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原本是貴族的專利,現在孔子開辦了高水準的私立大學,一群又一群求知若渴的人克服萬難,老遠跑來上課。無論書本上說什麼,只要老師稍微解釋解釋,學生就把握這個難得而短暫的機會,囫圇吞棗了。短短薰陶一陣子,又得趕回家鄉或政壇。
宰我跟其它人不同,他很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對任何道理和資料都先存疑,經常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甚至跟孔子展開辯論。總要徹底想清楚,才能接受。
遠古史由於年代久遠,難免有點模糊或出入。宰我認為,古書固然宣稱記載了歷史,但是某些段落簡直是誇張嘛。譬如說黃帝活了三百年,他究竟是不是人?為什麼能活那麼久?孔子回答,多研究禹湯、文武、成王周公這些近代史吧;遠古史只要瀏覽就好,不要鑽牛角尖。
宰我偏偏要問個明白,孔子只好努力地解釋:黃帝活著的時候,造福蒼生一百年;去世以後的一百年,百姓仍然敬畏他;之後的一百年,繼續施行他的教化。所以說,黃帝對遠古社會總共影響了三百年,在這段期間百姓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總覺得他還活著。
★ 打破砂鍋
孔子主張在父母去世以後,真誠地守喪三年。宰我從實際的層面出發,認為如果三年不講禮樂,就會「禮壞樂崩」;守喪一年就可以了。孔子沒辦法駁斥他的論點,只好問:「你這樣做,感到心安嗎?」宰我說沒錯。孔子沒輒了:「既然心安,那就這麼做吧。」
孔子解釋「仁」,宰我覺得這個觀念有點僵化;固守著「仁」,有時候會讓人陷入兩難。宰我提出一個假設性的情境:如果告訴君子「有人掉到井裡去了」,君子會跳下去嗎?跳下去的話,可能發現是一場騙局;不管那個人的死活,又會違背仁德。
宰我真聰明,幸好孔子也絕頂聰明,早就把這個道理全盤地思考過了。他回答,君子的頭腦通達,不會做困窘的事。「怎麼會這樣呢?君子會想辦法救人,卻不會走進危險;即便一時上當了,也不可能長期被愚弄。」
★ 被聰明耽誤
宰我挑出一般人不敢碰觸的死角,提出極深刻的問題,連孔子都招架得很吃力。但是他也被「聰明」耽誤了──只顧著挑骨頭、發揮辯才;好不容易從辯論當中體悟出一些道理,卻沒有在生活裡實踐。過去孔子聽到某個人講什麼,就相信他一定會去做;現在聽完以後,還會觀察他是不是確實這樣做了。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宰我是政府要員,下午抽空來上課,有時候體力不支,顯得漫不經心,某一天甚至打起瞌睡來了。孔子替這個聰明的學生惋惜啊,頭腦太靈活、口才太好,反而有點吊兒郎噹。當場罵他是「糞土之牆」和「朽木」,希望他能醒過來。
魯哀公問祭祀應該用什麼木料?宰我回答,夏商周三代的風俗不同,夏朝用松,商朝用柏,周朝用栗子樹。侃侃而談,講得太順暢了,還自動加上一句:「用栗木的意思,是要讓百姓戰慄」。這句話沒經過考證,是宰我自己的推斷。
「伴君如伴虎」,尤其在春秋這個動盪的時代,「口才好」絕對不是福氣呀,反倒容易惹禍上身甚至害死全族的人。孔子告誡他不要多話:「做過的事情,就不用再提了;既定政策或者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去規勸;過去的事情,不要再追究責任。」
宰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孔子聽著聽著,總覺得他喜歡狡辯。宰我有點氣餒,從此不敢再來請教事情。幾年以後,孔子終於結束十幾年的漂泊,回到魯國。在晚年安頓下來,回想那段顛沛流離的日子。當年追隨他在陳蔡被圍困的學生,顏淵病死,其餘的人都有點老了,在各國從政或養家活口,沒有一個人能再來杏壇上課。
幾十年來對學生盡心盡力,算是瞭解他們了,有些人甚至像朋友或知己,唯獨對不起宰我。「我看錯宰我了,沒有仔細地觀察他,光聽他講話就斷定他是怎樣的人。」(「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其實,在數不清的學生當中,宰我雄辯滔滔,是前十名的得意門生呢。
孔子的道歉傳到宰我耳中。他比過去沈默,現在也沒有多說什麼,但是心裡的遺憾解除了。
★ 道歉要真誠
道歉有用嗎?那要看情形。某人犯錯,對旁人造成傷害,重點不在「道歉」(說什麼),而在「有沒有後悔、改過」(做什麼)。最近幾年當政者一再地道歉,但不真誠的道歉是沒有用的,他本身不會改變,聽眾也不會受用。反之,孔子發現自己做錯了,就立刻道歉。由於發自內心,所以簡單講兩句話就能達意。
真誠的道歉「誠於中,形於外」,能啟動一連串的改變,徹底改變一個人:
﹡ 真誠的道歉(想法、心理):
首先,一個人發現自己做錯了事,真誠地感到後悔。他公開或私下道歉,並且渴望自己能改變。
﹡ 短期的改變(行為、身體):
真誠的道歉或許只有一兩句話,卻能讓行為產生實質上(真正)的改變。
﹡ 長期的改變(潛意識、靈魂):
一個人靠著毅力,或許可以在短期內改變自己的行為,卻很難持久。不過,只要行為開始改變,就能看出問題的根源,發現埋藏在潛意識裡的問題或陰影。倒掉垃圾,化解這些問題,整個人就能調整過來,行為模式就會出現長期而穩定的改變。
真誠的道歉啟動一個良性循環:真心地道歉,對方就能感受到他的善意。這種道歉帶著決心,會造成實質(行為)上的改變,讓對方看出來。接著,還會造成穩定的改變,讓對方經過長期的觀察,終於能放心了。
★ 重點在「實質」,手筆不要太大
我們這個講故事的機構,叫做「台北市生命再造工程協會」。由於故事寫得認真並且對社會有益,有些讀者匯來一些捐款,鼓勵我們要持續下去。某個朋友在匯款單上寫了繁體字「臺」,字體的繁簡本來是無所謂的,誰又會去注意或計較呢?
與協會往來的敦南分行(收款行)偏偏不答應。沒打電話來求證,直接把它「蓋火鍋」,並且告訴匯款行「沒有這個戶名」。朋友和我分頭撥了幾通電話,敦南分行才勉強地接受。
我要求敦南分行在帳戶上註明「繁簡體都接受」,他們說電腦系統只能辨識一種字體,不是繁就是簡。那將來麻煩大了,每筆匯款都可能被退回。如果匯款人意志堅定,就會告訴我們,趕緊請求敦南分行「放水」吧;如果他不夠頑強或者沒有立刻找到我們,這筆匯款就失敗了。
我沒辦法說服承辦人,只好拿出最沈重的口氣,寫抗議信給總經理,要求在帳戶上註明「繁簡都接受」:
======
就習慣論,在本島「臺」和「台」公認是同一個字。就貴行的文件論,無論根據存摺的戶名「臺北市…」或電腦上的戶名「台北市…」,貴行都必須接受。就實情論,貴行是服務業,卻拒絕提供服務;是公開營業的機構,卻拒絕上門的生意。
就商場道德論,貴行誤導客戶(明明設置了帳戶,卻宣稱沒有這個帳戶),破壞我們的生意;刁難客戶(匯款人填寫了正確的匯款資料,卻不接受匯款),讓我們很難運作。天下竟然有這樣的生意人!總經理能相信嗎?見識過嗎?
我們長期地擔任進出口產業的主管,走遍全球幾大洲,與無數的企業和銀行接觸,閱歷可以說是豐富了,但是從沒遇過這種怪事。刁難並且誤導客戶,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再也不敢來光顧,這不是擺明了要關門大吉嗎?
======
誰說郵局是用龜速送信的(snailmail)?下午五點鐘寄出掛號信,次日早上敦南分行的經理就打電話來道歉。我說這是小事一樁,不需要道歉,只希望能在帳戶上註明清楚。
總經理特助也撥電話來,說這個建議太棒了,那幾十家分行以後都不會「官僚」啦。他堅持要當面來說聲謝謝,我極力地勸阻,還是非來不可。我放下電話開始發愣,我又不是建銘,他們何必如履薄冰呢?
兩位高級主管按照約定的時間,準時到協會來。絕對是道歉達人啊,不提出任何的主張,也不多做解釋,只順著我的口氣講話;我說什麼,他們就贊成什麼。
我說別帶禮物,好貴的進口貨。他們卻說根本不是禮物,只是水果罷了。我送幾本書謝謝他們,而這些故事蠻實用的,可以帶大家找到自己。他們就把書本捧在胸前,用接近虔誠的表情,保證會好好研究。他們說「找到自己」是當務之急,現在每個人都很失落,連小孩也得憂鬱症!
我心裡泛出一陣罪惡感,抗議信寫得太嚴重了,害他們反應過度。是擔心被爆料,才會大費周章地處理這件芝麻小事吧。
第二天更誇張,帳戶裡竟然出現一筆捐款。特助說這些故事有內容有道理,而總經理最支持社會公益事業了。我說素昧平生,絕不能收這筆錢。特助堅持,總經理是個單純的人,只是希望協會能多印製一點教材來造福社會。我說印教材不是問題,協會的目的在講故事而不在募款。
他說,既然是好書,可以用那筆錢買幾十本,送給需要的人。我再拒絕下去,總經理就要親自打電話來解釋了。將來有空,歡迎隨時去分行找經理聊聊;如果有任何的問題,也要隨時跟他們聯絡噢,他們會立刻處理。
事情發展到這裡,我已經後悔寫那封抗議信,並且開始自責了。當初建銘就是這樣,在各種特權之下開始腐化的吧。
這時候,更發現孔子的偉大。他懂得道歉(一種禮節)的道理──禮節的重點在「實質」,與其大手筆地舉辦儀式,不如心裡真誠一點,形式簡單一點。
★ 接受自己,自責不要過度
﹡ 對姊姊抱歉
治國也想對大姊道歉,卻始終說不出口。小時候家裡窮,大姊年紀輕輕就去台北求學和工作。雖然想爭口氣並且幫助家計,但是一個人在外地,書沒唸好,工作的技巧也沒磨練成熟,反倒犯了不少錯。
姊姊有幾次回家,媽媽發現她耽誤青春,惋惜極了,狠狠地責打她。治國還小,事前不知道該怎麼勸姊姊,事後只能看著她挨打,沒辦法保護她。後來治國長大了,然而事過境遷,已經幫不上忙了,這幾十年不是普通的遺憾哪。
耶穌想跟你說,每個人都是一條平行線,按照自己的個性,在人生的路上摸索和發展。沒有誰能真正地呵護誰,即使在家裡被呵護了,照樣可能被外人欺負、被環境壓迫;即使一切順利,照樣會遇到種種的天災人禍。
其實,「呵護備至」不見得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力。人哪懂得呵護的道理呢?反倒可能寵壞他。相反的,即使沒受到多少呵護,一個人照樣能趨吉避凶。
姊姊看不下書,也不想深入地思考;何必小心翼翼的?應該在「嘗試、錯誤」之間體驗人生!那當然要去台北發展啦,大開眼界,暢快又自在。
相反的,我姊姊魏瑩在大學畢業以後,就去苗栗教書。同樣是「外宿」,她卻不肯犯一點錯或浪費一點時間,凡事按照計畫進行。幾年以後就由於成績卓著,被高薪聘請到台北來。
每個人都是一條平行線,「個性」決定做人做事的「風格」,而「風格」決定心情和命運。你幫不上姊姊的忙,也害不到她,又何必把責任往自己頭上攬呢?
東方人不喜歡看事情的本質,不太懂得什麼叫「就事論事」,經常放開思緒,天馬行空地幻想或聯想。想像力固然是豐富啦,但是經常落進「黛玉葬花」的情結,開始自憐、自棄甚至怨天尤人。
想想看,黛玉是多麼聰明又肯思考啊!如果有機會接觸西方的邏輯,一定會變成務實(practical)的人,哪可能關在大觀園的小圈圈裡,又哪有閒工夫去多愁善感(sentimental)呢?以她的才氣,大可以在社會上來去自如,起碼可以寫寫詩造成「洛陽紙貴」,甚至凌駕鬚眉顛倒眾生,又何必為一個娘娘腔的男生吐血呢?
黛玉被錯誤的觀念誤導,施展不開,動彈不得。這種感覺很嘔,讓人愁腸百轉哪,也難怪她會吐血了。我們欣賞黛玉,不能落進她的窠臼,應該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發展出更成熟的個性、更豁達的風格。
﹡ 對弟弟抱歉
八個孩子擠在家裡,生活互相重疊,彼此造成重大的競爭壓力,註定沒辦法好好相處。某個人搬走了,剩下的人雖然想念他,卻也同時感到輕鬆。那年弟弟去世,治國雖然難過,卻也同時發現生活空間擴大了一點,又不免開始自責。
耶穌想跟你說,與其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不如把標準放低;與其責備自己沒做到這個、沒做到那個,不如接受自己。設想一下最壞的情況吧,該怎樣面對呢?
人非聖賢,誰能做到高標準呢?這些小孩彼此利益衝突,卻沒有互相殘害,反倒努力地適應,即使相處得不頂愉快,已經算是好人了。不僅如此,他們還勉強自己替兄弟姊妹著想,偶爾甚至能替大家爭取到一些福利,那更是大好人啦。
弟弟離開那個狹隘的環境,去天上發揮了。互相打氣,繼續為家為國奮鬥吧!每個人雖然都有點卑鄙,卻也能承接大道,並且用自己的方式來發光發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