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29 04:58:40| 人氣4,18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非馬詩歌看俄國形式主義“陌生化”理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內容摘要: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文學創作不能單純描摹現實生活所存在的對象,而是要對所要描寫的對象進行藝術加工和處理,使得本來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起來,令讀者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藝術的力量,進而完成審美的感受活動。他在《作為技巧的藝術》一文中指出“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

關鍵詞:陌生化 俄國形式主義 非馬 鳥籠組詩

 俄國形式主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在俄羅斯的一種文學批評流派,他們在長時間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文藝價值觀,主張從文學作品的本身去研究作品,提倡將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和結構等形式上的特點作為重點研究的對象。俄國形式主義的主要理論包括文學作品是意識之外的現實,文學批評的任務是要研究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內部規律,以及文學創作的根本藝術宗旨在與審美目的,而在審美過程等。他們的理論成果不僅對俄國,而且對世界的文藝理論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圍繞“文學創作的根本藝術宗旨在與審美目的,而在審美過程”這一主張,彼得堡的詩歌語言研究會創始人之一的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的理論。什克洛夫斯基認為,文學創作不能單純描摹現實生活所存在的對象,而是要對所要描寫的對象進行藝術加工和處理,使得本來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起來,令讀者在欣賞過程中感受到藝術的力量,進而完成審美的感受活動。他在《作為技巧的藝術》一文中指出“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的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
這一理論的提出,引起國內外眾多學者對文學作品本身的形式特點的重視,他們中許多人開始了從文學作品的語言,結構等方面進行探討。本文僅以詩人非馬先生的組詩《鳥籠》為代表,對這一藝術手法加以作簡單的闡釋。
非馬本名馬為義,一九三六年在台灣台中市出生,在原籍廣東潮陽度過童年。台北工專畢業,美國馬開大學机械碩士,威斯康辛大學核工博士。六十年代開始寫詩。非馬曾任美國伊利諾州詩人協會會長,為芝加哥詩人俱樂部及肯塔基詩人協會會員,是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及芝加哥華文寫作協會顧問,北美中華藝術家協會創會理事等。非馬堪稱“短詩大家”,他貢獻給華文詩壇的諸多名篇中,有一個“鳥籠”系列,即《鳥籠》,《再看鳥籠》,《鳥籠與天空》,這組詩歌均短小精致,但藝術形式的運用卻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從而使詩歌意象深刻,詩意警策,帶給讀者新穎別致的藝術感受。
先來看非馬的《鳥籠》這首詩

《鳥籠》

打 開
鳥 籠 的

讓 鳥 飛



把 自 由
還 給



這首短詩,是非馬先生的傑作,自1973年在台灣《笠詩刊》發表以後,一直是海內外論者品評非馬作品的重點之一。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結構形式,他將兩句簡單的話拆成三組詩行,使整首詩的構造呈現出一個鳥籠的形狀,同時又使動作“打開”,打開的對象“門”及對象的屬性“鳥籠的”各自得以突出,這就脫離了我們平時熟悉的以一個或幾個詞為界斷行的詩歌排列方法,在這裡,我們的審美感官就較平時長時間地停留了在詩句當中,尤其是此段中的關鍵地方“門”被無意識的深嵌入我們的腦中,為後面進一步欣賞詩歌打下基礎。接下來的“走”,作者採用的是跨行的方法,即借助有意加入空行,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本詩在“走”的前後各插入一個空行,使其獨立成段落,從詩歌的形式上看,這單獨的一段因獨特而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讀者的審美感覺在這一刻得以最大限度地延長,聯想到了一隻脫卻牢籠羈絆的囚鳥,在得到自由後凌空翱翔的瀟洒姿態,以及在它飛出鳥籠後獲得的廣闊空間。下半段“把自由還給鳥籠”原本也是一句,詩人將其分割成四行,結尾的“鳥籠”二字本是一個詞組,作者有意將其拆開,也是為了暗示小鳥脫離了牢籠。又由於“鳥”與“籠”並列,使詩意擴張為小鳥與鳥籠同時得到了自由,發人深省,使讀者從詩的形式到思想內容都產生了全新的閱讀体驗。
非馬先生這種結構形式上的創新,如果用俄國形式主義理論來分析,就是採用了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的藝術手法,它打破了傳統詩歌的創作的結構模式,從視覺上帶給讀者新的審美感受。其後來再寫的《再看鳥籠》和《鳥籠和天空》同樣採用了此種獨特的藝術手法,並且表達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內涵。


《 再 看 鳥 籠》

打 開
鳥 籠 的

讓 鳥 飛



把 自 由
還 給



這首詩後有注云 :“多年前寫過《鳥籠》, 當時頗覺新鮮,今天看起來,仍不免有它的局限。因為把鳥關進鳥籠,涉及的絕不僅僅是鳥與鳥籠本身而已。”
在這首寫於1989年的詩中,“天空”一詞代替了“鳥籠”。詩人何以將業已還給鳥籠的 “自由”收回,改而還給天空呢?這該關乎複雜的哲學思辨。簡言之,是把鳥籠放到廣大的背景——天空去了 。天空的自由是靠鳥的自在飛翔來体現的 ,鳥籠剝奪了鳥的自由歸根到底是剝奪了天空的自由 。開鳥籠,形諸邁向開放與民主的社會,便是打破種種禁忌,使人們增加許多自由,人的思想可翱翔於廣闊的天空,人的才智有了施展的廣大空間。此詩蘊含的不但是博大的悲憫情懷,更是富有社會學意義的省思。
詩人馬拉美說過:“直言其事,這就等於取消了詩歌四分之三的趣味,這種趣味原是要一點一點去領會它的。暗示,才是我們的理想。一點一滴地去復活一件東西,從而展示出一種精神狀態。”非馬的詩歌也是如此,他從形式上改變了詩歌原來的樣貌,使得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注入比平時更多的思考,進而感受到更多的存在於詩歌中的內涵,在他的寫於1995年的《鳥籠與天空》同樣也体現了“陌生化”這種藝術手法的作用。

《鳥籠與天空》

打開鳥籠的

讓鳥自由飛

又飛


鳥籠
從此成了
天空

相對前兩者而言,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体現在後半部分。作者將“鳥籠”與“天空”分別獨立成一行,這樣的組段格式使兩個關鍵的詞語得以突出。在這裡,讀者很自然地就將這兩種事物作對比,尋找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詩人也就達到了自己理想中的目的,即使人們感受到這樣一種人生的現象——人就像鳥一樣,被禁錮太久了,成為習慣,一旦飛出鳥籠,反而不自在,飛回鳥籠裡,結果鳥籠又成了天空。
從上面非馬的鳥籠組詩中,我們不難看出,詩人主要是從結構的陌生化來突顯文學作品的“陌生化”的,當然,這只是什克洛夫斯陌生化理論方式的其中之一,除此以外,語言等其他方面的形式變異也都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陌生化”作為俄國形式主義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在文學研究與創作中起到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它使人得以暫時脫離傳統的審美軌道,去嘗試一種新的審美方法,從而也獲得了另外一種新穎獨特的藝術体驗。

參考文獻:
1 《非馬詩選》 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3年
2.《文藝學美學方法論》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4年
3.《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 張 冰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年

                          
原載: 心情驛站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693232&PostID=7384721


台長: 非馬
人氣(4,18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