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0-23 06:28:42| 人氣1,70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全面起飛的年代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桃園觀光五百期專文

桃園觀光/一本你我身邊的近代史

之三

 

二 101~200期

 

 

 一百零二期本刊以大篇幅刊出桃園煉油廠竣工的消息。報導指出,桃園煉油廠佔地四百八十公頃,總造價四十六億九千萬元,歷時四年建設。當時完工的共有八座工廠,可日產各種油料十萬桶。年產值十億元,因此被宣傳是只須七年半即可回收全部投資。當時的宣傳以今日眼光來看未免讓人匪夷所思,連「每日用水量一萬噸,以六十公分大口徑全長十五公里水管引水而來」都成為宣傳,若在今日,耗用水源如此之鉅,隱藏都來不及,那能大張旗鼓宣傳?

 這一期刊出當年全年來台旅客達一百萬八千人,台灣首度吸引到百萬觀光客。

 六十八年八月刊出的第一百三十二期,以甫告完成的大桃園建設計畫綱要為重點專題。這項計畫書以八十九年為目標年,估計八十九年桃園縣全縣人口將達一百七十萬人。綱要中特別提醒桃園縣政府應「避免農地廢耕,加強發展農業」「民生戶外空間應優先考慮」「發展都市小面積工業區,做為精密工業用地」。

 同一期刊出了一則世界新聞,由瑞士聯邦銀行提出的年度報告中,列舉全球最富有國家名單,瑞士以國民年所得每人一萬三千八百五十三美元位列全球最富國,科威特一萬三千美元第二,丹麥一萬零四九四八美元第三,美國不到一萬美元,僅九六四六美元,名列第八,日本八五三一美元,名列第十五名,也是亞洲之冠。台灣一四一二美元名列四十四名,南韓一二四二美元,名列五十二。

 三十年後的今天,這份名單大洗牌了。

 六十年代兩岸局勢雖已漸趨緩和,彼此仍在文宣上相互敵視,互稱為「匪」。六十八年十一和十二月出版的一三五和一三六合集指稱「台灣在經濟上的奇蹟,燃起大陸抗暴怒火」,文章中報導,「依據共匪公佈一九七八年經濟報告與我國之比較,大陸農民年收入四十六美元,職工年收入四一二美元,我國則為一三O四美元;大陸糧食消費每人每年三四四公斤,台灣為六二O公斤,石油消費大陸每人每年一O八公斤,我國一一二五公斤,發電量大陸平均每人二六七度,我國二O一O度,全年外貿總額大陸二二七億美元,換算人口數每人二十三點七美元,我國二三七億美元,每人平均達一四OO美元。

 在家庭用電量的統計上,大陸平均每人年用電十四度,台灣三七O度,台灣每萬人有一七O具電話,大陸則未開放私人電話,台灣每萬人有一七八O台電視機,大陸每萬人僅十一台,台灣每萬人有二五一輛汽車,大陸則為十二輛。

 這是三十年前的統計數字,近年來中國快速崛起,早非吳下阿蒙,如有同類型統計,內容的對比當大有不同了。

 一百三十七期,六十九年元月出版。這一期報導了「省立桃園醫院」開幕的消息。省立桃園醫院被簡稱「省桃」,是當時桃園縣內最具權威性的公營綜合醫院,創辦初期,連連推出換腎、換心等重大手術,迅速打響知名度並贏得桃園縣鄉親的信賴。

 

    詩人周繼順先生為此在雜誌上賦詩一首:

 白服梭巡換綠袍,桃民百萬病全操

 欣逢省院新開幕,勿藥先占興自豪

 

    其實,桃園觀光雜誌創辦人宋安業先生,本身就是一位文學家、詩人。他以梓園主人為筆名,持續在雜誌內發表雜文和古體詩,膾炙人口數十年。在傳揚中華文化這一條路上,雜誌走了很長遠也很認真、很踏實的路。

 如今,「省桃」由於廢省之故,直屬行政院衛生署,改稱「署桃」,並且在新屋鄉成立分院,依然是大桃園地區民眾信賴的醫療中心。

 同一期本刊還報導了六十七年全年全國出國觀光人數逾八十萬人,六十八年一至十月則逾六十七萬人,顯示台灣經濟起飛帶動之下,國人已經開始飛向了國際。

 統計指出,在六十七年的八十萬出國人數中,以觀光名義出國者三十萬二千人,以一般名義出國者四十六萬七千七百人。如此劃分又顯示了另一項指標:當年有太多人出國,以考察、開會、參訪、公務為

名,卻以觀光為實。這種現象在開發中國家最為常見,昔時台灣,「有辦法」的人一年出國許多回,吃喝玩樂拿的是公費。這種畸型現象,近年已稍見收歛。

 同一項統計中指出,六十八年一至十月來台的外國觀光客達一百十一萬七千人,其中日本是最大客源,達百分之五十二點三,美國次之。

 六十九年十一月一日發行的第一百四十六期,雜誌有了重大的改變。在此之前,雜誌採單色印刷,或雙色套色印刷,外觀上簡樸平實,這一期開始,禮聘王俊夫先生出任社長兼總編輯,王為台灣新生報駐桃園縣特派員,文筆流暢不在話下,擁有的人脈資源也極其豐富,一接手立刻將雜誌改為全彩印刷,封面還加燙金,不但外觀上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內容上也因動員新生報在桃園縣的記者群如簡秀枝、譚克娟、胡若梅、席艷俠、徐乃義等新聞好手,深度廣度大大增加。

 新生報為省營報紙,改版第一期特別邀請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長寫了慶祝專文,此後並安排每期刊出兩頁(一個跨頁)的「新聞畫頁」,刊登省政府新聞處提供的省政新聞照片,省主席的活動照片此後也有了機會頻頻在雜誌上亮相了。一直持續到後來王俊夫先生辭缷社長及總編輯職,雜誌畫頁才改刊桃園縣文化中心藝文活動照片。

 改版第一期還刊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小方塊,內容是「上電總統競選連任以領導全民完成反攻復國案電文」,在當時威權政府體制下,這個動作算得上是「政治正確」的表白。

 改版之後,王俊夫繼續引進地方知名寫手加入供稿陣容,甚至主動出擊,安排各種活動或座談,頻頻推出專題,使這份成熟穩健樸素無華的刊物匯入活水源源,大大顯得年輕不少。

 有此一例:當時省府主席林洋港因公出訪,路過馬尼拉,順道參觀了機場附近的一座菲律賓民俗文化館,返台之後興緻昂揚的想在桃園國際機場附近也搞個中華文化村,雜誌社立即以此為題材,邀得代理縣長葉國光、議長簡欣哲、副議長鍾維炫、縣議員李朝枝等地方人士舉辦座談,詳加一番報導。雖然這個文化村的計畫最後也只停留在說說而已,至少突顯了雜誌社當時的新聞嗅覺,以及參與重大建設、關懷社會走向脈動的企圖心。

 民國七十年桃園縣有一件大事,便是所謂「建國七十年,區運在桃園」的大事。這是桃園縣多年來難得承辦的全國性大型活動,所以在進入七十年之後,雜誌有計畫的推出區運暖身報導,這也大大擴張了雜誌的參與面。

 七十年三月起,雜誌還逐期刊出了一則欄廣告,雖然所佔篇幅不大,卻有重大指標意義,那便是雜誌完成了全台灣的銷售網,各縣市都擁有了銷售據點。這代表著雜誌不但發行網擴及全台各地,也有與坊間雜誌一較雌雄爭取市場的魄力。

 當然,在二、三十年前的台灣政治及社會環境下,一份雜誌,即使是民營的,甚至「獨力」興辦的,依然還是得揹負沉重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這真是沉重又甜蜜的負擔啊!六十九年出刊的一四三期,轉載了一篇署名陳施妹女士的作品,題目叫故鄉去來,書寫她去了一趟中國的見聞,讀來果真有令人鼻酸的效果;七十一年二月出刊的一五九期,刊出方肇熊先生的「全民推動簡樸風氣」,用以響應蔣經國總統的指示,該文甚長,連刊兩期才刊完。一六五期接著刊出的專題是「迎接勝利日子的來臨」,引述蔣經國總統的話「沒有衝不破的橫逆,沒有打不倒的敵人」;一六六期刊出的是故蔣介石總統「九秩晉六冥誕紀念」專文,文題是永懷領袖;即使是輕鬆的漫畫專欄,也是紀念國父誕辰、索忍尼辛訪華(台)、吳榮根起義來歸(駕駛米格機來降)之類的題材,光從這些題材來看,可也真不輕鬆。或許,一六八期刊出的筆者一篇小文「跟總統上慈亭記」,描述與蔣經國總統同登明池山,臨亭觀賞雲海美景,還能讓人感受多一點的輕鬆自在吧。

 一百七十期報導的是桃園市斥資一億八千萬元建造的市府新大樓落成啟用消息。報導中指出,新的辦公大樓雄偉堂皇,為同級公所第一。文章中形容陳阿仁市長有為有守,今後必可大展抱負,更上層樓。可惜的是陳市長數年後英才早逝,重讀這篇報導,令人徒留去思。

 改版至此時才三年,細心的讀者可以看見雜誌有了若干變化,第一是有別於改版初期的文化、文學「純

度」,此刻雜誌開始用更多的篇幅來報導工商企業,企業主常常被擺在封面當封面人物,內文也增加不少企業介紹的文章,從這裡看得到雜誌經營匪易,不得不向現實面稍做妥協,宋發行人顯然不得不努力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尋找出一個平衡點,這真是萬方為難的工程。

 其次,在那個時代台灣開放出國觀光沒多久,早期撰寫海外觀光稿的作者多為政治、社團領袖人物,出國幾等同於特權,七十年代之後大量湧現庶民觀光報導稿,學校的校長、老師,媒體的記者、一般自由投稿人的海外旅遊見聞大量出現,使得觀光雜誌的觀光稿內容更加豐富,大大提升了雜誌的可性。

 事實上,王俊夫特派員此時已淡出於桃園觀光雜誌了,不再任社長兼總編輯,只出任社務委員一職。社長兼總編輯職務由創辦人宋安業先生自任,財務問題始終是雜誌難以擺脫的惡夢,這是民營、獨力經營的雜誌的宿命。

 旅遊稿量增加,完全符合本刊發行旨趣,當時筆者對本刊風格有一件十分無法理解的事,便是所有旅遊稿所配的照片,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文章作者自己大剌剌就站在照片正中央,例如明明圖片說明寫的是圖為富士山,圖為克里姆林宮、圖為艾菲爾鐵塔,偏偏照片上就站著一個老老男人、老老女人,漂亮的風景反而被擋掉了,這真是讓人倒盡胃口的事。有一回筆者實在忍不住了,以此怪現象詢問宋先生,他的解釋是這樣的現象是由他親自規定的,用意在防止有些人在家閉門造車,明明不曾到過那些地方,只靠道聽途說,翻翻資料就寫了文章,弄了照片過來,為了讓雜誌所刊登的文章篇篇皆為作者親自履勘、親身涉足,不得不出此一策。這雖情非得已,也可以看出宋先生為了維護雜誌品質的用心了。

 一八O期,七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出版,刊出了「反共義士王學成駕機起義來歸」的消息。台灣年輕一輩的青少年或許搞不懂這是什麼碗糕,當年卻是一件大轟動的事件。國共長期冷戰對峙時期,雙方互相進行各種文宣戰,大力鼓吹對方飛行員開飛機前來投降,許與重金獎勵,雙方也你來我往一度各有斬獲。台灣方面將來降者稱之為反共義士,數年間還真的飛來了許多米格機,甚至連轟炸機也曾飛來過一架,王學成即為其中一案。

 每當遇有對方飛行員架機來降事件,我方必定用盡一切方法廣加宣傳,筆者當時還曾奉服務報社指派撰寫新聞「號外」,沿街張貼。

 桃園觀光雜誌處理王學成事件做得很漂亮,王的米格十七「殲五式」戰機自舟山的岱山機場起飛,雜誌圖文並茂深入報導了舟山群島和岱山的風土民情和各種掌故,這樣的做法符合了發行旨趣和雜誌特色。

 一八一和一八二期採合集方式在七十三年元月二月出版,適逢雜誌創刊十八週年,特別發表了一篇讀來令人感動的文章,指出十八年來雜誌一共發表了近千萬言的文字,刊出約六千幅的圖片,參與執筆作者文友約有三百多人,選自雜誌內容而編輯出版的書籍也有十數種,稱得上已略盡書生報國之職志,期許的是能裨益於民命國脈世道人心。文章以「艱辛的十八年」來一抒感懷,今天來看,五百期中又有那一期不在艱辛環境中渡過呢?

 一百八十四期於七十三年三月出版,雜誌又有了一些組織人事上的調整。當時吳伯雄先生出任觀光協會會長,雜誌自然改以吳伯雄為發行人,社長兼總編輯一職則由吳的文膽愛將吳鴻淼出任。宋安業先生再從主要名單中隱去,掛的名銜改稱編輯顧問。事實上,五百個月以來,雜誌人事調整了不計其數,宋安業先生始終不棄不離,也始終不曾計較過名份,即使完全在版權頁上不見人名,似乎他也不曾在意,唯一在意的或許只是雜誌的發行命脈能否得以延續吧。

 吳鴻淼出身中國時報,他擔任總編輯時代,引進各報記者為雜誌撰稿,例如張玉良、張道藩等人都曾在雜誌中發表過作品,直到七十三年七月,雜誌推出一百八十七期,雙吳體制結束退離,改由觀光協會新任會長李樹猷任發行人,社長兼總編輯則由縣政府秘書張新金出任。

 一八八期在七十三年八月出版,在一篇專文中看見了小康時代的桃園縣。專文中指出,「盡管去年全國經濟不景氣,縣民收入仍高」,依據省政府統計,七十二年桃園縣全縣每戶平均收入達三十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五元,比七十一年增加二萬四千四百零六元;支出方面,全縣每戶平均年支出二十四萬二千九百七十七元,比七十一年增加三萬二千九百元。數目中可以看得出桃園縣民平均收入大大多過平均支出,支

出增額加大也可以顯示出桃園人會賺錢之餘,也比較捨得花錢了。

 七十三年九月刊出的一百八十九期有一篇專稿,指出當年已是中共設立沿海特區滿五週年之日,文章中雖然指稱中共開放特區目的,是想以實驗區來找出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但其可能性勢必微乎其微」,因為「所謂中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除卻民生主義經濟道路之外還有什麼可走的?」這篇文章由當時擔任台灣大學商學系教授邊裕淵執筆,雖然對對岸仍有所批評,比諸稍早數年國人寫這類文章言必稱呼對岸為「匪」,顯得平實多了,春江水暖鴨先知,兩岸關係逐漸溶冰的走勢,已大致露出了一線曙光。

 至於邊文中所提中國沿海特區之路有沒有走對呢?似乎邊教授當年預言錯了,事實證明沿海特區替中國開啟了一扇相對穩健的繁榮進步之門,如今的中國發展方向,讓人無法想像假使當年沒有設立沿海特區,勇敢邁出第一步,如今的中國將是那種形狀?搞不好是另一個北韓也未必,這真是令人不寒而慄的想像。

 

 

 

台長: (砂子)
人氣(1,700)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桃園觀光五百期專文 |
此分類下一篇:兩岸解凍,春江水暖
此分類上一篇:心目中沒有觀光這個名詞

范琴
朱銘大師的作品 同心協力 畫面 搭配 全面起飛 好YA!

宋社長 會考慮到擔心作者閉門造車

旅遊文章要求相片中一定要有作者到此一遊的證據 真是聰明啊

要漂亮的風景 買張明信片 就好

只有拿著相機或自己入鏡溶入當地的風景 才真正有意思

才是〝真〞嘛!給宋社長 給桃園觀光 鼓鼓掌!
2010-10-23 18:55:29
版主回應
杯杯說
他老是看整本雜誌裡
一張張漂亮的風景照片中央都站一個怪老子
看得反胃不已

他也不想想
自己還不是一個怪老子啊哈哈哈
2010-10-25 10:36:4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