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是習慣作足準備。
要出遠門,習慣提早一天打包行李、習慣在回到宿舍後,忙著把東西放回原位,然後告訴自己這樣一週的開始會因有環境上乾淨的準備而顯得安穩、習慣在前一天整理好明天要用的東西、習慣在東西快用完的時候就趕緊去商店行補貨,習慣....習慣的作準備也成了制約,當沒有這樣做的時候,就覺得不對勁,不舒服,於是起身作去作準備,有時明明身體累到只想躺下來、腳酸到極致,還是會因想到明天可能失控狀況(事實上多半自己嚇自己的)而努力的起身,忙碌作準備。
回到我的工作上,我用同樣態度來面對,與學生談話前的準備、帶領團體前的問題準備、去班級座談前的小抄準備....然而今日與學生晤談卻因事前準備太多而使我困住了,使我當下無法作變更,腦子裡似乎只能依照著當時的準備內容而行動,無法即興演出,當學生反應不如預期時,我更不知所措。
這事分幾層來看,
我慣常準備好任何事情,反映出自己對失控的恐懼與害怕,
自己的生活作息、事物,只要自己願意就可行動作準備,隨意的準備、完美的準備都操之在己。
然而互動式關係裡,這樣的準備是永遠也不足夠,甚至是可笑的,因為來往關係充滿各式可能性,好比打羽球,你永遠不曉得對方何時投變化球,也無法事先預測好變化球的出現時間而作心裡或姿勢承接的準備。
我過於準備在細節上與此學生的談話方向,不僅顯露出我想掌握這段關係,也反映出我是對的,你依照我走,准沒錯。
當我開著車回想剛才談話時,才發現自己窘的厲害,因為我極力避免的事情,卻在剛才發生了,我在問自己,是否很希望在僅僅六次,解決他的問題,甚至符合學校老師對自己的期待,是的,我承認,我也承認這距離實在太遠,讓我想快結束,失去了對面前這人的尊重與接納,就像兩人一起散步,我早先一步跑到前頭,對他揮手請他趕緊加快腳步,我迫不及待結束這段散步時光。
難怪,當我走在前頭,他在後頭時,我說的話,即使同理說出也像個謊話,過程他狂打哈欠,不曉得我們到底要走去哪裡。
這幾天,學生帶來的生命故事,對我而言既陌生又不知所措,努力吞書作足準備,我發現有些準備是好事,這讓我懂得陪伴,也懂得如何與其他人合作增加學生正向行為,我覺得這是知識、技巧的準備,累積前人貢獻的寶貴經驗,然而我也需要提醒自己這樣 知識匱乏上的補足是否也受到內心擔心失控的影響?
今天這事,讓我思考起愛準備習慣與我的關係,未完,得先上班了~
至少,下回我跟他在見面時,會有不同的互動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