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30 00:45:46| 人氣2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戚繼光平定日本賊(三)捍衛長城的「菜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5月10日 耶利米書34~36章

§ 捐身易,報國難

明朝立國以後,蒙古人退到大漠以北,不時地入侵。1449年,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河北懷來)大敗五十萬明軍,俘虜了御駕親征的明英宗。
事隔一百年,神宗繼位,國力中弱了。蒙古韃靼的俺答部、土蠻部和朵顏、泰甯、福餘三個衛,構成嚴重的威脅。俺答部幾次大規模入侵,有一次壓到首都北京的近郊,差一點重演「土木之變」。

前後兩任薊遼總督王抒、楊選,都由於抵禦失利而問斬。1568年,神宗把譚綸從福建調到北京,擔任「薊(北京以北)、遼(東北的遼寧省)、保定(河北境內)總督」。譚綸上任以後,立即要求把戚繼光調來負責練兵事宜,獲准任命他「總理薊昌保定練兵事務」,統管薊州、昌平(北京)、保定一帶的總兵。

1568年,戚繼光剛上任,就懷著報國的熱忱,上疏要求撥發十萬兵員,用三年的時間訓練成車步騎精兵。他希望建立一支守衛北京的鋼鐵長城,戰略是「戰車拒敵,步兵應敵,騎兵逐敵」。同時,對怎樣選用士兵、籌集糧餉、製造武器等事宜,都一併提出建議。

好大的口氣!在北京郊外掌握十萬精兵,豈不是對朝廷構成威脅,那跟蒙古人有什麼兩樣?權貴大臣表示質疑,只允許他訓練三萬人,而且調派他當薊鎮總兵,不讓他節制昌平和保定了。

戚繼光感到憤憤不平,他在《練兵條議疏》中說:「臣又竊惟邊事本有可為之勢,但其機不在邊鄙,而在朝廷;不在文武疆吏,而在議論掣(唸「徹」)肘。」(鞏固邊防原本是大有可為的,但是我認為成敗的關鍵不在邊疆,而在朝廷內部;不在地方上文武官員的忠忱,而在朝廷裡權貴大臣的批評和牽制。)

§ 新戰法,迎接北方的挑戰

當時黨爭激烈,在朝廷中處處有被誣陷和誤解的危險。戚繼光的速度是,「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強盜在海上,同胞有危險了,所以不敢浪費時間。)但是,既然環境很混亂,就不能著急。他讓心情平靜下來,決定忍辱負重地在夾縫中求生存,這樣才能得到捍衛國家的機會。

在擔任薊鎮總兵的十三年當中,「首輔」(宰相)換個不停,共經歷了除階、高拱、張居正三任首輔。戚繼光施展了處理政治關係的長才,無論頂頭上司是誰,都得到支持。

同時,他也試著接受手下的將領,這些北方人不懂得該怎麼帶兵打仗,甚至有點腐敗。他請大家喝酒,一邊曉以大義,一邊歃(唸「剎」)血為盟,跟他們結拜兄弟,發誓要為國家竭盡心力,做個廉潔公正的人,否則人神共滅。把一切辦法都用上了,希望他們能善盡職責。

張居正在神宗皇帝即位以後擔任首輔,主持朝政十年。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社會危機舒緩了,財政狀況也開始改善,出現小康的景象。他欣賞戚繼光的軍事才能,把他倚為干城,幾乎是言聽計從。

戚繼光申請設立武學(軍校)。想練兵,必須先鍛鍊精通韜略的良將。將官不是一個武夫而已,應該在實踐裡培養道德、才能(將藝)、知識(治軍練兵之道)和軍事韜略。

台長: 魏筱玉
人氣(2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