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2-25 21:15:05| 人氣2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733-.云何為『眾生同菩提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標題:云何為『眾生同菩提性』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同菩提性』?依《華嚴一乘成佛妙義》開示;何以眾生同菩提性?略以十因釋成此義。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以眾生依於菩提無自性故,是故同於菩提成正覺等。

(二)自染相故。

(三)無所盡故。

(四)本來不生故。

(五)亦無新滅故。

(六)我性自空故。

(七)眾緣之生非是生故。

(八)設起覺智無所覺故。

(九)所依法界亦無性故。

(十)本性空界無體性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者』,即所謂眾生同菩提性之十因,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菩提』者,Bodhi,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然所通所覺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斷煩惱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道種智,是菩薩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並斷無明障,故謂之大菩提。如同《智度論》曰:「菩提名諸佛道。」同曰:「菩提,秦言無上智慧。」

    總而言之,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後代諸師,皆譯為道,以大論翻為佛道故。然《周易》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此則儒宗仁義為道。《莊子》曰:「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此則道家以虛無為道。而《般舟經》云:「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五道鮮潔不受色,有解此者大道成。」是知佛教以心為道,心乃自性清淨心也。其體湛寂,其性靈照,無名無相,絕有絕無;心不能思,口不能議,褒美稱為第一義諦。故《度一切佛境界經》云:「菩提者,不可以身覺,不可以心覺。」何以故?蓋身是無知,如草木故;心者虛誑,不真實故,是故菩提非身心也。又《華嚴》云:「若能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凡夫由昧心源,故隨妄念。能於妄念深照性空,名解大道。」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10221日星期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nownews.com/famscl/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blog.youthwant.com.tw/b.php?bid=905

台長: 果前
人氣(2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學佛心得分享論叢 |
此分類下一篇:2734-云何為『善友義』
此分類上一篇:2732-為何『文殊教令善財求善友』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