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26 13:24:54| 人氣3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羽──是敗軍之將?還是英雄中的英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7月3日  耶利米書10~13章

  關羽是山西解縣人,在二十三歲的時候打抱不平,殺了惡霸呂熊,逃到河北涿州,認識了劉備和張飛。劉備是個忠厚的人,但是沒有多少實力,在失敗和挫折裡顛沛流離。

關羽天生一副忠肝義膽,而且武勇善戰。曹操把這三兄弟打敗了,生擒關羽,拜他為偏將軍,極力地爭取他。關羽想保全兩位嫂嫂的性命,所以不顧大家的誤會投降了。

當時,曹操正在跟袁紹對峙。袁紹派大將顏良進攻河南白馬縣,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就策馬前進,殺了顏良,旁邊幾千個官兵都不能抵擋。這個人是東方的Achilles,奪走全場的光芒,把敵人的膽子嚇破了。他一上場,白馬的圍困就宣告解除。

不久,關羽查到劉備在袁紹那裡,就把官印和賞賜物封存留下,給曹操寫了告辭信,出發去投奔劉備。曹操的左右想去追擊,曹操說各為其主,不要追了。這段期間,曹軍有些大將跟關羽惺惺相惜,成了莫逆之交,張遼叫他兄弟,晃宿是他的「大兄」。

關羽在途中過五關斬六將,有人指責他冷酷。但是他沒辦法花時間去感化這些將領,他必須發揮最大的效率,跟劉備會合,為他效勞。

★ 隆中對,先取荊州,再取益州

諸葛亮出山,提出「隆中對」,主張取下湖北的荊州和四川的益州,改革內政,跟東吳結盟,積蓄經濟和軍事的實力。以後時機成熟了,可以一邊從荊州朝河南的洛陽前進,一邊從益州穿過陝西的潼關,用鉗型攻勢向北方夾擊中原,那是曹操的勢力範圍。劉備陣營接受了這個戰略佈局,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

首先,劉備加入荊州的劉表集團,在荊州立足、開拓。在曹操對荊州正面攻堅的壓力下,劉表病死了,集團很快地分化,繼承人劉琮對曹操投降,劉備陣營只好分兩路撤退。劉備率領陸軍,關羽統帥水軍,這幾百艘戰船是劉備陣營中最強的戰鬥力。赤壁一戰,劉備和孫吳聯手打敗了曹操,佔有荊州的一部份。

第二步,劉備率軍摧毀了劉璋的勢力,佔領益州。這時候,蜀漢得到荊州、益州,完成「隆中對」藍圖的雛形。諸葛亮幫助劉備經營益州,並且鞏固與東吳的結盟。關羽獨自在荊州擊敗了進犯的曹軍,並且繼續抵擋北方這股強大的勢力。

孫權要求劉備把荊州還給他,劉備拒絕了,他就調派了五萬大軍開向荊州,關羽立刻率領三萬人馬去防守。他提著單刀跟魯肅會面,駁斥了「蜀漢向東吳借荊州」的論調。他說,在烏林的戰役當中,我們的將官在行伍當中作戰,睡覺的時候不脫盔甲,終於打敗了曹操。這樣難道是白出力氣,得不到一點土地嗎?

兩軍眼看著就要開火了,劉備怕曹軍趁機撲過來,所以做了很大的讓步,跟東吳簽約,以湘水為界劃分荊州。這樣一來,東吳應該心滿意足了,劉備集團以為荊州的問題已經解決。從此,一系列的行動部署完全針對北方的曹操,不再考慮孫吳。他們沒有想到,「完全佔有荊州」是孫吳的基本國策,不可能動搖。

★ 北伐曹操,威震中原

劉備命令關羽分兵北上,攻打襄樊,希望能鞏固劉備集團在荊州、益州的地位,讓荊益、襄樊形成威脅曹操的兩個拳頭。劉備沒有給他增加一兵一卒,反而調走孟達,命令他向北進攻房陵、上庸。

襄樊是曹魏南境的重要的戰略要地,如果有什麼閃失,國都許昌就會直接暴露在關羽的鋒刃之下。所以曹軍嚴陣以待,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大將滿寵和曹仁合力固守樊城,於禁率領部隊駐紮在樊城以北,徐晃駐紮在宛城,跟樊城呼應。

這幾位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將,連於禁手下的將領龐德都不是普通人。龐德有「白馬將軍」的別號,騎著白馬馳騁沙場,曾經用箭射中關羽的額頭,關羽的部下聽到「白馬將軍」就膽戰。

關羽準備就緒了,對襄樊發動強攻。首先跟於禁的部隊對決,這可是曹營的主力。戰況膠著下去,八月份下起大雨,山洪暴發了,漢水漫過河床,向樊城以北的低窪區域傾瀉。平地水深幾丈,變成一片汪洋,於禁的七個軍都被淹沒,紛紛逃到高處,四周全是洪水。關羽率領水軍登上大船,利用水軍的優勢發動猛攻,於禁被俘虜,龐德在苦戰裡犧牲了。

在樊城週邊大獲全勝,緊接著對樊城開火。樊城被茫茫的大水困住了,關羽率領戰船,進行多重的包圍。樊城與外界的聯繫被切斷,城裡的糧食快消耗光了。曹仁打算放棄樊城,滿寵勸他忍耐一下。

同時,關羽又派將領去圍困襄陽,而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都投降了。河南陸渾的縣民也殺死縣主簿,依附關羽。這些地區都歸入蜀漢的領土,跟關羽遙相呼應。關羽帶著不能抵擋的聲勢,從華中跨進華北,一時之間威震中原,連曹操都驚慌起來了,考慮要遷都。中原就是河南和河北等地,在當時是全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 為荊州而死

征伐襄樊的軍事行動節節勝利,但是因為全力跨進中原,所以後方空虛了。孫權派呂蒙發起偷襲,佔領了荊州。

有些人認為關羽輕率地北征襄樊,荊州才會丟掉。他們說,那個孤立的軍事行動,給孫吳一個乘虛而入的好機會。這種思維似乎是個誤會,劉備極力地實現「隆中對」的藍圖,而關羽應該只是奉命行事。

有人認為關羽對孫吳不禮貌,撕裂了漢吳聯盟。首先跟魯肅處不來,經常發生摩擦。後來,孫權派人去說媒,希望關羽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關羽卻斥責使者,不答應這門婚事。北征襄樊的時候,因為俘獲了於禁的幾萬人馬,所以佔用孫吳在湘關的糧倉,讓孫吳忍無可忍。

沒錯,關羽一派地耿直,不懂得權謀和變通,所以在東吳很沒人緣。但是,早在發生摩擦之前,孫吳就敲定了佔有荊州的國策。關羽即使很有禮貌,也不可能改變什麼。

他是個敏銳的戰將,所以聞到「漢吳不兩立」的火藥味,沒辦法戴起友善的面具。關羽的第六感是正確的,「漢吳聯盟」不過是短暫的假象。關羽和魯肅各對自己的長官忠心,各為蜀漢與東吳的利益執著,很難避免摩擦和爭奪糧食這類的衝突。既然有利益衝突,為什麼還要假惺惺地來提親呢?

荊州失陷了,關羽是一方的軍事統帥,知道「跨有荊益」的格局是蜀漢政權的基礎。過去二十年,劉備對他寄託了多少的信任。荊州失陷以後,關羽原本可以向西逃到漢中,保存性命,但是他不可能這麼做。

他要求劉封、孟達出兵,跟他共同收復荊州。遭到拒絕以後,他決定從樊城撤退,孤軍南下,看看能不能收復荊州。在途中被吳軍截擊,部隊潰散了,戰鬥力大減,失去收復荊州的力量。關羽率領殘餘的部隊逃到麥城,想往劉備的方向前進。東吳早就布置了埋伏,小將馬忠沒費多大的力氣,就擒拿住一代猛將。

有些史學家主張,關羽只是神話裡的英雄,在真實生活裡並不構成一個偉大的軍事將領。他對原則超級堅持,所以一輩子受到崇拜,而後人過度渲染了他的忠義和勇武。關羽的忠義近於固執,而他的勇武不值得特別重視──兩次戰敗被俘,又把荊州丟掉,可以說是個敗軍之將。

有些史學家則認為,蜀漢民少國弱,關羽率領有限的兵力奮戰到底,這種表現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台長: 魏筱玉
人氣(30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