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姆‧謝韋侖在1990年騎馬橫越蒙古大草原時,曾在途中遇見日本和蒙古合組的三河探險隊(Three Rivers Expedition),他們計畫動用衛星攝影技術,照遍不兒罕山的每個角落,期望能解開七百多年前的謎團,亦即找出成吉思汗陵的正確地點。當時探險隊正進行著最累人的工作,即使用經緯儀(theodolities)與距離測定儀(range finders)進行田野調查,把希望寄託在遙感技術(remote-sensing program)上,目的是徹底檢查該地的植物、土壤岩石以及磁場。蒙古政府給他們三年的調查時間,作者碰到他們的時候,他們正完成第一季的工作。
我國歷代帝王陵寢及陵寢制度皆與當時的社會狀況關係密切,不僅反映當時的禮制習俗,也反映了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狀況,是歷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帝王陵寢充滿神秘,古今中外皆然,但如成吉思汗陵這般始終成謎者尚屬少數,此與元代皇室的「密葬制度」(亦即地點不立標誌、不公布、不記錄在案)有關,故而時至今日,成吉思汗陵非但不為世人所知,甚且連位置亦無法確定。
成吉思汗病逝於1227年8月25日,終年65歲,傳說他臨死前仍在指揮作戰,在他死後,蒙古軍隊如臨大敵,密不發喪,政事推行如常,使臣與外國商人依舊到他的金頂王帳外聽候傳喚,傳令來來去去,假裝這位世界帝王仍在發號施令,等到訪客散盡,他的貼身衛隊才啟程返回蒙古,沿路不動聲色,生怕大汗過世的消息走漏。
《蒙古秘史》上並沒有成吉思汗過世與埋葬的記載,倒是波斯的史書上提及:成吉思汗生前曾經說過,無論如何在他死後一定要把屍體送回故鄉──他的守護聖山不兒罕山的山麓,葬在他幼年時最喜歡的地方。波斯史書說,大汗的繼承者窩闊台下令,在大汗的陵寢裡要有三天的食物及四十名身著華麗服飾、貴重珠寶的姬妾一起殉葬,除此之外,還要有精選的良駒,陪著蒙古最強韌的精神表徵走向極樂世界。
南宋文人的筆記中也曾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在靈州(今寧夏省靈武縣)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且使用獨木棺(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棺材)安置遺體,而下葬後將土回填,並且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在墓地殺死一頭小駱駝,陪伴這頭小駱駝而來的母駱駝會十分悲痛地記住此一地點,來年祭祀時把母駱駝牽來,牠就會在小駱駝被殺之處號叫,如此前來祭祀者便能找到正確的墓地。),以千騎守之,來歲春草既生,則移帳中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而當時造墓的千名工匠被800名士兵全部殺死,後來這800名士兵也遭滅口,以防止暴露一代天驕的長眠地點。
由於種種原因,成吉思汗真正安眠之地已無法確定,後代為祭祀他,便把他生前的八座白色斡耳朵(宮帳)安放在阿爾泰山與肯特山之間的高原上作為祭祀之處,稱之為「八白室」。元朝之後,蒙古人民每年祭祀與舉行重要的典禮均在八白室前進行。明朝天順年間,鄂爾多斯(蒙文「守護宮殿者」之意)部進駐河套地方,遂將八白室遷來。清初設立伊克昭盟,八白室乃供奉在伊克昭盟王愛召附近;1649年,鄂爾多斯左翼中旗額林沁郡王任伊克昭盟盟長,為了每年會盟方便,乃將八白室遷至其轄領的左翼中旗,亦即今伊金霍洛(蒙文「吾主之聖地」之意)旗境內,由達爾扈特人守護與祭祀。二十世紀中葉,成陵幾經搬遷,中國共產黨上台之後,於1954年在內蒙古伊金霍洛興建了一座成吉思汗陵,並允許蒙古人前往朝聖,當時為了紀念先祖,前往鄂爾多斯謁靈的蒙古人多達三萬人,北京政權因而贏得了蒙古人心。
後人對成吉思汗的陵寢滿懷各式各樣的揣測及聯想,對於殉葬的寶物更是傳得沸沸揚揚。多年來,學術界對於成陵的具體位置約有四種說法:(1)在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之南;(2)在鄂爾多斯草原;(3)在千里山;(4)在阿爾泰山。另外,也有一些新的說法,例如2002年7月俄羅斯的科學院院士尼古拉‧阿巴耶夫便指出,成吉思汗陵應在現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境內,不過其所依據的只是一則成吉思汗曾囑托講圖瓦語的薩滿人看守自己的陵墓之傳說。在倪匡的科幻小說《水晶宮》中,甚至把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寫成是有千人保守的、深藏在會移動的「海子」中的偉大陵墓。
由於當世尚未發現任何一座元代皇陵,更遑論是成吉思汗的陵墓了,故而尋找成吉思汗陵早已成為國際考古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不過,雖然有興趣的人極多,但欲尋找成陵絕非易事,其所需資金及人力更是難以估計。前述三河探險隊即耗費12億日元,以3年的時間在肯特山附近發掘了兩三百座古墓,最終卻仍一無所獲,無功而返。
2000年,律師出身的美國億萬富翁、68歲的穆里‧克拉維茲募集了120萬美元的探險經費,率領包括芝加哥大學中東歷史系教授約翰‧伍茲博士及蒙古科學院院士沙格達倫‧比拉等頂尖科學家在內的15人考古小組,在蒙古進行大規模的勘察。克拉維茲從20歲起迷上了成吉思汗,多年來認真的進行研究,並收集了600多本相關書籍;他在獲得蒙古政府批准其探險計畫之前,甚至在蒙古生活了六年。2002年6月,考古小組獲得蒙古政府的許可,在烏蘭巴托東北322公里處的肯特省巴士利特(Batshireet)鎮,挖掘他們認為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事後專家研判那可能是一座匈奴墓)。該墓距成吉思汗傳說的誕生地不遠,部份為森林覆蓋,三面圍繞「施舍者牆」保護著,牆高2.7-3.6公尺,總長3.2公里,牆上滿是毒蛇,據說裡面至少包括30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挖掘工作進行到8月中旬時被當地政府勒令停止。
發掘陵墓最大的困難,其實是由於此舉違反了蒙古傳統的社會風俗。蒙古人的傳統觀念中,深信死者的屍骨不應受到打擾,挖掘土地會帶來壞運,而觸動祖先的墳墓會毀滅他的靈魂。探險隊褻瀆祖先聖潔的安息地點,尤其是應受頂禮膜拜的成吉思汗陵寢,使得蒙古人民大為震驚與憤怒,對挖掘陵墓的考古人員投以仇恨的眼光。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越是疑惑混亂、壓力重重的年代,蒙古人民就越懷念成吉思汗。1870年代,蘇俄探險家普熱傑瓦斯基發現,蒙古人民始終相信成吉思汗會復活解民於倒懸,他認為這是人民不滿清政府的壓迫所產生的一種反動思想。成吉思汗的榮耀至今仍然深植在牧民的記憶裡,即使在蘇聯控制蒙古的年代一直不遺餘力地泯滅成吉思汗的遺產,但他在這個古老國度的份量始終不曾減輕一絲一毫。或許成吉思汗陵永遠不會被發現(無法挖掘,就無法證實其為成陵),而將繼續成為歷史上的懸案!
93.9.16
參考資料:
提姆‧謝韋侖,《尋找成吉思汗──騎馬橫越蒙古大草原》
倪匡,《水晶宮》
http://www.ufo.org.tw/news/2002/082502-1.htm
http://www.bjyouth.com.cn/Bqb/20000726/BIG5/4321^d0726b2504.htm
http://www.ettv.com.tw/2002/07/12/278-1327045.htm
http://www.kepu.ac.cn/big5/civization/nation/feeling/fee3415.html
http://cn.netor.com/qikan/4/ren4.htm
http://www.rzmap.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lD=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