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10-02 18:38:47| 人氣1,4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親近神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加恩插圖




當親近神
(雅各書4:8)

  神與人關係的建立,在於神主動親近人,神與人關係的深淺,是由人自己去取決。神會刻意與人相遇,人若主動尋找神,便會得到神的回應。

  摩西在替他的岳丈放羊的時候,偶爾遇見那荊棘中的火焰,他願意撇下手上的工作,暫時不顧羊群而就近那火焰,神便在火焰中向他說話,發出對他的呼召。

  主耶穌在夜裡行水面時,故意與門徒所乘的船隻相遇,使門徒有機會認出祂。門徒果然認出祂,並向祂呼喚。若門徒只讓主耶穌擦身而過,或只認為是個鬼怪而置之不理,門徒便不能與主耶穌有往後的對話了。

  然而,神為何只是這樣被動地接近我們呢?只因神希望我們要珍惜祂,就如《雅歌》中的良人一樣,躲藏起來,讓我們去尋找祂,渴慕看見祂一樣。又如一位賢婦的矜持,遠比由一個淫婦主動拋送的愛情可貴。神希望與我們建立的關係,是如愛情般美麗、可貴和親密,自古一些賺人熱淚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也是建基於一方主動排除萬難地得到對方的愛情。若出於強逼,那只存在苦毒與折磨

  人被造的目的,是要與神建立那份愛的關係。因此,人生的大目的是與神建立那親密和愛的關係,而完成神所給的使命和工作,只屬人生的小目的而已。

  即如亞當被造,與神在園中同行是首要,管理神手所造之物,只是他的人生次要目的。還有摩西、大衛,甚至主耶穌,他們有自己人生的使命和工作,但最重要的,還是與天父建立那份愛與順服的關係。神希望我們去尋求祂是誰,而不是單單想知道祂能為我們做些什麼。

  這種與神的深刻關係,可體驗在溝通與順服同行之上。如同夫妻關係,配偶往往可以憑著一個眼神,便可會意當中很多的意思。建立與神的關係,是建立在密切的溝通之上。

  例如,曾因虧空公款及姦淫的罪已被判入獄的牧師Jim Baker,當別人訪問他,問他何時開始變得不愛神了。他只說:我從來沒有不愛神,我只是沒有敬畏祂罷了。

  現今教會中分了兩種趨勢,一種是行律法主義的路,他們只管嚴守規矩戒律,而忽略對神的愛,儘管在外裝扮得一絲不苟,內裡卻仍充滿那些罪和污穢;而另一種,是高舉著神對人無限的愛,而步上了“放縱情慾主義”的路,這些人沒有敬畏神,放縱自己在各樣情慾的罪之上。

  聖潔不犯罪,是來自敬畏神,而不是懼怕神。懼怕神的人會逃避神的同在;敬畏神的人卻會奔向神。敬畏神之心,會使人自覺地遠離犯罪。如一對夫婦,本慣於互相傾軋,互不相讓,若是有一天,當他們所尊敬的牧師夫婦到訪作客,在牧師面前,這對夫婦便突然會懂得互相包容和相敬如賓了。

  敬畏神消極上是:「不可向他取利,也不可向他多要;只要敬畏你的 神,使你的弟兄與你同住。」(利未記25:36)積極面是:「他賜糧食給敬畏他的人;他必永遠記念他的約。」(詩篇111:5)

      John Bevere牧師曾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在一次巴西信徒特會中,他看見聚會中非常熱閙,氣氛熱烈,但就是一點神的同在也沒有。後來,他發現是因為大部份會眾都不尊重聚會,都在做著各式各樣的事,毫不專心。當輪到他上台分享時,他首先只站在台上,45秒鐘一聲不響,只看著會眾。到會眾發現有些不尋常時,他便反問會眾,若別人那麼不尊重你,你會跟他說話嗎?你們這樣不尊重神,不敬畏神,神又怎會來到當中?沉默過後,會眾中開始有人哭泣,及後悔改並哭泣的人越來越多,敬畏神的氣氛出現之後,神的同在忽然帶著巨大的聲響臨在會塲中,全會眾都被那聲響震攝。

  為何神的同在就這麼簡單便出現?聖靈提醒了他,主耶穌教導了他如何進入神的同在中。因主耶穌也是這樣禱告的: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神國度的降臨,是要人首先尊祂的名為聖,敬畏祂。

  憑信心決志得救恩,是信仰的前半部份,信仰的後半部份,是要成為聖潔,沒有瑕疵,無可責備。

  「亞倫的兒子拿答和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了火,燒了香,把它獻給上主。但這是凡俗的香火,因為上主並沒有命令他們獻這香火。」(利未記10:1)

  當時候能接近神同在的,只有六個人,就是摩西、亞倫和亞倫的四個兒子。可是亞倫的其中兩個兒子,卻不遵行神的律例,在壇上獻「凡」火,把「神聖」和「聖潔」當作平常,是不尊重亦不敬畏神的表現。

  「突然,上主降火,在自己面前把他們就地燒死。   於是,摩西告訴亞倫;「上主曾說:『事奉我的人必須尊重我的神聖;我要向我子民顯示我的榮耀。』從這件事你就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了。」但是亞倫默不作聲。』亞倫就默默不言。」(利未記10:2-3)

當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他做了夢,心裡煩亂,不能睡覺,於是就召集了全國的術士、行邪術的和迦勒底人來解夢,但是無一人能為王解明夢的意思(但2:1-11)。但以理得知王要滅絕全國的哲士後,便前去將夢的講解告訴王(2:12-45)。王聽了但以理的陳述後便俯伏在地,向但以理下拜(2:46)。但以理指出一切夢的顯明都來自於耶和華上帝(2:29-23, 27-29),而這也在王的宣認中被表明了出來(2:46-47)。不過對於王下拜的對象是但以理,而不是上帝,這又該如何解釋?有學者就指出說:

  王對但以理下拜的反應,很明確地是一個宗教的行為,而這可以被理解是王對待但以理就像是神明的代表一樣⋯⋯所著重的是這一位異教的國王,如何在真實上帝的代表者面前俯伏下拜的表徵。

行動上,尼布甲尼撒王雖然是向但以理下拜,但從他的宣認中,可以發現他實際上是在稱頌但以理的上帝之可畏。然而遺憾的是,尼布甲尼撒雖然經歷了上帝的啟示和大能,他並沒有因此就以耶和華上帝為敬拜的中心,反之在第三章的事件中,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個金像,立在巴比倫省杜拉平原(但3:1-4)

  在舊約多處經文中可以看見,例如上帝曾對亞伯蘭說:「你的後裔要在不是自己的地成為寄居的人,服事(עבד,動詞形態)他們;他們要苦待他們四百年(創15:13)。」עבד在這段經文中雖然沒有明顯指出奴隸的概念,但從後半句「苦待」的補語中,就間接說明了亞伯蘭的後裔將來會被當做成奴隸一樣看待,而這確實也在出埃及記的敘事文體中被證實了(參出1:13, 14)。耶和華上帝卻延用了此字,並加以說明以色列百姓蒙拯救並不是漫無目的,他們乃是要成為上帝國度的祭司來עבד(事奉)上帝。

事奉是一個奴僕對主人所表達出的合理行動,而當以色列百姓被上帝從埃及地拯救出來時,他們就不再屬於埃及,上帝成為以色列百姓的擁有者。為此,以色列百姓事奉上帝也就天經地義了。עבד在此可以表達「身分」和「行動」的指向,而這二個指向確實也牽動著敬拜者的生命,因為身分的認同會影響行動的支配。人若意識到自己是被上帝所拯救,且呼召成為敬拜者的身分,那麼事奉就會出自於感恩和敬畏的態度;然而當敬拜者意識到事奉上帝是一種壓力、痛苦或不自由時,正如同埃及人如何苦待以色列百姓一樣,那麼人們就會忘記事奉上帝的初衷而謬解了敬拜者的身分,轉而變成奴隸的工作心態。Herbert就認為這個字所強調的不是敬拜者奴役的地位,而是指敬拜者要如何執行主人旨意的功能,它不是奴隸性質,而是上帝與人在關係上的建立與維持,而人在這層關係中的回應是積極的,也是參與性的,更是宣揚上帝的配得。敬拜就是人在「經歷上帝」之後所做出的回應與行動,也就是說當人不認識上帝,或是不把上帝當作是敬拜的核心時,人的敬拜便有可能會走向奴隸式的義務性事奉的危機

    這是否只在舊約才會發生的呢?新約因為有神的恩典,便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神對不敬畏祂的人會網開一面呢?

《使徒行傳》第五章中,亞拿尼亞與撒非喇事件便告訴了我們,即使在新約時代,人若在神的同在中而不敬畏祂,也會遭到舊約時候的對待。神的同在是必須有人對神的敬畏。

  人會事奉他所敬畏的人,所以,若你敬畏一個人,便會服從他;你敬畏神才會服從神。

  使徒行傳5:3-11『彼得對他說:「亞拿尼亞,為甚麼讓撒但控制了你的心,使你欺騙聖靈,把賣田產所得來的錢留下一部分呢?田產沒有賣出,是你的,賣了以後,錢也是你的;你為甚麼存心這樣做呢?你不是欺騙人,是欺騙上帝!」亞拿尼亞一聽見這話,就倒下去,死了;聽見這事的人都非常害怕。有些年輕人進來,把他的屍體裹起來,抬出去埋葬了。約過了三個鐘頭,他的妻子進來,還不知道已經發生了的事。彼得對她說:「告訴我,你們賣田產的錢都在這裏嗎?」她回答:「是的,都在這裏。」彼得就說:「你們為甚麼串通來試探主的靈呢?你看,埋葬你丈夫的人就在門口,他們也要把你抬出去!」她立刻倒在彼得腳前,死了。那些年輕人進來,看見她已經死了,就把她抬出去,葬在她丈夫旁邊。全教會和其他聽見這事的人都非常害怕。』

  接著聖經寫著「當時信主的人越來越多,男女都有。由於使徒們行了許多神蹟,有人把病人抬到街上來,放在床上、褥子上,希望彼得走過的時候,他的影子會投在他們一些人身上。還有一大群人帶著病人和污靈附身的人從耶路撒冷附近的市鎮來;這些病人都得到了醫治。」(使徒行傳5:14-16)

  教會得不著復興,是因為他們只講神的愛,而沒有敬畏神的心。即將來臨的普世性復興,其鑰匙是「敬畏神」。因為神不單是愛,祂是聖潔的,人非聖潔就不能見神。對不聖潔的人來說,神是那吞噬的烈火。

  因此,當教會能對神有莫大的敬畏,神的同在便會在教會中彰顯,為教會帶來復興和祝福。

  敬畏神的人,會尊重神的同在、尊重祂、敬愛祂、佩服祂,並在祂的話語面前顫兢。這亦體驗在:愛神所愛的;恨神所恨的;對神重要的,便是對自己重要;對神不重要的,便是對自己不重要。

 

  因此,敬畏神的結果是順服神──即使看不見任何利益,仍順服;即使不明白,還是帶著信心順從。

  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 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創世記22:12)人對神的敬畏,使神看他為自己的朋友。就是因為神看他為自己的朋友,以至神會將自己的秘密告訴他。正如人只會將自己的祕密告訴自己的少數知己朋友一樣。在創世記18章神將毀滅所多瑪、蛾摩拉的事情主動告訴亞伯拉罕「耶和華說:「我所要做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創世記18:17)在當中我們首先看到神的心意被搖動,雖然很遺憾的事,亞伯拉罕的代求沒有發揮作用,那裏連十個義人(無辜人)也找不到。

  「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埃及記33:11a)

  因此,摩西是神的朋友,他甚至能兩次勸服神,把要對以色列人發作的烈怒止住。在西乃山遇見神的同在臨到,以色列人因懼怕神而爭相走避,摩西卻因敬畏神而登山奔向神的同在。摩西知道神的法則,他看著神的面;以色列人只知道神的作為,他們只看著神的手,他們向神禱告,只望得著益處。

  在新約神也如此說「我不再把你們當作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把你們當作朋友,因為我已經把從我父親那裏所聽到的一切都告訴了你們。」(約翰福音15:15)

  當主耶穌不再稱祂的門徒為僕人,而稱他們為朋友時,意味著祂將會把心中的話跟他們說。這是因為這些門徒的信仰已成長了,對神有足夠敬畏的心。所以,你若能從神那裡得著啟示,知道神的奧秘和計劃,你便知道神已看你為祂的朋友了。

 

 

註釋:

1.

當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位第二年,他做了夢,心裡煩亂,不能睡覺,於是就召集了全國的術士、行邪術的和迦勒底人來解夢,但是無一人能為王解明夢的意思(但2:1-11)。但以理得知王要滅絕全國的哲士後,便前去將夢的講解告訴王(2:12-45)。王聽了但以理的陳述後便俯伏在地,向但以理下拜(2:46)。但以理指出一切夢的顯明都來自於耶和華上帝(2:29-23, 27-29),而這也在王的宣認中被表明了出來(2:46-47)。不過對於王下拜的對象是但以理,而不是上帝,這又該如何解釋?有學者就指出說:

王對但以理下拜的反應,很明確地是一個宗教的行為,而這可以被理解是王對待但以理就像是神明的代表一樣⋯⋯所著重的是這一位異教的國王,如何在真實上帝的代表者面前俯伏下拜的表徵。

行動上,尼布甲尼撒王雖然是向但以理下拜,但從他的宣認中,可以發現他實際上是在稱頌但以理的上帝之可畏。然而遺憾的是,尼布甲尼撒雖然經歷了上帝的啟示和大能,他並沒有因此就以耶和華上帝為敬拜的中心,反之在第三章的事件中,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個金像,立在巴比倫省杜拉平原(但3:1-4)

dIg.s在但以理書共有十一次的使用,光是在第三章的事件中就出現了十次之多。這個事件的場景從王鑄造了一個金像開始,進行開光典禮之後,王便在全國各地布達了俯伏下拜金像的口諭(但3:5),違著不俯伏敬拜金象的人,都將丟入烈火的窯中以示懲戒(3:6),因此各方、各國和各族的人民都遵照王的旨意,俯伏跪拜這個金像(3:7)。當一切都看起來很順利和平靜時,有一群巴比倫的官僚們就來到王的面前,控訴但以理的三個好朋友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不遵照王的命令向金像俯伏敬拜(3:12)。尼布甲尼撒王得知以後,便將三人召了來問話,王除了質問他們不拜金像的緣由(3:14),王甚至給他們回轉的機會來敬拜金像,以逃避烈火之窯的刑罰(3:15)。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並沒有因為生命受到威脅而妥協,反之他們更大膽地在王和所有敬拜金像的官長面前宣告說:「尼布甲尼撒啊,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上帝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啊,祂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3:16-18)。

當時尼布甲尼撒王怒氣填胸,便下令將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捆起來,丟入烈火的窯中。然而大能的上帝伸手拯救他們三個人,不但使他們的性命保全,甚至保守他們的身體、頭髮和衣服都沒有受到烈火的傷害(3:19-27)。事件來到最後,尼布甲尼撒王在親眼看見上帝所做成的事情後,再次開口稱頌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的上帝,正如前次他如何稱頌但以理的上帝一樣。誠如筆者前文所述,雖然尼布甲尼撒王親身經歷了上帝的大能,但這只不過是信仰的部分經歷並不能表示一個人的轉變,Ernest Lucas就指出尼布甲尼撒所在意的並不是信仰的轉換,而是在於「能力」(power),特別是猶太人的上帝的大能。在這一場信仰立場的表明上,當代基督徒和教會的事奉者或敬拜者應當要學習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時刻享受在敬拜上帝和遵行上帝話語的生活,而不是冀望於權力和能力,因為當敬拜者所關注的是權力和能力,那麼事奉無形中就會逐漸走向塑造金像的危機。敬拜者的生命需要被上帝的話語持續修剪,正如同上帝不斷藉由祂的大能和啟示來教育尼布甲尼撒王一樣。

  在舊約聖經中,最常用來表達敬拜的辭彙就是「חוה」,McConnell認為這個字可以翻譯為「敬拜」(worship)或「禱告」(pray),因為它往往跟敬拜者內心的態度和行動是有關的。

台長: 加恩教會
人氣(1,43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牧師講章 |
此分類下一篇:婚姻生活
此分類上一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