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獨居成為新常態
2011年美國普查發現,獨居人口高達3,300萬人,佔總家戶數的28%,與雙人家庭同樣是比例最高的家戶型態。不只美國吹起獨居風,瑞典的獨居比例高達47%、英國34%。
這個現象引發高度關注,有學者擔心,獨居者的社交孤立傾向會對身心健康都造成影響,並促使現代社會走向「終極核心化」。但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克林能伯格(Eric Klinenberg)提出相反觀點,他發現獨居者大多更加熱衷社交,且愈多人獨居的城市,大眾文化愈興盛。
獨居風興起,無疑跟現代人重視自我,追求獨立自主的價值有關。而且,獨居顯然並不等於「寂寞」。無論對個人或社會,從獨居衍生出的現象跟探討,儼然已是新顯學,「一個人住」將愈來愈流行!
環境:「碳手印」取代「碳足跡」
做任何活動或消費前先計算「碳足跡」的觀念愈來愈普及,立意良善卻使人喪氣。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諾里斯(Gregory Norris)發現,學生算出自己天天造成大量碳排放量後,常悲觀覺得「真不該生來危害地球!」
諾里斯因而提出反向的「碳手印」概念,從正面計算效益。舉例來說,乘坐飛機雖然造成碳排放,但透過航空公司補償性的種樹行為,也能抵銷部份碳排放量,這就是搭飛機的「碳手印」。
不同於碳足跡,碳手印多多益善。諾里斯架設的網站handprinter.org,除了計算碳手印,更加入社群概念,讓使用者連結Facebook分享自己的減碳行動,這項號召已受到很多人熱烈響應。
科技:別把腦袋也 「外包」上雲端
假設你突然被問:「哪一國國旗只有一種顏色?」你會如何回答?
是不是想立刻上網搜尋?心理學家發現,仰賴搜尋引擎、智慧型手機隨時提供資訊的「記憶外包」症候群,正在改變人類的認知習慣。遇到問題,我們不再思索問題本身,而是想:哪裡能上網找解答。我們也不再用心記住資訊,真正記住的是如何找到資訊。
這種現象讓心理學家忍不住提醒:當我們連基本常識都外包給電腦,長期記憶空空如也時,人類獨有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也會一去不復返。
生活:食物將沒有「過期」這回事
想像一下:食物再也不會腐敗,每個月只需要採買一次;連帶地,世界不再有窮國饑荒的難題,因為距離再遠,食物都能保鮮送到。拜科技所賜,食物保存的「水分、空氣和細菌」3大難關,已陸續出現新的解決方法,很快能實現以上的願景。
例如,美國國防部成功研發出「不滅」三明治─夾有臘腸或烤雞的麵包,常溫下估計能放3~5年。除了軍隊,類似技術也有企業開始採用,食品科學家更放眼延長新鮮蔬果的壽命,期待將來能以量制價,解決糧食供給不均的問題,這對全球人口即將突破70億的當下來說,意義非凡。
除了以上幾大趨勢之外,《時代》列出的關鍵趨勢還包括:
.無信仰者(the nones)愈來愈多,並開始形成教會般的心靈聚會。
.黑人地位提高,逐漸擺脫歷史傷痕與刻板印象。
.無分社會地位,工作人的心理壓力普遍上升。
.公共場所,甚至包含雲端之中,個人隱私權開始更受重視與保護。
.退休嬰兒潮將引爆新商機。
.人類到不了的地方所剩無幾,地球進入「人類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