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小孩』這本書寫美國第一個去參加太空營的特教生他們的故事,以發願的特教老師當第一人稱,敘述緣由、困難、過程及結果。看之前,我也很難想像太空科學這種好像很專業困難的學問怎麼可能讓一群特教生去碰,而且還拿到很到很好的結果。作者的文筆很好,可以吸引我一口氣看完這本書,原來書中的特教生跟我在臺灣看到的特教生不一樣,不單指智障肢障聽障視障學障,還包括情緒障礙,可是這些特教生遇到的問題都一樣,那就是被欺負被看輕而導致自卑自怨。我很佩服帶他們的特教老師,他們真的用自己的教育專業在幫助這些小孩,相較之下,我看到我們臺灣老師包括特教老師許多人好像沒有這麼教育專業。另外看到書中的特教老師也是足球教練,談到美國高中有很多運動性社團讓學生投注心力,且不像臺灣好像學業不好才發展運動才能,他們的學業與運動興趣並不互相衝突,家長學校跟學生都很支持運動性社團,還有固定的比賽舞臺,我不禁想到我們臺灣提供給青少年的貧瘠生活,除了學業,無他。我們學校有拔河隊,可是沒舍錢供他們去移地訓練或比賽,甚至比賽也可能因參賽隊數不足被取消,為了完成學生練拔河及參賽的願望,我們常得想各種方法找錢。除了拔河,其實學生還喜歡籃球、棒球,可是我們無法成立校隊,因為沒有教練(唯一的體育老師已身兼拔河及田徑隊教練,每天早上6:30陪學生練習,放學後再陪學生練到晚上6點,一年能拿到的訓練鐘點費不到四萬元)。有些學生很想國中畢業後去念體育中學,可是我們不得不勸他們考慮未來的出路再做決定,因為在台灣『運動』這個行業有未來可言嗎?
至於『科學』,好像是菁英才碰的到吧!這本書裡把太空科學寫得好像很有趣,他們還能在社區內試做火箭升空,我覺得很不可思議,為什麼美國科學機關或公司可以提供青少年認識及親近科學的機會,而我們臺灣的青少年大概只有學業成績很棒的人可能因科展比賽才能稍微跟科學扯上關係,可是偏遠地區的青少年除非遇到熱心的的個別教師願意帶學生做科展,不然通常『科學』這兩個字也只是『兩個字』,跟生活並不相關。但情況有在改變中,今年我們接到台中科博館及屏東海生館的公文,他們願意提供經費讓偏遠地區學童去科博館校外教學或做相關計畫,所以我們這些沒有各種博物館的偏遠地區終於有機會享受到大都會區才能享用的教育資源,希望這是個起點。
常看到報章媒體報導有些小孩可以出國遊學可以參加各種營隊可以學習各種才藝,我就會想到我們這裡的小孩能準時交學費就很了不起了,至於溫飽之外的活動費用,算了吧!社會也總是以補助營養午餐跟學費為主,提供的獎學金也以學業成績優異為主,似乎很少聽說有體育運動等的獎學金或長期贊助,常看到某些運動團隊因缺錢而無法參加比賽的消息。至於育樂方面的贊助更少聽聞,我因出國旅行的美好經驗(讀萬卷書真得不如行萬里路),想到如果有很多錢,就成立一個旅行基金,讓家境不好的青少年有機會去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更窮困的地方看到那些沒機會藉教育翻身的人應該可以讓青少年更珍惜自己有機會受教育,去較文明的地方看看別人的生活環境及方式應該可以刺激青少年學習更美好的生活…。有時看到有些人批評說:『說沒錢交學費,怎麼有錢買新衣服、買酒、買手機…?』我卻想到窮人除了身體的溫飽就不能求精神或人際關係的滿足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