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08 23:25:40| 人氣2,109|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原來如此的對話」讀後感之1:為何要上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向上攀爬嗎?

就如同陳總統。他沿著發達之道一路攀升:陳律師、陳立委、陳市長,終於成為一國元首,卻是他和我們最大的悲劇。但如果時光倒退,他能否作出另一種選擇呢?

在主流社會的價值框架中,答案是非常明顯的。這種價值框架,大概可以用「經濟效率」來含括吧。

在經濟效率的對立面,有另一種價值框架,也許可勉強稱為「文化漫遊」。就「經濟效率」的生活目標來說,大概是快、狠、準,或短小精悍。然而「文化漫遊」卻什麼也不追求,沒有任何生活意義(經濟效率下的那些意義)。

這兩種價值框架分別蘊育了不同的學科與哲學,同時彰顯著不同的人類特質;「經濟效率」的顯學大概是「科學」,而「文化漫遊」自然是「文學」。前者映照著理性,後者托顯出感性。

也許這種區分有點粗糙,不過,卻是我目前的一點想法。

學生時代,我一直是「文化漫遊」的信奉者與實踐者。但出了社會,開始擔任教職後,我發現我像坐上直達車,毫不猶豫地向「經濟效率」目的站前往。對於「文化漫遊」的過往與心情,似乎不再留戀與回味。為什麼會產生這種人生轉折?而這種人生轉折對我的現在與未來有何影響呢?

隨著閱讀【原來如此的對話】(吉本芭娜娜和河合隼雄 合著)一書,我逐漸產生類似的內心動搖與質疑。

我不免思索起「人為什麼要上學?」這樣的問題。看著班上幾位學生一來到學校就是靜靜地趴在課桌上睡覺,我一點辦法也沒有,相處二年下來我對他們的期待,似乎只剩期待他們別犯錯、別吵到別人,至於「有意義的學習」,我真的不知道他們到底學到什麼?每個班級都有二、三個這樣的學生。其他老師如何看待他們呢?又採取什麼方式與他們互動呢?我好想知道。

他們為什麼要上學?當然是被社會體制逼迫的。他們雖然不是中輟生,但早已是主流教育價值框架裡的中輟生了。差別只在於他們的身體還在教室裡。他們的心呢?

說起來,好像沒有人注意到這件事。這群既不是中輟生,也不是安於學的學生,到底受到什麼重視呢?他們不吵不鬧,就悄悄地被邊緣化。但我好想知道怎麼幫助他們。

吉本芭娜娜唸高中前因為父母和學校相當放任學生自由,所以她一直自在地度過。直到制式化的高中生涯來臨,她在無法調適的情況下,開始進入不可思議的昏睡期,(後來她成為一位知名作家,有人採訪她的高中老師有何印象。老師幽默地回答:「對於吉本小姐的印象,只有這裡(頭頂)而已。」)

與她對話的河合隼雄(心理治療師)認為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就在這裡,我揣想如果吉本芭娜娜是遇到我這種導師,會變成何種情況呢?熱血教師的我會不會用盡各種方法來叫醒她?結果讓一位可能的作家就此消逝在未來?對她來說,有意義的學習不在於課堂、數學,反而是夢境、天空的顏色。在那裡,她獲得好多難以「理性」界定的力量。

河合先生問她:對學校會不會有一絲懷念?吉本斬釘截鐵地回答:「絕對不會。」

因為她是我相當喜歡的作家之一,僅次於村上春樹。這回答格外衝擊著我。


待續

台長: fianse
人氣(2,109)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教學一事 |
此分類下一篇:「原來如此的對話」讀後感之2:敏感的率真
此分類上一篇:gossip155:一語中的

書生
雖然沒看過這本書,不過看你的介紹,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會把它找來看。

我的途徑倒是相反:經濟效率/科學 到 文化漫遊/文學,可能跟經驗有關吧!
2006-11-07 21:10:59
fianse
我自己目前一直在這二者之間漫遊,也許這樣更為自在吧。
2010-04-14 16:04:2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