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有才幹、有才智的人,從不共語,從不溝通,暗地爭寵。就因改革之事,意見相左,導致千年糾纏……。他的老闆(漢景帝)如果有智慧,妥善運用二人,將是社稷之幸,萬民之福。是一山不容二虎?還是因果牽連使然?
人物介紹:
晁錯:漢朝穎川人,有才智,個性急直,性情豪爽,處世嚴苛,少有彈性,少好法學。漢文帝時為太常,累遷太子家令,當時號稱「智囊」。景帝即位,對他言聽計從,寵幸無比,遷升為御史大夫。
袁盎:漢朝楚人,個性剛直,賢能才幹。呂后執政,為呂祿家令,文帝時為中郎,景帝時為太常,在文景二帝面前是個紅人。唯文帝時,數次直諫,觸犯皇帝,後遷徙吳相,吳王優厚相待。
悟達國師:生於唐朝,四川湄洲人,俗姓陳,七歲出家法名為知玄,十四歲時即為皇帝、大臣、文武百官一萬人等講解《涅槃經》,人稱「陳菩薩」。
前因:
漢景帝及位時,晁錯任御史大夫。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王權力,也就是《削藩策》。當時吳楚等七國諸侯,驕傲放縱,晁錯深恐諸侯謀變,建議削弱諸侯封地,七國得悉,便以討伐晁錯為名,聯合起兵反叛。景帝憂懼,召集大臣商討對策,鼂錯奏說:「袁盎做吳相時,貪受吳王財物,專為吳王隱惡不奏,以致造成今日的反叛,請先治袁盎罪。」景帝召見袁盎,袁盎上奏辯說:「吳楚所以謀反,是因鼂錯建議削弱諸侯封地,離間皇室宗親,請陛下斬鼂錯以謝諸侯,復還故地,吳、楚叛兵,必可罷退。」景帝為求一時苟安,批准奏章,派中尉到晁錯府上傳旨入宮上朝議事。晁錯不疑有他,身著朝服跟著中尉上車進宮。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忽取詔書宣讀,晁錯遂慘遭腰斬於長安東市,死時猶著朝服準備上朝呢!
後果:
悟達國師因蒙迦諾迦尊者垂慈,為他解了多生宿冤「人面瘡」,為報答此廣大恩德,於是在西蜀彭州九隴山結廬,朝夕禮誦,所作的懺法即今之【慈悲三昧水懺】。
故事:
唐懿宗的時候,有一高僧名知玄者,德學兼優,嚴守戒律,巧遇一位僧人,邂逅京都。但那位僧人得一種名稱「迦摩羅」的惡疾,全身長滿了瘡,氣味腥臭,人皆掩鼻而過,無敢靠近。唯獨知玄和尚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主動照應,一點也沒有討厭和躲避的神色。
後來那位僧人的病好了,在各奔前程的時候,為了感激知玄和尚的照顧,就對他說:「日後若有難解之事,可至西蜀彭州九隴山找我,山上有兩株高入雲霄的松樹,是我居住的標誌。」說完便離去。
後來知玄和尚,因為德行高深,故得唐懿宗的尊崇,在咸通十年(西元八六九年),懿宗皇帝親臨安國寺,求教佛法,賜給知玄講經寶座,座高二丈,以壇香為材,用金絲鑲成龍鳳花紋,旁設磴道,並封其為悟達國師。國師升堂講經時,以一念驕慢心生起,於座上見一珠飛入左膝蓋,旋即生出一個人面瘡來,有眉有眼,有口有齒,與人面一樣,每天需要飲食餵他,瘡像人一樣開口啖食,一發作起來有如撕肝裂膽般痛苦。雖召請了各地名醫,但皆搖手遜稱無藥可醫。
悟達國師這時,記起過去那位病僧臨別所說的話,於是便啟身前往西蜀彭州九隴山去尋找。一日,傍晚時分,山路難行,果然看見兩棵並立高聳入雲的松樹,再往前一看,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堂,那位僧人就站在殿堂門口,引之入寺,兩人相見甚歡。國師頂禮畢述說其苦。僧人告之翌日巖下泉水洗濯,即能痊癒。
翌日清晨,那僧人命一孩童帶路,引領國師到巖下清泉之畔。國師剛要捧水準備洗膝上「人面瘡」時。不料人面瘡竟大聲呼喊:「不要洗!不要洗!你知識廣博、見解深遠,曾否讀過西漢史書,袁盎與晁錯傳記?」國師回答:「曾讀過」。人面瘡就譏諷地說:「您既然讀過了,可知袁盎殺晁錯之事?往昔的袁盎就是你,而晁錯是我。當吳楚七國造反時,你在帝前讒我,致使我腰斬於東市,這深愁大恨,我總想尋求機會報復,可是你十世為僧,認真修行,持戒十分精嚴,冥冥之中,有護法在旁保護,使我無法近身報復。如今由於你受皇上的恩寵,生傲慢之心,使我有機可乘。今蒙迦諾迦尊者的慈悲,調解我們的仇怨,賜我三昧法水(此三昧水是迦諾迦尊者三昧力的加持而成三昧法水)令我解脫,所以我們之間的夙冤也告終結,從今以後我不再和你為難作對。」
國師聽了,非常震驚,連忙掬水洗滌,一時竟痛入骨髓,暈絕在地不省人事。復甦後,覺得腿已安然無恙,人面瘡已不知去向。國師想要回寺禮謝那位僧人,但金碧輝煌的崇樓寶殿,居然消失無蹤。於是他就在那裡築一間茅菴,從此不再下山。悟達國師因此作水懺三卷,並命名為【慈悲三昧水懺】,流傳至今。
晁錯(人面瘡)與袁盎(悟達國師),兩人皆位居高位,結果互讒互謗,互相陷害,做出正人君子所不應該做的事。起初政見不合,這是觀點不同的是非問題,叫做「法執」。本來對事不對人,但爭論到最後得不到合理解決,就牽涉到我的立場,我的利益,我的前途。堅持我和我的所有種種關係,形成「我執」。由於雙方因為「我執」緣故,再進一步鬥爭,就變成對人不對事的勾心鬥角了。現今政界與商界,乃至企業內部都可借此故事,引以為誡。
景帝二年(西元前一五五年),晁錯提出的〈削藩策〉到唐懿宗(公元860-874年),經歷一千多年的歲月。袁盎十世為僧,精嚴戒律,精進修行;晁錯十世冤鬼,百般計較,尋仇記恨。倘若晁錯能放下仇恨,將仇恨之心轉為修行之心,把設計人面瘡的心思,一心向道,我想他的成就決不在袁盎之下。倘若當時漢景帝,聽從晁錯奏說而處置袁盎,袁盎能放下而十世為僧嗎?試問我(你)若是晁錯的話?我(你)能放下這腰斬之痛恨嗎?
如是因得如是果,為人處世不得不慎,時時保持正念,時時學習放下,逆來順受,順來觀破。因晁錯與袁盎而有水懺,水懺引露眾生懺悔,感念二位菩薩示現,合十頂禮。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亡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