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09 20:57:25| 人氣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說十善業道經大意~1

─ 淨空老法師講述─



這部《十善業道經》是釋迦牟尼佛在龍宮講的,當機者是龍王。當然,龍王與我們處在不同維次空間,事實上也確實有龍王。可是,我們還要懂得佛表法的意思。佛沒有一句假話,也沒有一句廢話,句句皆真實。佛依二諦說法:隨順真理說「真諦」,隨順眾生說「俗諦」。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說真諦少,說俗諦多。說俗諦,大家好懂,於是佛用俗諦的方法來表顯真諦的真理,這種高度的教學和說話藝術在佛經中處處可見。

「娑竭羅」是梵語,意思是「鹹水海」。大家都知道,海水苦。於是,我們就明白,佛其實是形容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生活在苦海中。娑竭羅正是形容「五濁惡世」。龍代表變化,在這個世間,人情世故變化無常,我們從早到晚,妄念就是止不住,一會兒歡喜,一會兒憂愁。你仔細省察一下,在這十二小時中,你產生了多少次的變化?龍代表「苦海中多變的眾生」,佛用這句話警覺我們。如果說「苦難社會裡多變的眾生」,我們聽了會難過,以為釋迦牟尼佛在罵我們,而佛說「娑竭羅龍王」,我們聽了卻很歡喜。可是,自己要曉得,佛其實是在說我們。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佛說:

【經】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我們每個人的觀念思想不一樣,因此造業就不相同,六道輪迴以及人間種種苦樂果報由此而生。接著,佛再進一步講:

【經】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這正是《華嚴經》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道理很深,但確是真理。諺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面貌不一樣,是因為每個人心裡所想不一樣,假如兩個人的面貌相同,可知這兩個人的思想、德行、嗜好都大致相同。由此可知,六道眾生的相貌決定不同,而阿羅漢的相貌也大都不相同。菩薩的相貌很接近,因為他們煩惱少,心地清淨,但仔細看,也會有不同的地方,不仔細,則好像都相同。到成佛,心裡一個妄想都沒有了,「佛佛道同」相貌就完全相同。有同學問我:「法師,您說佛的相貌完全相同,可是我看到的很多佛像都不同,這是什麼原因?」佛像是人造的,不是佛本來的相,人心不同,所造的佛像面貌自然不同。

【經】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

這是很深的道理,是隨真諦而說的事實真相。《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把心法、色法,也就是精神的世界、物質的世界,真的看破了。「看破」是徹底明白,明白後,當然「放下」。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幾個字大家好懂,如果用佛經的術語,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我們初學佛法,就從此地入門,學看破和放下。

佛又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合起來看,能得的心不可得,所得的一切法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初學的同學聽到,認為「佛教怎麼這麼消極?」其實,這不消極,這是真正積極,因為知道一切皆不可得,所以自私自利的根就拔掉了。念頭一轉,才知道人生真正的價值,就是為眾生服務。為自己,一樣都得不到,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眾生,才能得到圓滿的虛空法界,因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一般人都覺得講因果很消極,其實這觀念錯。真正明瞭因果才會真積極,佛法所謂的真精進。因果之不空,乃因果有三種現象不空。第一、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剎那剎那在轉變。第二、因果相續不空。第三、因果循環不空。有智慧的人明瞭後,就會「應修善業」。這是真精進,積極為社會大眾造褔。

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沒有一天休息過。現在有許多國家,五十幾歲、頂多六十幾歲就退休了,我今年七十四歲還沒退休,還天天在講經教學,你若說學佛人消極,那我早該退休了。諸位仔細翻《大藏經》,從頭到尾沒有「退休」兩個字?佛菩薩教化眾生,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永遠沒有休息,永遠沒有退轉。佛教菩薩修「精進波羅蜜」哪會退轉?消極或退轉都不是佛法。

台長: 人間遊子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4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