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著名藝術家和作家黃永玉先生在序裡所說:“非馬是個奇人,是個寫詩寫散文的非馬,又是個原子物理學家的馬為義;還是個做雕塑和畫畫的美術家,這就似乎是個企圖搶掠多行當飯碗的翦徑強人了;一個充滿憐憫心的強人。” 一般說來,一個人一生能做好一種職業就很好了,而非馬卻詩人,科技工作者,畫家,雕塑家,散文家和翻譯家,每樣都做得最好,都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眾所週知,非馬因卓越的詩歌而名揚八方,又因多才多藝和崇高的品格而倍受海內外敬仰。在浩瀚的書海裡,能捧讀他的散文集《凡心動了》,真是我的幸運。
讀著一篇篇夾詩文字,通過那一點一滴不徐不疾的節奏,感受一顆充滿博愛、慈悲、智慧、真誠、平和、樂觀、與謙遜的心;了解詩人那崇高的胸襟和情操,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洗滌精神得到滋潤。從愛詩者的角度來看,此書把我帶進了詩人的精神世界,接近了一個巨人的生活點滴,從而了解到了一些名詩的創作背景,和更準確地理解了詩的內涵。令人感動的是讀罷此書,讓我知道了非馬不僅是一位才華卓越的詩人,更是一位非常樂觀、和藹可親的平凡人。
一.才華卓越的詩人
非馬的散文和他的詩一樣,字裡行間都充滿了詩意。這也正如黃永玉先生所說“凡人寫詩是為了求愛;詩人求愛寫詩其實是為了詩。”作者對詩的摯愛令我深深地感動,從中讓我找到了答案,為什麼非馬能成為卓越的詩人。那就是因為詩是他的血液,詩是他的最愛,詩是他生命的主旋律。這一點在多處文字裡都能得到佐證。如在〈有詩為證〉一文裡,非馬寫道:
“如果有人問我,我生平的「本行」是什麼,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詩!』
我所從事的,也一直是科技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我自己心裡明白,科技只是我賴以謀生的工具,詩才是我夢寐以求全力以赴的生活內涵。或者用時髦的說法,科技是冷冰冰的硬體,詩才是溫暖並活潑我生命的軟體。作為硬體,科技工作為我提供了溫飽,也給了我觀察事物領悟宇宙生命的知識與智慧。作為軟體的詩則忠實地記錄了我生命中的每一個重要歷程,成為我的印記,像我在〈生命的指紋〉一詩中所說的:繪在我地圖上/這條曲折/迴旋的道路/帶我/來到這裡//每個我記得或淡忘了的城鎮/每位與我擦肩而過或結伴同行的人/路邊一朵小花的眼淚/天上一隻小鳥的歡叫/都深深刻入/我生命的指紋//成了/我的印記。
會不會放棄詩,像許多同輩詩人一樣,改寫散文、小說或乾脆下海做生意?我聽到有聲音在問。不會。我聽到心中一個堅定的聲音回答。散文、畫、雕塑,這些藝術創作活動,固然也帶給了我許多樂趣與滿足,但在我心底,詩仍是我的根本,我的最愛,我的本行。有詩的日子,充實而美滿,陽光都分外明亮,使我覺得這一天沒白活,不管到底會有多少人讀到我的作品。
我希望,有一天會聽到人們在提起非馬這個名字的時候,說:『這個人還可以,有詩為證。』”
從詩人的話裡,我們感到他似乎是為詩而生。他對詩歌真摯的愛加上他極高的詩才與天份注定了他成為一位卓越的詩人。他對詩歌的熱愛是那樣的始終不渝,彷彿詩是流淌在他體內的血液,是他生命的泉源和力量,才使他的詩歌成就耀眼輝煌,使他的人生之花開得豐富而燦爛。從中也不難得出答案,他詩歌上的傑出成就和他對詩歌的愛是分不開的。
二.和藹可親的平凡人
非常讚同新加坡許福吉教授在本書的另一序言裡對非馬散文的評介:“他的散文可以比喻為水與山的結合:感性如水,溫柔敦厚;理性如山,理直氣壯。橫看成嶺,側看成峰,皆成風景。”而在他那山與水的文字裡,所表現出的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輕鬆而真誠地再現在他那些溫馨的文字裡,從而我們可以窺視到他為人溫柔敦厚的一面。
如非馬在〈人在福中不知福〉中寫道:“的確,我有一個和樂的家庭,一個同甘共苦的賢內助,兩個值得我們驕傲的兒子及兩個可愉快相處的媳婦。我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都不高,很容易滿足。。。這種青菜豆腐般的恬淡生活,自然是我們有意識的選擇。”這種對物質生活淡漠和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與詩人追求詩的完美精神恰恰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讓這位詩壇巨人走下了詩的聖殿,來到了凡人之間,讓人感到他原來是那樣的和藹可親,有如他就是你身邊見到的一位最普通最可敬最和善與最樂觀的長輩。
再看非馬在〈握手與擁抱〉一文中寫道: “對擁抱,我的感覺不同。每次看到一對情人或久別重逢的兩個老友熱烈相擁的鏡頭,溫暖之情總油然而生。我自己便曾寫過一首叫〈每次看到〉的詩,想把“你”擁住用力“擠扁”:每次見到/春風裡的小樹/怯怯綻出新芽//我便想把你的瘦肩/摟在臂彎裡/擠扁/道聲早安” 。讀後感到如春風拂面,柔情似水,又理智如山,真是讓人愛不釋卷,流連忘返。
非馬如一本厚厚的書,他的散文只是這本書裡的幾頁,非馬的精神世界如浩瀚的海洋,我只窺見了一瓢,在此文裡只說了點滴。
非馬的散文集《凡心動了》讓我動了凡心,真想飛到芝加哥,見一見這位才華卓越的詩人,看一看這位和藹可親的平凡人,去感受他的〈微笑〉〈握手與擁抱〉,和老師與師母一起聽〈古典音樂〉和〈吉卜賽之歌〉,一起讀〈寫在大地上的詩〉,一起去參加〈詩人工作坊〉,再親聆〈這是一首詩,那是一隻蒼蠅〉的教誨和指引。
在此,我想對非馬老師說,你在序中說的:“‥‥在我想像的未來書城裡,蕭邦的鋼琴曲在空中琤琤激蕩,人手一冊的讀者們或站或坐,其中一位眼睛濕潤、嘴邊掛著微笑的年輕人( 不僅指年齡 ),手裡捧著的,正是我這本《凡心動了》。這景象在我身上激起了一陣幸福的微顫,如我在〈愛的氣息〉一詩中所描繪的:這陣溫柔的風/想必來自/你一個甜蜜的嘆息/此刻正誘使花兒/紛紛吐露芳香/並激發一陣陣幸福的微顫/在葉子同我身上/沙沙掠過”, 這個夢你現在可以圓了。因為我就是那位眼睛濕潤、嘴邊掛著微笑、手裡正捧著你的《凡心動了》的人。
《凡心動了,花城出版社,廣州,2005。)
原載:《文讯》,276期,2008。10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文學創作」
文章定位:
人氣(419)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