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觀光五百期專文①
桃園觀光/一本你我身邊的近代史
之二
桃園觀光雜誌創刊於1965年(民國五十四年)12月26日。
草創時期,雜誌定位為桃園縣觀光協會之會刊,因此初期封面上即印有「對內刊物」「非賣品」字樣。發行單位為桃園縣觀光協會,另附註有「桃園縣政府新聞股協助」字樣,發行所「暫設桃園鎮中正路四十八號」,這是當年桃園縣政府的地址,看得出發行初期,帶有一些半官半民的色彩。
當時宋安業先生即官拜桃園縣政府新聞股長,雜誌可說就是在他一手推動之下誕生。
從早期的雜誌上可以看到當時台灣的社會和經濟背景。例如雜誌封面印有雜誌社的電話,一共四具,電話號碼分別是兩碼、三碼,也有一具則是四碼。當時台灣的電話採人工撥接方式,使用時先搖鈴通知總機小姐,再由總機小姐代為接線,所以總機小姐也叫接線生。縣內電話最高為四碼,換句話說,當時全縣的電話一共也才幾千具。
桃園市有一家老字號的六一七計程車行,六一七正是創立時店裡頭的電話號碼,以電話號碼為店名。若干年後,隨著電話用戶激增,六一七三碼之前一直不斷加上號碼,目前已整整加了五碼,整組電話號碼不含區域碼即達八位數之多。
同一個時期,台北市的電話號碼是五位數。有一則刊登於桃園觀光雜誌上的遠東食品公司廣告,記載了該公司位於台北市分公司的電話號碼,五位數字。
第一期的桃園觀光雜誌一共只有十二頁,內容包括桃園縣觀光協會工作報告、會員名錄、協會章程、會員提案,以及一篇專文。雖是第一期,雜誌已有了廣告,廣告主包括有桃園客運公司、信東製藥廠、桃園大舞廳、桃園市國際大旅社、石門大飯店,除了信東,幾乎都是與觀光有關的公司行號和商家。有趣的是兩家飯店旅社,不約而同都在廣告中宣稱自己是桃園縣「唯一」的觀光大飯店。
五十五年四月十五日發行的第二期,已初具雜誌形貌,封面內頁刊載的是時任觀光協會理事長的國大代表吳鴻森先生專論:「建設台灣與發展觀光事業」,具體點出了雜誌的發行方向。內頁首篇刊載的是「本會要聞」,有一則要聞十分有意思:
民國四十五年全年來台觀光的國際旅客有一萬五千人,全年觀光外匯收入達九十三萬美元,到去年(五十四年),國際旅客來台觀光人數達十三萬三千人,觀光外匯收入達一千餘萬美元,此一數字對照,被形容是我國觀光事業極其重大的進步指標。但吳鴻森先生不愧高瞻遠矚,專文中明白指出當時台灣的觀光事業的缺點是:認識不夠,宣傳不夠,鼓勵不夠,投資不夠和創造不夠,一語道破是項統計數目不足為傲,提升的空間還非常大,要走的路還非常的長。
已故元老作家張新金先生在第三期中撰文談觀光,有這樣一句話:「…幾年前我們心目中沒有觀光的名詞,可是近年來卻耳濡目染,台灣已在追隨世界潮流,在轉變了…」,這句話中看得出來,那時國人甚至連觀光這兩個字都還是陌生的詞彙。觀光環境在此可見一斑。
政治環境上,五十年代台灣不折不扣仍處在一個一黨獨大,黨國不分的年代。第三期的專論標題是:「遵照總統發展台灣觀光指示,蔣總統對發展觀光事業及整頓改進廣告市招三項重要指示」,內文則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遵照總裁指示…」,蔣介石先生以黨魁身份在黨內會議中的裁示,同時就是蔣總統對全國下達的指示,這中間沒有任何距離之存在。同時,總統管的東西可還真是巨細糜遺,連廣告市招都有指示。
昔時台灣實施長時期的戒嚴,偶而戒嚴管制會視社會情況稍做放鬆的調整。五十六年出版的第五期提到,從當年元旦日起,台灣有數處「山地管制區」,基於發展觀光考量而放寬管制,人民進入那些地區觀光,僅憑身分證現場登記即可放行,其中二處位於桃園縣,一是北橫公路沿線,一是石門水庫的「仙島」。
其實北橫開放的只是公路沿線十公尺縱深之地,人民還是不可以肆意越界深入山區。
仙島,其實只是突出於石門水庫淹沒區的一個半島,交通不便,僅住有少數原住民,數年後由一對原住民兄弟集資興闢仙島樂園,以原住民歌舞為號召招徠遊客前往旅遊。這樣一個交通不便的小地方,沒想到當年也被列在管制區之列。
第五期起,雜誌有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改變,不再是「非賣品」的「對內刊物」,版權頁上定出了定價每冊售價五元,這象徵著從此以後,雜誌的發行經費,開始要設法自籌財源了。
除了雜誌標出定價,同時也刊出了徵稿啟事,開始接受外稿,稿酬標準是每千字四十到八十元,當時算得上中上標準。
比諸五十四年,五十五年全年觀光客帶進來的觀光收入又翻一番,遊客十八萬兩千人,收入兩千六百五十九萬美元。這筆數目的實質價值有多高呢?「可以建造出全台灣最寬的百齡橋達十七座之多」,這樣的形容,就非常具體了。
外國遊客來台灣,「百分之九十三由台北市松山國際機場出入」,這倒也沒什麼可驚訝的,因為松山機場是當時全國唯一的國際空港,桃園國際機場連個影子都還沒有。
五十年代台灣依然擁有相當的國際地位,五十六年十月出版的第十二期中,刊出了蔣總統迎接韓國大統領朴正熙夫婦來訪、陳誠副總統陪同伊朗國王巴勒維看桃園鎮農會倉庫、嚴家淦陪同約旦國王胡笙看桃園鎮農會、菲律賓總統賈西亞親駕農業機械、馬拉加西(馬達加斯加)總統齊拉納在桃園鎮看農業機械。短短兩頁,刊出來台的各國元首就有這麼多位,曾幾何時我國外交處境落得江河日下,撫今追昔,真讓人有不勝唏噓之歎。
台灣的民主政治,則在持續奠基,努力進步中,五十七年三月出刊的十五和十六合集,載有第六屆縣長和第四屆省議員的候選人資訊,吳伯雄先生以二十八之齡直奔霧峰全台最高民意機構台灣省議會,固然是讓人刮目相看之舉,縣長許新枝由無黨身份加入國民黨,迎戰民社黨的反對陣營女強人黃玉嬌,爆發一場激烈選戰,也等於是為廣大選民上了一場民主政治的課。
五十年代未期到六十年代初葉,台灣的經濟環境已累積了相當的基礎,因此當局試圖調整體質,加速台灣的現代化腳步。六十年規劃桃園國際機場並從六十一年動工興闢,連同南北高速公路等重大經建計畫,號稱「十大建設」同步啟動,開啟了台灣現代化之鑰。
根據本刊報導,早期桃園國際機場一度有意計畫建在龍潭或八德,後來看上了大園鄉地勢相對平坦、拆遷房舍建築相對較少的優勢,加上大園若干具影響力的意見領袖非旦沒有反對之意,且還伸出歡迎之手,因而加速了選址的最終確定。當時為了解決機場聯外交通問題,公路方面以利用南北高速公路為優先,因為利用高速公路「前往台北不逾二十五分鐘車程」,鐵路方面決定「延伸台鐵桃園、南崁線,以資疏導」,同時規劃桃園軍用機場為日後擴建場址。只是這樣的計畫,後來基於種種因素,鐵路延伸被改成了捷運外加高鐵,銜接點被南移到青埔,並延伸到中壢,北桃園居民痛失發展利基,扼腕已遲。
當時地方還提出了規劃許厝港為基隆港輔助港的計畫,也已由省府編列預算進行規劃勘察,可惜許厝港空有歷史、地理諸多因素,終不敵更龐大的政治介入因素,多年後台北港、梧棲港(台中港)先後出現,許厝港建港計畫終告出局。
六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雜誌的封面以一幀金門太武山石彫大字「毋忘在莒」照片為主題。這是有重大意涵的,因為台灣在歷經多年外交奮戰之後,終在當年被逐出聯合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席位,台灣失去了最重要的外交舞台,也瞬間失去了「中國」這兩個字的代表性地位。桃園觀光雜誌雖以觀光為出版宗旨,此時也不得不為國謀,一連刊出多篇政論性文章以鼓舞國人的民心士氣。
接下來數年,國府外交迭迭敗退,尼克森訪中、日本與中國建交、台灣重要友邦一一離去,雜誌也一連罵了很多期,但畢竟國際政治講究的是現實與利益,罵只能罵給國人自己聽,完全罵不回大環境與大氣候的改變。
幸好的是台灣是有靭性的,打不死的,六十二年,連最髒最破壞環境的惡質工業,也由政府在大園選定專區來容納其建廠,連一絲一毫能賺錢的機會也不放棄,六十三年,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先完成了一小段(三重到中壢),為了振奮人心,迫不及待舉行了盛大的通車典禮,雜誌形容場面是「人山人海,歡聲雷動」,短短八個字,證明了這項建設的另一個重要效益「政治宣傳」確已達陣。後來連桃園國際機場啟用也先開放國人參觀三天,那三天整座機場真是萬頭鑽動,盛況空前,同樣也完成了宣傳的效用。
六十四年,蔣介石總統去世。接棒安排平穩順利,因而並未造成政治危機,嚴家淦先生完美的帶領國家走過了過渡政權的安排,蔣經國未幾即正式接任,由他一手推動的十項建設也次第完工,台灣進入了一個新的局面,此時是本刊發行的第一階段,一百期出版了。
神奇的網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