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04 21:03:38| 人氣1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流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些人就是有一種天生的自我放逐念頭吧。在那偽裝成燈紅酒綠的鋼筋城市,每天從黑壓壓的車群人群中蠕動,把生活封鎖在幾何圖形拼貼成的天際線底層,任由日光和風被鐵鏽啃蝕,打開腐壞的窗猛吸着不屬於生物的空氣,沉重的大橋、機械的車軌完美地使人公式化成齒輪,齒輪與齒輪間的咬合卻絕緣在一堵堵粉飾得扭曲的混凝土牆;年輕人任由一所所矗立在排行榜上的墳墓埋葬青春,繫在瘋人院裏的成人們義無反顧地贗造着等價交換的符碼童話,老年人在氧氣罩下僵死地悼念快樂。當飛鳥也被鏈在灰白的天空上,人又該怎樣焊成自己的生命?把自己放逐在已知的事實外,是否就是反對者對抗議無效的現代式生存唯一有效的解構?

  流浪吧,像自我放逐般流浪,像拒絕妥協般流浪,像背棄着全世界般流浪。至少在偽裝成燈紅酒綠的鋼筋城市中,我可以選擇離去或駐足。徒步穿越北美大草原的浩瀚,在乞力馬扎羅的峰頂睥睨,用生命書寫印度的差異,在烏尤尼鹽湖的倒影找回澄明的自我,背着背包向世界出發,沿自己認為對的路前進,即使迷路也能豪邁地甘之如飴,人啊甚麼時候就連這份原始的勇氣也失卻了?前些年英國有一年紀與我相約的青年,自駕風帆環繞地球一周;這年年初,荷蘭的十六歲少女乘艇孤身環球而回。他們不會在歷史上留名,但卻用了自己的方式成為自己的偉人。

  任何離鄉背井的人都抱持着這樣的一個信念,不是嗎?來臺灣是流浪,提着相機往家附近不熟悉的地方跑也是流浪。流浪是一種態度,更重於一種行動。一個人從熟悉來到陌生,再不斷從陌生走到陌生,對自身的熟悉與環境的陌生所形成的長久反差,迫使異地的旅人重新思考、重新定義人的「此在」。今天醒來望着窗外是艾菲爾鐵塔,明天起床卻發覺已身處伯恩,後天在午夜夢迴之際不禁懷疑這裏又是哪裏?在瑪丘比丘拾級而上,沿亞馬遜河順流而下,在這陌生的異國,我又是誰?

  上班上學、回家、入睡、醒來,在乏味生活的迴圈中,也許每個人偶爾也會閃過這樣的疑問,只是流浪會讓這種疑問變得尖銳和迫切起來。夢中回到熟悉的家、看到熟悉的人,醒來後起坐床上頭痛欲裂,環視陌生的宿舍房間,這裏又是哪裏?隨便坐上一輛客運到不知名的臺北郊區,拍拍走走,然後又折返,在這陌生的異地,我又是誰?生活的潮流磨平我們的稜角,也把這嚴肅的問題沖刷得不再重要。我們為甚麼得忍受工廠式單一化、倒模、製造、批發的生活模式?在上班下班的沉重軌道外,為甚麼不能選擇徒步走上預定以外的路向?我沒有能力馭風環繞地球航行,但最低層次的,我也可以有其他的可能性,不是嗎?

  在摩天大廈頂樓,推開窗,縱身一躍,倒地,死亡。死者名字是「夢想」。「夢想」是這麼的脆弱,但她在空中騰踔時總有過那麼一瞬間的真正自由,而我們能做的卻只剩悼念夢想,還有隨着夢想一同逝去的青春。

  流浪吧,至少找到一條自己有決心跪着也要走完的路。計畫着畢業後用半年的時間到歐洲流浪,對,先是歐洲,然後是亞洲、美國、南美和非洲的黑暗大陸。半年的流浪計畫,總得花去一筆不少的賬目吧,努力攢獎學金就是為了那卑微的夢想,帶着筆、眼睛和耳朵向世界出發,用雙腳、思想和文字向僵死的生活反抗。既然每個城市是一座座的牢籠,那就跨越它的邊界來溝通人生存的孤島。

此地令我們厭煩,死神啊,出航吧!
如果天和海都墨水般黑壓壓的,
你該了解我們的心充滿光明。

  Be the Flaneur. 就像波特萊爾筆下的漫遊者般流浪吧,囚在「城市」這一象徵意義的人們──
但真正的旅行純為出發
而出發,氣球般輕快的心,
他們不曾閃避命運的安排,
也不知道為甚麼直說着:動身吧!



2012.4.15

台長: 錢瑋東
人氣(1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散文、小品 |
此分類下一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