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楚人研發了戰國時代最先進的遠射武器「連弩機」,可以連發二十支箭,射程有二十公尺遠。有些專家認為,這是手槍的雛形。
在那個古老的時代,也只有楚地的技術人員,能製造這麼複雜的機構啦!)
★ 周楚的勢力消長
昭王不過是西周的第四代君王,但是他「南巡」(實際上是「南征」)以後,周楚的勢力開始消長。大周王朝由盛而衰,楚的國勢蒸蒸日上。
在楚地,全民都崇尚武術,那也是環境使然啦。熊渠的力氣很大,某天晚上夜色迷濛,看到遠處出現一隻白老虎(其實是一塊白色的大石頭),奮力射了一箭,竟然插進石頭裡去了。三個兒子也都向神箭手拜師學藝,因為戰事頻繁,立刻就得在戰場上應用。
熊渠拿出「雙贏」的態度,在江漢地區得到人心,土著部落的首領紛紛率領族人來歸服。後方的根據地穩固了,開始有計畫地佔領兩湖地區。獲得冶煉紅銅的基地,研發了頂尖的青銅冶煉技術,實力大增。
★ 立足江漢
既然這樣,何必再對周朝卑躬屈膝呢?熊渠根據中原的邏輯,宣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我們是蠻夷,不屬於中原系統,那當然跟中原的封號沒關係啦。他宣布自己是天子,分封三個兒子當王,與周王室分庭抗禮。
不久以後,周厲王繼位,到處出兵征伐。熊渠想想,楚的實力還落後周朝一些,暫且保守點吧。他自動把王號撤除,繼續對周朝臣服,並且擬定了「立足江漢、爭霸中原」的戰略──首先向西方和南方進擊,在長江流域確立強國的地位,之後再北上跟中原政權別苗頭。
楚國在行政制度上,突破了商周的分封制度,實行「縣制」的創舉。有些弱小部落被兼併或者來歸順,就在當地設「縣」。「縣」是中央政府的直屬轄地,由中央任命或調遣最高行政長官,並直接徵集軍隊和賦稅。
「縣制」讓中央政府掌握地方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權力,促成中央集權。郡縣制度從秦朝開始,一直沿用到現在。
★ 兵器庫龐大而先進
楚人踏上青銅冶煉技術的高峰,也發明煉鐵技術,帶中國離開「青銅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
楚人致力於研發武器,建立了春秋戰國時代最龐大最先進的武庫(兵器庫)。根據楚墓出土的武器,起碼可以看出下列幾點:
(1)大量生產新式的青銅兵器(青銅劍、戈、戟、矛等等)
楚的青銅冶煉技術傲視各國,後來又得到「寶劍之鄉」吳越以及鑄劍大師,那鑄劍技術更是突飛猛進啦。楚墓出土青銅劍的數量多、技術精湛,讓各諸侯國望塵莫及,其中包括「越王劍」和「越王勾踐劍」。
(2)發明並大量生產鐵劍
楚最早使用鐵器,大量鑄造鋒利的鐵劍。《荀子》說,南陽(河南)的鐵劍像蜂刺一樣銳利。「楚人鮫革犀以為甲,鞈如金石。宛钜鐵,慘如蜂蠆。」
(3)發明並大量生產弩機
除了近戰兵器(劍戈戟矛)以外,也發明了遠射武器。瞧瞧圖中的「雙矢並射連發弩機」吧,組成部分有箭匣、機體(木臂、活動木臂、銅機件)和木弓。長方形的箭匣在最上端,可以容納二十支箭,左右分列。
戰士只要拉滿木弓,扣動扳機,活動木臂和機件就會互相搭配,射出兩支箭。同時,剩下的箭被本身的重量壓迫,又會自動落下兩支。在那個古老的時代,也只有楚地的技術人員,能製造這麼複雜的機構啦。
多虧了連弩的設計,不必再動用人工來搭箭,能連續發射二十支箭,達到二十公尺的射程。有些專家認為,「雙矢並射連發弩機」是手槍的雛形。
(4)發明水戰的鉤拒、攻城戰的雲梯
傑出的工匠公輸般(魯班),從魯地到楚國去,製作了攻城戰和水戰的武器。鉤拒能擋住進攻的敵船,鉤住想逃走的敵船。在攻打吳越的時候,楚國的水師有如神助啊。
(5)戰國時代,楚發展成「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的軍事大國。主力由「車兵」(每輛車四匹馬的戰車部隊)調整成「步兵」和「騎兵」。這兩個兵種的機動性強,能在狹隘的道路上單獨作戰;而且裝備精良,甲冑和武器不是普通的堅韌啊。
★ 戰爭經驗豐富
文王舉辦「萬舞」來演習軍事,這種戰舞也只有楚國能舉辦。上萬個戰士拿著武器起舞,場上干戈耀眼,殺聲震天。楚國部隊訓練有素,散發出一股不服輸不怕死的氣勢。
在長期的軍事行動裡,楚國累積的戰爭經驗只能用「豐富」來形容。軍隊的訓練和結構漸趨完善,戰策(制訂攻防的大方向)和戰略(組織攻防行動的方式)越來越成熟。
楚人把戰爭經驗記錄在《楚兵法七篇》,那本兵書佚失了,不過楚人也運用另一本兵書《軍志》,起碼落實了這些戰略:
﹡有德者不可敵(不可以攻擊有德行的對手),
待衰而攻(對手道德衰敗了,才能出兵攻擊。)
﹡先聲奪人(一旦決定進攻,要搶先發動攻勢。)
﹡靈活地運用「夾攻」、「伏擊」、「築室反耕」等戰略。
(「築室反耕」:如果久攻不下,就當場建造房屋住下來,並且劃分田地開始耕種,表示不成功絕不撤圍。楚莊王的軍隊包圍宋九個月,宋人易子而食。城外的楚師也只剩下幾天的糧食,他們住下來開始耕種了,宋人產生一陣恐慌,立刻打開城門求和。)
﹡知難而退 (遇到重大的困難,不要逞強或冒險,該撤退就趕緊撤退。)
﹡適可而止 (得到勝利以後,不要逞強或冒險,該停戰就趕緊停戰。)
★ 國力超越華北
中原忘掉先王的大道(真理),就失去三皇五帝的盛世,掉進春秋戰國的動盪。楚趁機兼併了四周大大小小的邦國,從春秋中葉開始,就領有整個的兩湖,財力物力也明顯地超過華北。
那當然要從從丹陽(湖北西北)遷都到郢(湖北西南,在三峽終點附近)啦。郢在長江沿岸,水陸交通發達,才好管理擴充中的版圖嘛。
晉公子重耳逃到楚地,得到庇護和禮遇,成王問他將來打算怎麼報答。重耳回答:「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美女、寶玉和絲綢您都有了,鳥羽、獸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貴國的特產。那些流散到晉國的東西,都是楚的餘數罷了。)
重耳對楚國的描述固然是事實,但是用「你們已經很富足了」當藉口,規避報答的義務,實在是油嘴滑舌啊!大臣子玉想殺他,成王說不必,重耳有「晉國接班人」的架勢,隨行的班底也都不俗,我們可不能違背天命。
楚人積極,但也懂得適可而止,像不像現代的大企業家?我們這些後人只要開放而追求進步,也能恢復過去的富強。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