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17 19:50:02| 人氣2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3865-云何為『菩薩勇猛精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標題:云何為『菩薩勇猛精進』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Bodhisattva,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如同《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大乘義章》曰:「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至於云何為『菩薩勇猛精進』?依《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開示菩薩於

(一)此精進能知名色。

(二)此精進能滅我我所見。

(三)又此精進能解所取之縛。

(四)又此精進能除五蓋及現所起一切煩惱。

(五)又此精進能斷惡作及彼疑惑。

(六)又此精進破諸結病。

(七)又此精進而能勤力除斷諸障。

(八)此精進離慢過慢。

(九)又此精進超越一切所依所著。

(十)又此精進離諸喜恚。

(十一)          又此精進於無明有愛悉不染著。

(十二)          又此精進於貪瞋法而悉不行。

(十三)          又此精進於其癡法而常伺察。

(十四)          又此精進知覺內外十二處法。

(十五)          又此精進了知五蘊及十八界本來不生。

(十六)          又此精進心住寂靜遍寂近寂。

(十七)          又此精進決了諸法悉無所得。

(十八)          又此精進於一切法不取二相。

(十九)          又此精進了知法性本來常住。

(二十)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不來不去。

(二十一)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取無捨。

(二十二)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作無止。

(二十三)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高無下。

(二十四)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不出不入。

(二十五) 此精進知一切法無縛無解。

(二十六)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勤無墮

(二十七)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放逸無不放逸。

(二十八)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能作無所作。

(二十九)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觀無不觀。

(三十)          此精進知一切法無止息無熾然。

(三十一)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所護無不護。

(三十二) 又此精進知一切法無集無散。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二者』,即所謂菩薩勇猛精進,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精進』者,謂修菩薩行,即當一心勇猛,安住止觀(止觀者,謂止息散亂,觀照昏沉也),毋令退失。如經所說,繫心觀於真諦(真諦者,謂諦審諸法皆即真空也),設使頭上火然,終不放捨,是名精進。

總而言之,『菩薩』者,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聖者。在三乘中,菩薩高於羅漢而次於佛。菩薩標榜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徵。北周庾信《五張寺經藏碑》云︰「如來說法,萬萬恒沙;菩薩轉輪,生生世界。」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Bodhisattva)的省音,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等。我國民間熟悉的菩薩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菩薩普渡眾生,往往變現各種「化身」,如觀世音菩薩就有「三十三身」。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謂︰「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聲聞,即羅漢。唐‧白居易《送守實上人遊江南》詩云︰「無妨菩薩是船師。」船師,是「凡夫」身。此外,「薩(Sattva)除譯為「有情」、「眾生」外,亦譯作「勇猛」。因此,「菩薩」亦可釋謂勇猛求取佛道的聖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3517日星期五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

http://blog.udn.com/famscl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http://www.facebook.com/notes/me/#!/famscl

台長: 果前
人氣(2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學佛心得分享論叢 |
此分類下一篇:3866-云何為『菩薩能降四魔』
此分類上一篇:3864-云何為『菩薩於大乘中能多作與難作』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