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6 01:01:39| 人氣496|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家為什麼引退了?──漢初的思想大逆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9月15日 但以理書

★ 造成短暫的輝煌

在長期的戰亂之後,漢初的社會只能用「殘破」來形容,經濟簡直是走到絕境了。《漢書•食貨志》說,皇帝不能喝美酒、乘馬車,而將相通常只能搭牛車。最高統治者尊奉道家,從「蕭規曹隨」的曹參開始,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和竇太后都用清淨無為的思想來治國。

他們推行「與民休息」(讓人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在幾十年之間恢復了生機。漢武帝初年,百姓吃得飽、穿得暖,從城市到鄉下,倉庫都裝滿了糧食,國庫年年都有存款。

漢武帝開啟了獨尊儒術的局面,儒家成為中國的思想主流。道家在漢代初期主導社會和政治,造成一段輝煌。社會效果這麼棒,為什麼會被放棄,從思想主流的地位隱退,逐漸邊緣化呢?

★ 探究「天」、「道」

在春秋戰國時期,「天下」還沒有形成,各國以角力的型態同時存在,各種學說用百家爭鳴的方式發表意見。漢代統一天下以後,或許是希望突破吧,不再重視個人的意見,大家喜歡探索「天」(天意)或「道」(道理)。「我認為怎樣」不算數,「天(或道)是怎樣的」才是重點。

對「天」、「道」的探究,在漢代凝結成為兩套宇宙觀:道家的「宇宙生成論」,以劉安的《淮南子》為代表;儒家的「宇宙構成論」,以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為代表。

至於法家、墨家、陰陽家和名家呢?這些理論喪失獨立學派的地位,被融合到道家和儒家的思想體系去了。漢朝追求一種有普世價值的理論,它的價值觀必須有普遍化的意義。陰陽家和名家只提供一個簡單的形式,太廣泛、空洞了;而法家和墨家實在是太具體、狹隘。法家提供的是一套治術,認為「氣力」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而墨家只表達某個族群的願望,世界當然不是這麼簡單的啦。

秦王朝用法家思想來指導政治,從漢代開始,法家始終有重大的影響。漢初流行的黃老,是道法思想的混合;而漢武帝尊崇的儒術,是儒法思想的混合。法家講賞罰分明的紀律,適合用來建立和鞏固政權,也始終被採用,不過只能做不能說,沒辦法當成理論旗幟。

★ 道家:批判、否定現實

《淮南子》認為,在遠古根本就沒有天地,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眼前的這個世界。「道」在一個空虛的輪廓裡出現,這個輪廓就變成宇宙。宇宙裡有「氣」,澄清的氣形成天,濁重的氣形成地。天地之間產生陰陽兩極,凝聚成四季,又散落成萬物。天上有陽性的日月星辰,地上有陰寒的水和塵埃。

總之,「道」從無形演變到有形,「由一到多」地分化,最終演變成為萬物並存、萬象紛呈的世界,一個氣象萬千的世界形成了。

「道」始終「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包裹天地」,無處不在,無處不見它的影響力。但是宇宙是在大道破碎之後才形成的,所以失去原先的單純,充滿著多樣性的混合體,只是 「道」的「碎片」而已。

人類社會也經歷了從古代「至德之世」(道德完美的世界)到「世之衰」(道德衰落)的演變過程。古代社會純樸而美好,但是它江河日下,一天天走向浮華和沒落。人也一樣,從古代的「真人」(純真而完整的人)分裂成人的碎片。人之初,性本樸,現在純真的本性失落了,變得好虛偽。

《淮南子》認為,儒家標榜的至高價值準則,只能在社會敗壞、真性喪失的情況下,發揮有限的彌補作用,哪可能具有普遍的權威?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應該要還原本性。人應該守住本性,恢復成完整的「真人」,社會應該從虛偽回到淳樸。

★ 儒家:天人互動

而儒家,又是怎麼主張的呢?董仲舒描述了一個機械的宇宙,天地和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基本架構,陰陽這兩種作用相反的力量在宇宙當中運行,輔助五行。萬物在這些作用當中生長、收藏。

「天人感應」是董仲舒的核心思想。人與萬物不同,是一個獨特的宇宙構成要素,他能與天感應、互動,甚至對天產生影響。所以人最貴重,超越了萬物。

董仲舒建構的宇宙,秩序井然,完整而且意義充實。它是漢代大一統帝國的理論模型,宇宙的意義就是帝國的價值意義。

道家和儒家都認為「天人合一」,真善美從造物而來。道家說天、地、人和萬事萬物,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說:「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在中國的傳統思想裡,「天人合一」的觀根深蒂固。

這種道德觀,怎樣應用到現實社會呢?《淮南子》否定現在,認為現實社會永遠是苟且(馬馬虎虎)的。我們只能到遠古社會、疏離現實的情境,去尋找理想(道德)。它主張無為而治,就是聽其自然,讓大家自由地生產、過活,這一點是正確的理想,但是在真實的世界裡很難落實。

儒家的理想是,用仁政王道來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理想比較容易執行。而黃老道家強調要脫離現實,所以漸漸從社會思潮的主流地位隱退,成為一種養生的理論。

台長: 魏筱玉
人氣(496)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波波利
內在以道家潛移默化人心之嗜欲,外在以儒家格物致知教導,治理天下應道儒兼備,再以佛家化解人性貪嗜痴執習性。
很多都會誤會道家是消極的,完全誤會老子的意思,無為反而有為
部落格中我提倡道家治國,藉老子之名言找出社會之亂源
http://diary.blog.yam.com/chinadrug/article/2563974
2007-01-18 19:27:07
筱玉
我同意。後來讀著讀著,我也發現儒道是相通的,所以寫了一篇文章。明天我會找到那篇文章的網址,再回來報告。
2007-01-20 13:27:49
筱玉呼叫「波波利」
抱歉重病一場,今天快痊癒了。後來我又看了幾十篇與孔孟老莊有關的文章,更多瞭解一點,所以寫了:

《孔孟和老莊,哪個強?》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godloving/3/1265915363/20060311032341

內容是這樣的,跟波波利分享一下:

=============================

...看看孔孟和老莊的例子。他們被真理啟迪成開放而富強的人,產生聰明而深刻的想法,讓幾千年的後人受到感動,終身思考咀嚼並且遵行,到死都不後悔。

如果看長一點,你會發現孔老的道理是相通的:
﹡孔子努力了一輩子,到處去推銷自己,還是爭取不到照顧同胞的機會,就回到魯國,在「只照顧自己」的恬淡裡過活。

﹡老子原先也過著入世的生活,在擔任資深史官並且飽讀詩書以後,發現環境真是黑暗啊,根本就沒機會照顧同胞,這才主張絕學棄智,自得其樂(只照顧自己)啊。

﹡莊子懂得觀察和思考,認識上帝和耶穌,過超越的生活,深刻地體會真理。

﹡莊子嘲笑孔門的學生,這些行動家並沒有動怒或反駁。他們提不出什麼高妙的道理,只知道默默地實踐真理。再怎麼匆促或困難都不肯違背(「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世世代代的英雄讀了四書五經,就為國家和同胞灑出鮮血,這是多麼高尚而務實的境界啊。

儒道的學說互補而且或多或少相通,並沒有矛盾。一方面發光發熱,一方面保持內在的自由,這兩種想法應該並存在同一個頭腦和同一個社會。孔孟老莊都被真理啟迪,產生聰明而深刻的想法,感動了子子孫孫。


★ 孔孟和老莊,怎麼應用?

  最後,我想談談自己學習孔老的例子。

過去兩年,我極力地爭取舞台,總希望能承先啟後,傳遞耶穌的教化。最近一邊趕寫孔老哲學,一邊跟幾個多頭馬車的團隊接洽,被攪和著空轉,終於病倒。這些打通了任都二脈,讓我破繭而出,心情變得更豁達。

人生的義務是盡其在我(積極)。如果耶穌得到一些進展,我願意像退休前的孔子,在事情有可為的時刻,積極地造福同胞。如果沒有進展,就應該像退休後的老子,在事情已經不可為的時刻,積極地造福自己。

天軍在空中拼搏呢,無論他們的戰果如何,我們只管盡其在我罷了。無論有沒有機會入世,都應該與造物同遊(靠近耶穌),這是人生唯一的機會啊!與造物同遊(獨善),才能得到博大和自由,發展成正確的人。君子超越環境和世俗的價值觀,深刻地體會真理,並且懂得該怎樣傳遞下去(兼善)。

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有權替自己做決定。在經歷悲歡起伏以後,或許會決定把主權交託給耶穌,請祂作決定。耶穌能擬定適才適所的藍圖,「接受指揮」不是消極或悲觀的宿命論,反倒是聰明而積極而主動的決定。聽真理指揮,打一場美好的仗,無論出世或入世都會身心平衡。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清。」我喜歡與造物同遊(獨善),自自然然地就能承先啟後,為國家和同胞盡力(兼善)。

================
2007-02-02 12:32:2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