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面網友諸多撻伐,「老杜部落格」還是繼續貼文章、刪除不當留言,面對網友的疑問「杜部長到底有沒有在看留言板?」日前也得到了回應,除了刊出部長操作電腦的圖片外,部長也在〈愛台灣不是意識型態〉一文中,回應他的確有在看留言板,並且會不定時地回應網友們的問題,最後還歡迎大家交換意見,可見教育部長並沒有荒廢「老杜部落格」的意思。
部長可能是為了貼近年輕人的心,塑造新的形象,因此聽從部屬的建議,開設時下流行的「部落格」,以傳達他的教育理念,不料,老杜部落格的留言版湧入大筆留言,內容除了有鼓勵部長、對教改建言外,還充斥不少對教改怨言,甚至冷嘲熱諷、人身攻擊的話,這些留言可能是部長始料未及。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部長深居部內,即使有民眾對教改有建言,除了訴諸報刊民意論壇之外,也只能打電話至教育部總機,或透過教育部長民意信箱,後兩者均有專人負責,有時下情不能上達,而部長也不須站到第一線面對民意,自然難以覺察民心向背。此次部落格事件,從媒體報導得知部長對人身攻擊的言論不能苟同,一律刪除,但我們無從得知部長如何看待那些希望教育更好的建言?
留言最多時曾達七百多篇,但旋即被刪除到五十篇,刪除人身攻擊、惡意灌水文章無可厚非,畢竟這是部長的創作園地,但就連網友對教育事務的針砭竟也被刪除,難怪會使網友大罵部長沒有度量,既然無心聆聽,又何必開設部落格博取大眾好感。
筆者認為要回到部長開版的目的來談:
一、聯絡感情,拉近距離:
如果部長只想傳達心聲的話,可仿效前部長黃榮村先生,上任後寫給家長、老師公開信,宣達自己對教改的想法,以及今後教育部努力的目標。不過杜部長已經上任多時,顯然該溝通的也溝通過了。
二、有無做好傾聽民意的準備
俗話說:「怕熱,就不要進廚房。」既然採用時下最流行的部落格,便要有心理準備,先定好發言規則,絕非以刪文章來處理。若不是部長親自看留言版,又怎麼能知道民意對教改之期許、檢討,如果由其他人代為打字、貼文、回覆留言版,這有教育部長民意信箱就好了,何必多此一舉設立部落格?如果用教育部之經費,塑造部長親民的形象,這錢花得恰當嗎?假使開版只想聽歌功頌德的話,這格局也未免太小了。
《論語》也說:「見不賢內自省。」部長不滿那些情緒化的留言時,何嘗不想想自己在立法院拍桌怒罵,與立法委員大聲對吼的畫面,又足以成為全國教育榜樣嗎?
三、把教育部管好是當教育部長的美德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鞋匠的美德,就是把鞋子做好。」如果今天鞋匠拋開工作,上街大聲嚷嚷:「教育該怎麼做?聽我的!」圍觀的路人大概一笑置之,甚至訕訕地留下一句:「你先把鞋修好吧!」由此可知,如果沒有把本分做好,勢必難以贏得別人尊敬。
美國南北戰爭有位葛蘭特將軍,兵馬倥傯時,立下不少功勞,之後挾著威名當選美國總統,但是總統任內卻倒行逆施,倒盡眾人胃口,最後草草下台收場,因此史家都稱「葛蘭特將軍」而非「葛蘭特總統」,意在諷刺他當將軍比當總統稱職。如果教育部長勤於公務,行有餘力,寫寫文章,那麼我們將同時擁有一個很有能力的教育部長和超人氣老杜部落格,這大家都樂觀其成。但是,假設教育部內的事管不好,卻將部落格經營得有聲有色,那麼連最出色的史學家也難以下筆,到底該給杜部長留下部長名?還是站長名?
處於資訊時代,民意如水就下,今天堤岸開了一道缺口,自然民怨如洪水滾滾奔流而下,不能遏止。不過我們也慶幸有這麼一個留言板,看到不少網友仍對教育保持希望。期盼部長能正視留言板的功能,彙集各方對教育的看法,作為施政的參考,別忘了!這些看法都來自教育現場或街頭巷議,而非御用學者發聲的公聽會。請部長不要灰心,先訂定留言版規則,只要有人違反,其實網友自然鳴鼓攻之,假使能暢通此管道,並從中抽絲剝繭,尋求教育改進之道,才是全國數十萬學子之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