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比起「老闆沒肩膀」或「部屬陽奉陰違」……,「情緒化」這個形容詞要中性多了,可是帶給大家的痛苦,卻一點也不見得少。最弔詭的是,聊著聊著,我們都同意:雖然討厭別人情緒化,但我們自己也可能同時是別人眼中「情緒化的主管或部屬」;換言之,就是在情緒這件事上,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人」。
七傷拳,傷敵必先自傷
這讓我想起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裡的七傷拳。七傷拳最大的特性,就是「傷敵之前先自傷」。其實情緒也一樣,一個人抓狂發脾氣,固然令身邊與他共事的人難捱,但他自己也不見得好過。一場情緒的風暴,就是一次巨大能量的耗損,對人、對己都一樣。工作本身已經夠辛苦了,為什麼還要讓這「不速之客」三不五時殺出來,破壞心情?
如何打破在職場情緒「加害者」與「被害者」間擺盪的循環,是封面故事這次探討的課題。雖然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提出“EQ”概念已十餘年,但資深同仁吳永佳與盧昱瑩從更實際的角度切入,將「煩」、「怒」、「氣」、「累」這最常見的4種負面情緒與代表情境結合,提供大家過來人的情緒管理心法。
看完以後,我自己覺得,「高EQ」與「會做人」並不完全相等。後者是外在的人際表現,前者更多是內心的打底工程。有了高EQ,人際關係自然圓融,最重要的是,這不是「裝」出來的,不傷人以外,自己也不會再內傷!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