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29 14:05:00| 人氣2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要吃糧,找紫陽(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4月11日 耶利米書29~31章


§ 接下胡耀邦的棒子

六十歲的趙紫陽受到鄧小平賞識,在1979年調到北京中央政府,第二年出任國務院總理。幾年以後,黨內保守派反撲,總書記胡耀邦下台了。趙紫陽擔任中央總書記(黨的領袖)兼國務院總理(政府的領袖),權傾一時,仍然力圖貫徹體制的改革。

中國剛剛經歷文革的浩劫,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希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把農工產業、科技和國防現代化。但是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並沒有具體的方法。他把趙紫陽放在第一線,處理經濟改革過程中冒出來成串的難題。

趙紫陽是恰當的人選,他的個性溫和而且腳踏實地,瞭解中國經濟和農村、工廠的實際情況,關心百姓的疾苦,對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有興趣,甚至跟國外記者辯論。

「趙紫陽模式」是市場經濟最新銳的代表,他根據四川經驗,在保守勢力處處制肘的環境裡,用具有前瞻性的全盤規劃,進行全國性的農村和城市改革,把計畫經濟改成市場經濟,把公有變成私有,解除黨和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他提出「沿海發展戰略」、「國際大循環」這些政策,打破了「烏龍經濟」的限制,制訂「烏龍經濟」的黨國元老陳雲非常不滿。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公開批評市場經濟不切實際,甚至是錯誤的。

經濟起飛,物價蠢蠢欲動,鄧小平卻在一九八八年過度樂觀地宣佈,要加快物價改革的步伐,在兩、三年之內開放物價。這種措施可能引起通貨膨脹,社會陷入一片恐慌,全國各地出現擠兌和搶購,價格飛漲,通膨果然發生了。趙紫陽揹起黑鍋,向全國百姓道歉。李鵬為首的保守派,把經改失敗的責任套在他一個人身上,整年輪番地鬥爭,最後剝奪了他在經濟上的發言權。

趙紫陽不但在經濟上衝刺,在政治上也力求突破。在接任總書記以後提出「十三大報告」,確立了經濟改革的市場化方向,也提出七項政治改革方案,包括黨政分家、建立民主法制的社會秩序、軍隊國家化,即使以現在的角度看,還是非常先進的。他的理想是達成民主、多元的政治體系,這樣才能發展健全的市場經濟。

他主持的「三所一會」(改革研究所、國務院農研中心發展所、中信公司國際問題研究所和北京青年經濟學會),發展成類似西方的政府智囊機關,吸收學術界和社會上的精英,為政經的改革貢獻心力。

他的執政風格理性而溫和,他的思想敏銳,態度實事求是,能接受各方面的意見。僚屬和智囊團可以把他當成朋友,看法不同的時候當場展開辯論。某個人如果沒有被趙紫陽說服,可以保留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態度構成一種人格上的感召力。在討論破產法的時候,有個年輕人提出相反的論調,趙紫陽略微思考一下,就決定採納。

他不過是個初中畢業生,但是每天批閱一尺多高的文件,並且閱讀大量的政經書籍。到美國訪問的時候,身邊跟著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知識分子。他認真地聽取智囊團的意見,隨時跟他們討論。

趙紫陽頂著壓力,放鬆對意識型態的限制,打破禁區,提供新聞自由,創造了「言者無罪」的政治環境。上海的《世界經濟導報》是討論政經改革的主要陣地,知識份子熱烈地發表意見,論點大膽而尖銳。私營的北京經濟科學研究所出版《經濟學周報》,是當時最活躍的思想園地。

民眾和學生能公開地集會、結社、遊行和舉行研討會。知名學者方勵之、劉賓雁等人的自由化言論,在民間廣泛地傳播。中西文化的大型辯論,走進中央電視台這些大眾媒體。當時有一種氣氛,連普通人也覺得自己能影響國家的方向。只要是合法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放手去做,不必顧慮意識型態的問題。


§ 新一代的領導人

這樣的中國總理,美國人很認同。1984年,趙紫陽訪問美國,穿著西裝走到記者中間,泰然自若,思想開放而注重實效。這一跨步,兩國之間的距離頓時縮短了。

尼克森說,這正是中國目前需要的新一代領導人。白宮的官員認為趙紫陽像雷根總統,熱情、友善,具有十足的個人魅力,在堅持自己觀點的時候還能保持風度。

趙紫陽在白宮致詞:「我替十億中國人民,帶來對美國人民的問候和祝福。」雷根說,美國人讚賞他改革的遠見,「中國正在開展一場令人振奮的嘗試,目的在於實現經濟的現代化。」

台長: 魏筱玉
人氣(2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