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泥巴國》,張娟芬著,心靈工坊出版
對於都市生活的倚賴與不安,常是許多敏感心靈對於他方想像、嚮往的燃料,有人逃逸到海的擁抱,有人則尋求山的慰藉。擅寫性別議題的張娟芬,這次選擇的是尼泊爾,被她比喻為「泥巴國」的彼地,有聖潔山崚,有土氣微笑,也有市儈、日常的交易。旅人一路從熟悉故土,卸下習慣拋棄情感抹去武裝,到一陌生高山地,領略征服與被征服。張娟芬敏感而易被觸疼的文字裡,偶藏著一抹天真稚氣,偶又夾雜一絲善解人情,從出發、在路上、交換、理解、不安、倦遊,我們也依序參與了一名女子如何以其智慧和感情,去描繪、介入、體貼、旁觀尼泊爾國界裡的美麗與蒼涼。撇除一般觀光客式定點導覽,在漫遊路線裡,概述當地人情、政況、衣食、地理……然後,看那外在之旅程,如何漸漸滲透到內裡,最末,終於滴濕了敏感、善於抗拒的心。
《家離水邊那麼近》,吳明益著,二魚文化出版
許多人喜歡花蓮,為彼地編織諸多浪漫想像。然而,很少有人像吳明益這樣,居於彼、涉於彼,透過諸多史料和書籍的理解,知曉一條溪的乳名和身世,繼而親自去走踏、見證,而非置身事外、隔旁觀看。大洋之濱所能見到的海岸碎形,也非只是顏色與天光的變換,而是緣海岸線徒步,間以人類學報告所內在辯證的智性思索。至於他所任教的東華大學內的人工湖,如何給他故事,在吊詭的人工/野性之間,充滿時間積蓄的趣味,自然亦是吳明益敬畏學習的標的。雖長於台北,吳明益(1971-)甚少著墨同世代所熱愛的城市書寫,反求諸野,從自然大書裡鑿取、拾摘篇章。作者片居花蓮四年間,將濱於水的見聞,揉雜、纂輯成《家離水邊那麼近》一書,在地球暖化議題烘熱、蘇花高興建與否的此際,不啻為一憂傷真摯的警音。
《越讀者》,郝明義著,張妙如圖,網路與書出版
將眾多人物閱讀經驗的訪談記錄輯結成《他們說》之後,郝明義更進一步,將自己的閱讀方式披露──強調「越」界閱「讀」,正適合發生在資訊多元的現代,在網路的新石器時代,在出版品遠勝於過往的年代。做為閱讀的雜食主義者,郝明義以極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學校制度的問題、閱讀癖性的分類、網路媒體的幸與毀,做了基礎扼要的說明。隨後,則述闡如何越界,介紹閱讀工具、方法等等。從藏書的存廢到網路蒐尋的加分使用,從閱讀經驗的憶往到如何妥善使用書店,作者用短短的篇幅,使閱讀之事環環相扣。在眾人似已揚棄閱讀的今日,其實閱讀一事從未死去,它轉生、降魂在各種各樣場域;郝明義提出的「越讀」,亦像是癡心的呼喊,但願讀者跨過殊異媒介之後,總也沒有忘記再跨回優質閱讀的本身。
《幸福的結局》,辻仁成著,張智淵譯,麥田出版
曾獲芥川賞的日本作家辻仁成,近年作品多鎖定男女情愛,從感官、肉體、精神各方面出發、著墨。新作《幸福的結局》光以書名觀之,恐遭來誤解,以為是歌頌皆大歡喜的通俗戀人劇碼。其實,乃以一名接受眼角膜捐贈的比利時女子為視角,她的角膜上殘存著捐贈者生前所凝視的殘象:一名日籍攝影師。故事從追尋展開,透過「觀看」與「被觀看」,辯證愛情本質的殘酷與仁慈;也藉由「攝影」和「被攝影」,道出攝影倫理的弔詭性。偏愛將故事場景設定於異國的辻仁成,此回反其道而行,透過外國女子之眼,重新審視日本:東京街頭的青春男女、櫻花季的夜間花見……當追尋的真相漸獲揭露,新鮮的愛意初萌,幸福的反面終於獲得翻轉,在未知的結局到來之前,仍可以飽蘊著期盼,深情端看這個被愛注視的世界。
photo:
www.riikka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