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2-04 08:06:41| 人氣9,9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唱片鎮的功用

推薦 6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將黑膠唱片緊靠在轉盤上,可以將轉盤轉動時內藏的轉動慣量,傳遞到唱片上,讓唱片得到轉盤轉動的能量,發出比較高密度的聲音。很多人會喜歡 180g 的黑膠片,就是這 180g 所內含的轉動慣量,優於一般的 120g 膠片,可以發出結實的聲音。

 

    本唱片鎮重量為 150g,適用於各式唱盤,主動鎖緊式,不會外加太多的重量於轉盤上,導致馬達工作於重負載狀態,影響轉速,鎖緊效果亦優於常見 1000g 的重量式唱片鎮。使用上的效果檢測,可以將唱片鎮鎖()上去,將黑膠以及轉盤相反方向轉動,即可檢查出是否處於緊密結合狀態。

 

    這個唱片鎮使用於重盤時,會有非常好的效果,轉盤愈重愈是有效,讓你 3Kg 轉盤,發出 10Kg 轉盤的聲音,另一個有效的是直驅盤,一般的直驅盤設計,不會用上很重的盤面 ( 像是 DENON  DP-57 ),鎖式唱片鎮可以有效的將黑膠與盤面結合,讓你領略到直驅盤該有的扭力,

 

    本品由四個材料組合,中心轉軸為不繡鋼車製,夾頭為黃銅製,不會傷及唱盤軸心以及保有彈性,盤面為PE塑料,不小心與膠面接觸時,較不易傷及黑膠表面,底部為內藏橡膠條,可以增加磨擦力,有效的將能量緊密傳遞。

 

    使用方法

 

    將鎖式唱片鎮放在轉軸中心,緊壓唱片鎮周圍,同時鎖緊中心旋鈕,我們建議你在唱盤停止轉動時,操作以上動作。取下時,相同壓緊唱片鎮,鬆開中心旋鈕 (1/4) 即可鬆開。本設計使用方便,有別於原廠螺絲鎖緊式唱片鎮,轉啊轉的,轉個 10 圈,用到後來會懶的使用,這個設計只要轉動 1/4 圈即可夾緊,操作快速,三秒搞定。

 

    這是一個花小錢讓黑膠系統快速升級方式,大大改變你的聲音結構,不再是偏薄 / 無力 / 沒動態 / 虛噓的 黑膠系統,強力推薦。

 

相片上的顏色差異是因為燈光色溫影響,也會因為顯示幕的不同,而會有顏色上的差異。

 

這是我的部落格,裡面有許多黑膠方面的心得發表,歡迎交流。

 

 

下面是 2005 年寫的一篇文章,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關於黑膠唱片(LP)唱盤的一些想法

 唱盤部分

 

  這些日子密集接觸了黑膠唱片,也同時接觸了轉盤,累積了一些心得,先紀錄一下,順便貼出來讓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1. 動能

 

   當我們撥放黑膠唱片時,動力的來源為馬達帶動,其中又分為直接帶動級間接帶動,直接帶動簡稱為直驅盤,馬達的軸心跟轉盤的軸心是一起的,盤面可以視為馬達飛輪的一部分,驅動力量直接而有力,缺點就是萬一故障維修比較麻煩;還有一種惰輪帶動的,我也歸納在直接驅動的部分,馬達產生動力以後,經過一個傳導輪,將動力加在轉盤上,Garrado 301 , 401 就是這樣的動作原理,間接帶動就是經過一個類式鏈條的橡皮,將馬達的動能傳到轉盤上,由於這樣的方法可以簡單的生產,又可以方便的將馬達產生的噪音遠離唱臂,符合現代的音樂表現需求 (高的S/N ),所以近年來的唱盤多是以此方法為主。

 

  當我們將唱臂放下去時,唱針接觸唱片的時候,雖然接觸面積極小,重量也不大,但也可以算是一種煞車動作,所以我認為動力的傳導是必須注意的,這時候從馬達的能量,經過一個中間物質(惰輪、線) 再經過轉盤的能量儲存,驅動針尖而產生訊號,所以馬達的能量由於傳導的作用,會有能量的損耗,以及效率的問題,這時後扭力大的馬達就會在音色的表現上表現出力道比較充足(當然傳導部分必須是有效率的),但是也同時帶來震動以及干擾,小馬力的馬達雖然力道差一些,也可以藉著轉盤的重量,作動能的儲存,而同時有著低噪音的優點,所以近年來的唱盤大都是朝這個方向製作。

 

  如果馬達又小,轉盤又不重,要他表現出力道是有些困難的。

 

2. 軟硬

   一般有所謂的軟盤或是硬盤之分,大體上像是 Linn LP-12 整個盤面由彈簧支撐,可以自由晃動的,通稱為軟盤,若是像 Acoustic Signature 的盤,只有靠尖椎作避震,通稱為硬盤,但是如果細心去分解的話,可以發現現代盤大都是混合避震,很難單單歸在哪一邊。軟性的盤大多聲音的走向偏向柔和,不知道是機械方面的影響,還是設計者喜歡軟式做法,連帶的聲音也偏向柔軟取向,如果喜歡比較軟式聲底的,倒是可以選擇軟式盤,相反的,硬式盤的風格就硬一些,當然了,喜歡快速,明朗聲音的就建議選硬式盤。

 

       軟盤對於重心分佈較為敏感,在多裝一隻唱臂的情況下,不容易調整,加上彈簧多少會因為時間而改變彈性係數,所以一般都會比較建議選用輕/中質量的唱臂。用家也可以將彈簧螺絲轉緊,讓轉盤成為"仿硬盤",有興趣可以試試看這樣的聲音改變是否喜歡。

 

3. 選擇

 

   有一種感覺在音響系統裡叫作能量,能量的取得可以由下面幾個方向,喇叭部分必須靠強力的磁路系統,密度愈強,聲音也愈飽和,擴大機部份可以由比較大功率的機器獲得,如果是轉盤部分呢? 我認為必須是整體考量的,這時可以由馬達開始,我們就拿 Garrard 401 作基準開始說好了,401 的馬達功率是 6W,在我的觀念裡這是一個相當好的參考指標,低於 6W 的我會覺得不夠力,超過的力量就會多一些,然後經過中間的傳動系統傳到轉盤上,如果是橡皮帶動的傳動方式(不要忘記他的低噪音優點),傳動效率極低,大約是 20% 不到,所以有效的能量可以傳到轉盤的部分就少很多,這一點可以由一面唱歌一面用唱片刷刷唱片時聽的出來,稍稍刷一下,轉速馬上降下來,如果是惰輪傳動的,就不容易受唱片刷影響,但是除了找像是 401 這種古典盤以外,複雜的機械結構,現在的廠商沒有人願意做 (或是作不出來?),這也是經過 40年以後,401 還是會受到青睞的原因。

 

  那麼線傳動盤就這樣不行了嗎? 有人想到以其他材質的傳動方法,像是錄音帶,牙線,釣魚線,其目的幾乎可以說是想要解決橡皮帶動過軟的問題,這些材料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那就是非常小的伸縮性,可以將動能有效的傳遞到轉盤上,其中或許可以考慮像是汽車裡的散熱皮帶,作成V 字型溝槽,皮帶部分以橡皮作底內部摻有綿線纖維,可以做到有很好的摩擦力,又有不可伸縮的特性,不過這樣的材質似乎尚未有廠商供應? 如果以前述的替代材質,我比較建議用釣魚的防咬線,這線的線身相當柔軟,又不可伸縮,選用細一些的 (0.2~0.3mm) ,可以讓打節的部分在經過馬達時,聽不出來,若是會有滑動的情形,可以上一些松香,像小提琴一樣,增加摩擦力,這樣就可以作比較有效率的傳動。

 

       2009 年,我發現市場上一種 "PU" 橡膠條,直徑 2mm,熱融後可以接合,用來做皮帶效果非常好,兼具咬合力愈低延伸性,強烈建議使用。

 

  再來是轉盤部分,重的盤面愈可以儲存能量,各位可以由廠商公佈的資料看的出來,大家一直在加重盤面重量,愈重的價格愈高,也同時可以供應比較飽和的聲底,如果用絕對重量來分的話,1.5 公斤算是輕的,一些單價不高的盤就是這重量以下,3~4 公斤我覺得還可以,401 就是這一階的 (我想如果將401的盤加一些銅塊上去 . 嘿嘿 ),至於 5~10 公斤的,價錢大多超過台幣五萬,超過 10公斤的,好像沒有10萬以下的。

 

  所以當你要選擇一個唱盤時,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比較有能量的感覺,比較是有力的聲音 (不管是高音或是低音都要有力),可以從馬達開始,瓦特數大的分數就多打一些,然後考慮傳動系統,多少先打個折數吧,再考慮到轉盤的儲能問題,三者加在一起作考慮,當然還要考慮一下售價啦,沒有絕對的標準或是指數,在你的心理面有個底就好了。Colin 發表於 2005/4/19

 

4. 唱盤安裝

 

   一個基本原則一定要做到的,那就是盤面的水平,不管是硬式盤還是軟式盤,一定要調整到盤面是水平狀況,這樣的基本之下,繼續討論其他的唱臂安裝,以及針壓,抗滑的調整才有意義,否則全部是作白工了,軟式盤面的水平還需要考慮一點,必須在空盤以及放上唱片時都可以保持水平,如果作不到的話,就表示不同重量的唱片,會有不同的傾斜度 .,那就算了吧,或是殘殘將彈簧固定,改成硬式盤面 ? 省的麻煩。

 

  不一定要拘泥於系統的歸向,中間偏軟或是中間偏硬都可以,調整到你喜歡的聲音走向就是你的盤。

 

5. 轉速

 

   現代的轉盤大多供應 33.3 rpm 45rpm ,如果你的唱片收藏大多是 33.3 轉的,大可不必管 45轉的世界,雖然有人宣稱 45 轉可以得到比較多的音樂細節,那也可以,現存45轉的唱片大多是 194x 年的老唱片,要不就是重刻片,有就聽,沒有也不必強求。 轉速的穩定比起絕對轉速來的重要,轉速若是不穩,就會聽起來音調忽高忽低的,以前測量唱盤的抖動率指的就是這一點,不是唱盤機械抖動的問題;絕對轉速我倒是認為沒有問題,不一定要調整到 33.333 轉,可以調到很準當然是不錯的,若是差一些倒也不用太在意,專心聽音樂吧,眼睛離開轉速表就好了。

 

6. 唱片鎮

   有效嗎 ? 在大多數的系統裡是有效的,因為可以藉由唱片鎮的重量,加強唱片與唱盤間的摩擦力,讓唱片與唱針的摩擦變得有效率一些,但是我發現這樣的有效是有邊際效應的,也就是當重量加大到一個限度以後,提升音質的效果便減緩下來,甚至太多的重量會讓聲音變得死死的,這一點必須注意一下。

 

  同時要考慮的還有,軟硬盤的考慮,馬達可以帶的動嗎? 不同的材質會有不同的吸震頻率,當然會使聲音改變,可以的話多聽及訓練聽力才是讓自己不被其他人拉著走的保證。

 

  還有一種唱片鎮是以夾緊轉盤中心軸的方式來夾緊唱片,不是以重量加重,對馬達的負擔減低很多,不失為一個好的工作設計,至於聲音,還是讓你的聽力決定吧。

 

接著談談關於唱臂部分吧

 

   對於唱臂,大家一開始的直覺就是注意到外型上分為直臂以及曲臂,由支撐軸來分的話,有單支點及旋轉軸兩種,由重量來分的話就是重臂及輕臂,唱頭蓋的部分有的可以脫離,方便於換唱頭,大部分的便宜唱臂沒有提供 VTA 的調整功能,但是抗滑卻是每支都有提供,針壓的調整就不用提了,差別在有的提供刻度,有的沒有提供,下面是就我的認知一一說明。

 

 

1. 直臂還是曲臂

   說實在兩種臂各有其優缺點,但是從時間演變的過程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早期大多數的唱臂都作成曲臂,在聲音的表現上比較模糊一些,或是說比較溫暖一些,像是有名的 SME 3009,隨著時間的演變,對聲音的表現漸漸要球明朗,細節,像真的,所以近代生產的唱臂大多是直臂 (還有一個原因是容易生產?),表現上比較大的差異是低音的細節部分,如果你想聽的出來差異的話,注意一下低頻細節;會有這樣的差異,我想應該是由於整支唱臂的共振,直臂的構造簡單,所以可以作到比較不共振,也或許是近代的設計者注意到這問題,會找一些比較不易共振的材料,而設計在直臂上面,讓我們聽到比較清楚的聲音。

 

2. 唱臂的長度

   絕大部分的唱臂以9吋為主,方便於裝置於盤面上,由於9吋臂的循跡角還是會有一些誤差,於是廠商就提供大於9吋的臂長,大部分看到的有12吋及14吋,甚至16吋,臂長愈長理論上可以得到較佳的循跡角,以及聽感上明顯的低音量感加多,但是盤面的面積就必須加大,或是伸出一支支撐臂,來適合比較長的唱臂。由於生產的數量不多,幾乎所有的長臂都是高價品,這一點可以由SME30093012明顯看出,12吋的3012幾乎是3009的四倍以上價格,雖然只多出大約7公分!!!

 

3. 支撐軸

   兩個主流,一是單點支撐,有著非靈敏的循跡性,在音色的表現上高音非常漂亮,細膩,但是由於單支點的關係,唱臂非常容易左右晃動,而生產廠商由於要克服這樣的晃動,大多在左右兩側加上平衡重錘,一來增加質量降低晃動頻率,二來可以藉著重錘調整左右平衡,但是又有新的問題產生,那就是一開始晃動就無法停止(因為質量加重了),於是就必須要加一些組尼油來防止晃動的發生,從一開始的極靈敏變成比較不靈敏一些,嗯,這就是單支點唱臂,還有兩個缺點,就是低頻比較少一些或是比較沉不下去,以及比較不容易調整。

 

  另一個就是軸承臂,唱臂必須兩個方向自由轉動,一是左右旋轉,二是上下旋轉,兩個的旋轉量其實都很小,不超過40度,但是卻要求有極低的阻力,才不會對唱針的循跡造成影響,以 SME 3009來舉例,左右是以培林轉動,上下是以刀鋒(像是刀鋒狀,不是真的刀鋒)坎在一個V型溝槽裡,需求很明顯,就是要得到一個非常靈敏的、沒有阻力的轉軸,所以用家可以輕輕的舉起唱臂,上下左右動一動就可以判斷出一支唱倍的價值了,當然,前提是你的手必須夠靈敏。

 

  現代唱臂關於轉軸的設計還有一個改進,那就是斜軸設計,例如RB-300,斜軸的角度跟唱頭的偏斜角一樣,可以在唱臂作上下動作時,維持唱頭與唱片的平行,這一點到是相當不錯的設計,至於衍生出來的新問題就待時間來考驗了。Colin 發表於 2005/4/19

 

4. 動平衡與靜平衡

   是指針壓的加重方式,靜平橫靠著重錘調整,讓唱頭的重量達到需要的針壓,大約介於 1~3.5公克之間,不過那是指唱臂在水平的狀態,稍稍上揚或是低下時,不見得就是所調整的針壓,於是有人想要改進,發明了由彈簧來產生針壓,就叫做動態平衡臂,兩者各有優缺點,我個人喜歡靜態平衡臂。Colin 發表於 2005/4/19

 

5. 其他影響聲音的部分

   重臂的聲音會來的穩固一些,輕臂也由於量輕循跡容易作的好,一般來說高頻表現很好。

 

  抗滑,幾乎所有的唱臂都有提供這功能,以懸吊重錘方式的比較有效,若是在轉軸部分提供一個旋紐調整的,幾乎是無效,或是不可信任的,因為你正在利用旋轉的角度,拉動一個彈簧以獲取不同的拉力,非常的不線性,而且標示為零的起始點,不見得就是零拉力或是正要開始拉,所以若是你的盤只提供這樣的抗滑調整,哪就相信你的耳朵吧,不要相信你的眼睛。

 

  可以換的唱頭蓋,優點當然是方便換唱頭,但是也有以下缺點,a, 需要注意唱頭與盤面的平行,b, 接點容易氧化,需要定時清理。

 

  還有,唱臂的重心是否靠近軸心點也是影響的重點,有的設計師喜歡把重心分散,有的喜歡靠中心一些,也會影響音色。我非常不喜歡有一些唱臂把重錘設計在水平軸下方,像是天平一樣,總覺得會晃啊晃的。

 

  唱臂線,我差點忘了,線材當然會影響聲音,只是我習慣放在修飾部分,主體若是沒調好,換線一點都聽不出來。

 

6. 直切臂(移軸唱臂)

  由於對唱頭循跡角的要求,有人便設計出可以橫向移動,維持切線的唱臂,理論上可以改善軸心臂的缺點,我喜歡將這種臂分為兩種。

 

  一種是利用風力,將軸心的部分吹起,再利用唱片溝槽向內旋轉的微小力量,漸漸向唱片軸心移動,由於這力量相當微小,所以支撐軸心的部分就必須作到相當靈敏,才可以讓帶動的力量移動唱臂(或唱頭),整支唱臂也必須作到相當的輕量,才可以方便移動,理論上相當美好,個人卻認為整支唱臂浮動於風中,無法提供有效的支點,來讓唱頭作一個支撐,就好像一個站立於水中浮木的人,無法提供有效的推力一樣,尤其是低音頻段,很容易聽的出來,高音部分沒問題,好的很,價錢居高不下加上造型炫麗,也有人喜歡。

 

  另一種移軸臂,是利用唱臂向唱片內圈移動時,角度一但超過預設值,就以馬達帶動軸心移動一些,於是,唱頭跟軸心部分,兩個慢慢的平行移動,維持幾乎正切的角度,慢慢向唱片內圈移動;比起第一種,我比較喜歡這種設計,軸心部分相當穩固,提供的基礎當然比風動的好很多,

 

7. 理想唱臂

   算了吧,在那麼多的變數底下 --- 內外圈的線性速度不一樣,溝槽的間距不一樣,唱片的表面不是平的,各家的壓縮指數(RIAA)不一樣,唱頭也是沒有一個標準,還有唱盤,DECCA or PHILIPS or DG,小狗大狗郵票狗影子狗沒有狗,說來說去還是要跟荷包妥協的,理想中的唱臂 ? 是不是必要就非常耐人尋味了,不過這樣也好,可以讓喜歡設計的人永遠的設計下去,喜歡挑戰的繼續挑戰,好玩嘛。

 

8. 唱臂調整

   唱臂可以調整的部分,除了在安裝階段要細心調整的超距以外,會影響聲音的有針壓,VTA,抗滑,至於唱頭的水平,那是一定要調到水平狀況,而且調整過後就不需要再動,在這裡視為必須要的條件,而不需要調整。

 

針壓   這是第一個需要調整的部分,當你拿到一顆唱頭時,只需要按照廠商提供的針壓建議調整即可,因為針壓關係到線圈與磁鐵的位置,不對的針壓會使的線圈感應不到應有的電壓變化,也就是說得到的電壓會小一些,一些微小的節也會不見,至於針壓的輕重頓於聲音的改變是這樣的,重針壓會使聲音聽起來低音多一些,輕針壓則相反,聲音亮一些。

VTA   簡單說就是針尖與唱片的角度 (從側面看去),當唱頭安裝在唱頭蓋時,針尖的高度每一顆頭都不一樣,與唱片溝槽的角度也會不一樣,所以必須靠著調整唱臂(基座)的高度,來改變針尖與唱片的角度;這一部分相當靈敏,一次調整個 1mm 就可以聽的出來,一般來說建議先將唱臂調整到水平,再上下調整個 5mm 就幾乎可以調到定位了。

如果你是新手的話,可以注意聽一點,那就是最大共鳴點,當你的 VTA 上下調整時,可以感覺的到音樂會在某一個點上,聲音能量最多,也許是最大聲,也許是最有勁,你可以用一張單單只有小提琴或是鋼琴這樣的簡單樂器,來作調整訓練,會對你的調整聆聽有相當幫助,音色上的表現,當唱臂提高時,高音會多一些,降下時低音會多一些。

 

抗滑   唱臂由於超距的關係,會有一個力量將唱頭往唱片中心帶,而這樣的力量會導致唱針在拾音時,左右兩邊溝槽的受力不平均,所以就設計一個機制,可以將重錘往內帶,經過軸心,唱頭就往唱片外緣受力,而抵銷掉因為超距的向內拉力,理論上可以調整到左右聲道的受力平均,輸出的音壓相同,也可以將輸出拉到示波器,經由銀幕來觀察左右的輸出電壓,而進行調整,還需要配合一片標準測試片,或是一片 MONO 的錄音。抗滑調整對聲音的改變比起上兩者來的小一些,還是需要聽力的配合比較方便。 

 

  唱臂經過調整後聲音變化相當大,沒有絕對的標準來顯示對錯,到最後還是牽涉到喜好的問題,所以可以發現相同的唱臂,相同的唱頭,相同的唱盤,會調出完全不一樣的聲音,用家只要多加練習,配合三項調整,調整出心目中的聲音不是難事。

 

Colin 發表於 2005/4/19

 

唱頭

 

        在整個類比系統裡,唱頭對於聲音的影響比例算是相當的高,區分上先由發電方式區分為三種,第一是 MM 頭,就是動磁頭,線圈固定,針桿帶動磁石發電,這樣的發電方式可以將線圈繞線數增加,以獲的較高的輸出電壓,大約在 3~5mV 左右,輸入到唱頭放大即可得到類似 CD 輸出的高電平;第二種就是 MI 形,也就是動鐵型,廠商GRADO 大量生產這種方式的唱頭,動作原理類似於 MM,輸出電壓也相同,所以一般以 MM 頭來看待;第三種 MC 頭,針桿帶動線圈切割磁力線來發電,所以不可以帶動太重的線圈,而導致輸出電壓偏低,一般介於 0.15~0.5 mV 之間,輸出時必須經過一個昇壓變壓器,將輸出的電壓升高,再經過唱頭放大線路放大,也有廠商提供兩用的唱頭放大,同時接受 MM , MC 的輸入,也有廠商生產高輸出的 MC唱頭,輸出可以到 2.5~3.5mV 接近 MM 頭的輸出準位。

 

   大部分的廉價唱頭都是 MM 頭,所以導致認知上MM 的音質普遍不佳,但是也有一些廠商提供優質的 MM 頭,表現也相當好,MC 頭幾乎就是高價位唱頭的代名詞,幾乎找不到一顆像是 MM 頭的低價;若是以音樂表現來說的話,MM 頭可以將爵士音樂中活靈活現的氣份表現的很好,而且相當便宜,缺點就是細節少了一些,MC 頭就來的細緻一些,樂器的質感相當好,古典樂需要的質感可以完全表現出來,價錢也高一些。

 

   唱頭中影響聲音的還有針桿的阻尼係數,這部分也算是影響很大,阻尼橡皮有點類似於喇叭的懸邊,也有軟硬之分,聲音上的表現也跟喇叭一樣,硬阻尼的聲音表現上就偏向快速,清脆,明亮,細節,但是聽起來低音稍稍少了一些,軟阻尼的就是得到,溫暖,柔和,厚聲 等等的形容詞,同時低音也會聽起來多一些,至於怎樣判斷 ? 將唱頭依照建議針壓放在唱片上時,看看針桿的屈折程度就知道了 (不是曲折,針桿彎曲就壞了),多看一些你就知道我所謂的軟硬之分了,當然這不是二分法,也有偏軟或是偏硬的。

 

   唱頭的選擇大體上可以參考廠牌的傳統,以及生產的國家,會有一些基本的聲音走向是可以猜的出來的,像是 GRADO 我就覺得是美式的聲音,MC 唱頭裡我個人相當喜歡 Audio-Technica 以及 Ortofon 的唱頭,聲音表現相當中性,沒有太多的聲音偏向,適合的音樂種類也比較廣泛一些。

 

   針桿的材料以及針尖的材料,還有針尖的形狀 (圓形或是橢圓),也會影響聲音很多,這一點可以看看廠商的廣告就知道,用了寶石來作針尖的,一定會強調到讓你知道,價格上也會高一些,至於唱頭外包的材料,像是百年壇木之類的,我倒是認為因為好看或是彰顯他的稀少性,來的多一些。

 

 唱頭放大與 RIAA 曲線

 

由於針尖所感應的電壓相當小,所以一定要經過一個放大倍率相當大的放大器,來提高所輸出的電壓,加上唱片錄音時由於錄音低音的擺幅過大,若是不加以衰減,一面唱片恐怕錄不到五分鐘,所以就會有所謂的 “壓縮” 錄音,就是將低音頻段依照公定的衰減曲線錄音 (依照美國唱片協會的就叫做 RIAA曲線 ),當唱片極盛時期,也算是相當大的工業之一,所以各個唱片發行公司都有其各家的曲線,互不相讓,所以嚴格說來在還原錄音時,也需要參考各家的壓縮狀況,才是標準的,真正的還原聲音,只是現在的機器大都只提供一種的還原曲線,那就是 RIAA 曲線。 Colin 發表於 2005/4/19

 

 曲線,當然很難用語言表達,正確的還是需要查表,但是我用簡當的敘述讓各位可以稍稍想像一下,什麼是 RIAA 放音曲線 ( 就是反 RIAA 錄音曲線 ),我們取三個點,分別是 20 , 1000 , 20K Hz ,當放大時,20Hz 必須比 20KHz 40 dB 左右的放大率,1000 Hz 也必須比 20KHz 20 dB 左右的放大率,也就是說愈低的頻率需要愈多的放大率,頻率愈高放大愈少,最後呈現出來的才是平坦的頻率響應

 

實際上呢 ? 我看到的各家都不是按照這樣的曲線去修正的,倒是會傳承各家的聲音風格,或是直接表現出設計師個人喜好,所以,忘了那些其他家的曲線吧,除非是你自行打造出你想要的曲線,才是真正的接近 RIAA 曲線,否則,乖乖聽音樂就好。

 

工程上曲線的解壓縮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回授法,將放大過的訊號,回授高頻的部分,以達到低音放大率高於高音放大率,這樣的迴路,可以得到相當細膩的高頻,聽起來柔柔細細的,但是動態也因此失去一些,另一種是衰減法,利用簡單的 RC 迴路,衰減高頻,一樣達到低頻放大率高於高頻放大率的目的,聲音細節多,動態大,但是直接的聲音也有人不喜歡。放大倍率需要 70dB 才比較夠,不過發現大家的標示方式都不大一樣,有的廠家會清楚的標示放大率,而且是在 1K Hz 的曲樣頻率。( 放大 70dB 相當於電壓放大 35dB --- 還要注意一下單位 )

 

  唱頭放大一般以 MM 頭的 5mV 設計,可以放大到接近 CD 的高輸出,若是接上 MC 頭的話,就必須以一個昇壓器先行昇高電壓,別忘了 MC 頭的低輸出阻抗,要作一個昇壓器相當簡單,所以市面上有很多牌子的昇壓器生產廠商提供各式的匹配阻抗,來提高輸出電壓給唱頭放大線路用,至於阻抗匹配,可以參考唱頭的輸出阻抗,選擇一個搭配良好的昇壓變壓器,上下阻抗值不要差太多,以耳朵作最後的調整搭配選擇。至於阻抗的標示,可以當作參考用就好,不要太在意,因為每家的測試標準皆不一樣,A 牌的 5Ω 說不定跟 B 牌的 5Ω 相差三倍之多,這很正常的。

 

有的設計以電池供電的主動放大來取代昇壓變壓器,因為是在最前端,電池可以供應純淨的直流,不用為濾波傷透腦筋,而且可以免掉變壓器的音染,但是細心的人還是可以聽出交連電容的聲音,另一個麻煩的是需要充電,如果忘記關機,偏偏電池又沒電,就需要忍耐一下下了,等充電吧。

 

有的高桿設計師,可以一次將 MC 頭的低輸出放大到足夠大,算是相當厲害的,因為一堆的干擾需要一次次克服,要做到高的 S/N 比,又要做到足夠的放大率,實在是不簡單。通常這樣的線路,也會提供阻抗匹配於線路前端,不過也是提供電阻對地而已,個人倒覺得不見得需要完全匹配,因為完全匹配時,電壓剩一半,好不容易得到的放大率就剩一半,我無法接受,所以我會建議選高一些的阻抗來搭配。這一點像是一般的前級會刻意降低輸出阻抗,而後級卻一直提高輸入阻抗一樣,不是選一樣就是對的,但是銜接各式阻抗卻會因為大量衰減訊號,而得到改變很大的聲音表現,當然,就會有很多不同的選擇了。這一點還需要注意一下,有的唱頭放大是植入一顆昇壓變壓器在裡面的,這時阻抗的標示是有意義的,唱頭的搭配就需要依照昇壓變壓器的部分了。

 

器材一大堆,還是認清楚的好。積極了解使用的器材工作方式,有助於提升對聲音的判斷,早早調出自己想要的聲音。

台長: 艾立克雅客部落格
人氣(9,900)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 個人分類: 音響 |
此分類上一篇:擴大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