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0-22 23:18:00| 人氣62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不懂理財為何要買雜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朋友桌上都會放著最新一期的財經雜誌,那是去便利商店順便帶回的,他說人總要懂理財,因此買本財經雜誌,瞭解最新財經趨勢,才知道要投資什麼標的,只是我不禁懷疑,週週看財經雜誌,天天盯財經版,就能成為無往不利的投資專家嗎?

我不懂理財為何要買雜誌?一本百元,一年就是五千,存下來也是一筆小財,有些報導網路就可以找到,只要多費心輸入關鍵字,在討論區也能找到相關報導。

其次,那些報導、趨勢預測真的那麼準確嗎?有哪幾本財經雜誌曾經在2007年預測今年美林、雷曼兄弟接連倒閉,接連引發連動債的地雷呢?一本都沒有!至於裡面的「優質基金挑選」、「成功投資經驗分享」、「股市未來走向」等報導,又有多少可信度,為何有人願意告訴你賺大錢的機會,只要區區一百元而已,天下有這等便宜事?

商業週刊「一個交易員的告白」這篇文章提到,近期冒出來的金融衍生性商品其實是精心設計的騙局,投資銀行用重金招募一群數學天才,在投資室中使用複雜的數學程式,建構一個又一個商品,再賣給其他銀行,賺了,他們可以分紅;賠了,也是顧客的損失,他們照抽手續費,真是吃乾抹淨,占盡便宜。

其他銀行也沒閒著,忙著把商品包裝成「保本」、「高獲利」、「低風險」的商品,再透過訓練課程,讓理專用天花亂墜的話術銷售出去,接著透過媒體,大力塑造商品的搶手假象,每一個環節無一不是共犯結構,所以去看看這兩三年的財經雜誌,不僅沒有對連動債提出預警,反而充斥著誘人廣告、護航專文從旁吆喝,鼓吹民眾踏入設好的金融陷阱,所以買雜誌要吸收投資新知,反而吃進迷幻毒藥,頭暈目眩,不辨東西一頭撞進裡頭,再回首,數年積蓄已成泡沫,令人不勝欷噓。

我從小在教育圈長大,聽聞不少老師投資的例子,賺少賠多已是一種定論。某位教授曾說會選擇當老師的人,個性本來就是追求穩定,不輕易冒險的。老師對教學很專業,但對金融未必精通,教學閒暇卻喜於對各方投資資訊照單全收,可以歸結出一個循環,剛開始只要在辦公室聽到風向球,老師均表示高度興趣躍躍欲試,進而再聽到誰誰玩什麼賺了錢,一定會一窩蜂跟進,剛開始有賺頭,就會投入更大筆定存,歷經幾次震盪,從希望變成失望,投資心血付諸流水。往往不投資還好,瘋投資的反而深陷其中,後悔莫及。

有一次與退休主任同桌,酒過三巡主任開始發表他的投資心得,他勸大家守著一份老師薪水即可,不要妄想投資致富,因為他數十年的經驗,只有小賺大賠,賠的錢都可以多買一間房子了!不如戮力於工作,即使當初只有定存,也比投資虧損血本全賠要來得好。

如果我們每天花十小時上班,才賺四、五萬,又每天花一小時研究理財,有辦法賺得比薪水更多嗎?如果可以,那就把工作辭掉,每天花十小時研究理財,收益反而更多。

從小聽過、看過不少例子,即使自己對投資算是門外漢,但仗勢著好為人師,不免多言幾句。國外有句名言:「當華爾街的擦鞋童津津樂道哪支股票可買,那就千萬別買股票。」

因為擦鞋童對股票一竅不通,連他都可以自認對股票市場瞭若指掌,代表股市已經熱過頭,即將大崩盤,而財經雜誌絕對不會在這時警告投資人戒慎恐懼,反而大肆鼓吹,趕快進場,再晚就來不及了!等到散戶滿懷信心進場,剛好接到法人大拋的炸彈,法人賺得飽飽,崩盤時散戶淪為波臣,大嘆時機歹歹。殊不知媒體大吹大擂的時候,就是法人花錢在找替死鬼,財經雜誌簡直就是幫凶。

現在的我仍看財經新聞,只是當成背景音樂,讀書時聽一聽,我已有自己的篩選標準,當主播以愉悅的語調吹捧何種產業將是明日之星,「已在市場颳起一陣旋風,造成菜籃族搶購,股票前景一片看好!」我便與自己打賭,這花一定沒三日好,買了一定慘賠。

如果新聞一直播景氣不佳的新聞,我便對自己說:嘿!我猜最近又會開始漲了!故意和財經新聞唱反調,專往人少的地方走。嘿嘿!屢試不爽,至於我買了什麼?我什麼都沒買。因此市場震盪、多頭都與我無關,也不用為此牽腸掛肚,賺得浮生半日閒,也是一種快活。

你的辦公室也有人大談股票經嗎?如果有,何妨一聽,跟自己下注,贏了賺心裡滿足,輸了也不虧荷包,一切都是空頭交易。不要害怕定存被通貨膨脹吃掉,存一百元,也許十年後只剩九十元,但絕不會因股市一次崩盤而腰斬成五十元要來得好。

台長: 犬儒汪汪
人氣(62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教育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國中小暑假應該辦安親班
此分類上一篇:音樂老師不太會彈琴?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