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辦一份類似Scientific American 的刊物,一直是許多有志科學教育的人的夢想。1970年創辦《科學月刊》的前輩,就是以Scientific American 作目標的。現在Scientific American 台灣中文版《科學人》終於創刊了,可是冠蓋雲集的創刊記者會與媒體的大幅報導,卻對當前科學教育的重要問題,少有評論,對這份刊物的期許,流於浮面,白白將「國家競爭力」、「知識經濟」等流行口號化為實質討論的機會放過了。
其實美國的Scientific American 是辦給社會的菁英階層看的,論文字、論內容也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專業人士才能消受。因此在國內出版《科學人》,目的絕不是掃除迷信,甚至也不是普及科學知識。
科學不只是有條理、有組織的知識,科學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方式。因此愛因斯坦才會認為「中國何以沒有產生現代科學」的問題沒有多大意義,該問的是:何以科學會在西方發展?
例如中東、埃及、印度、中國四大文明古國早已透過邊長分別為「三、四、五」的直角三角形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勾股關係,但是只有古代希臘的哲人數學家想要證明「兩股平方的和等於勾的平方」。而且「證明」云云,不是誰說了算,還必須合乎特別的規範。這都是特定認知模式的結果。科學受好奇心鼓舞、想像力啟發,這都是老生常談,關鍵在對宇宙秩序的特定信心。已知的人類社會中只有古希臘文化的後裔才繼續發展科學,其他社群全靠採借,而且往往並不順利。
例如中國人自古相信天行有常,卻又溺於「易」理。易有三義,曰簡易,曰變易,曰不易。這不是說相聲嗎?說不變又會變,讓故弄玄虛的人占盡了便宜,天行的「常」又算什麼?現在國內算命有商機,樂透有明牌,登大位看風水,一份美國期刊的台灣中文版有什麼著力的空間呢?
《科學人》創刊後,反而凸顯了國內平面媒體在科學教育方面缺乏分層分工的現實。在美國至少可以區分出三個層次,報紙是最基層。美國的大報都有科學版,至少三到五大頁,每星期固定刊出,例如紐約時報是星期二,波士頓環球報是星期一。紐約時報的科學版甚至國際知名,許多國外媒體都會訂購,因此養得起專業記者。
第二層是推廣型的科學期刊,例如商營的Discovery、紐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出版的Natural History。再高一層才是 Scientific American、American Scientist 之類的期刊。
反觀國內,過去兩大報嘗試過每週一頁到半頁的所謂科學版,可是都沒撐下去。至於科學新聞,連翻譯都有問題,解說、評論就不用說了。而《科學月刊》也沒得到社會的支持,至今仍在慘澹經營。
在美國的正規教育體系中,Scientific American 是資優高中生以上正規科學教材的一部份。發起、參與《科學人》創刊的大學教授主要是為了這個目標而下海的。可是國內的學生相對於美國的學生,最主要的問題在入門的教科書--現在許多學科的教科書,不是英文本,就是品質不佳的翻譯本。這是當前國內大學科學教育的根本問題。想解決這個問題,《科學人》只能是個起點。
完整的、可靠的中文科學教科書才是國家科學實力的基礎。目前科學發展的現況,一方面是知識爆發,另一方面從業員還得發展跨領域的專長,教科書都是關鍵。現在已經不可能光憑上課就掌握一個主要領域的細節了。教師只能提綱挈領,舉少數幾個例子詳細說明,學生得在課外自行研讀教科書,甚至補充教材。好的教科書也是專家取得非本行知識最方便的門徑。
國內的高等科學教育,缺乏高品質中文教科書支撐,後果很嚴重。最明顯的就是研究生素質低落,許多人連基本概念都掌握不住。現在政府、學界在政策與制度上一味講究以所謂「研究論文」的數量論功行賞,與現實完全抵觸。因為現代科學研究中,一流的大學畢業生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國家、社會的希望是他們打造的。
《科學月刊》創刊時以「科學中文化」為主打口號。那是五四啟蒙理念的產物,浪漫又含糊籠統,實踐了三十多年後,大家幾乎連口號都忘了。《科學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出現,我們的思路得更為明確。
不會再有三十年讓我們嘗試錯誤了。
●原載於公元二○○二年三月十三日星期三中央日報中央副刊.感謝王道還先生慨允轉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