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27 17:14:06| 人氣3,69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化研究概論-及對傳播理論的影響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貼個讀書筆記來玩玩:


文化的定義

1. 泰勒Tayler:複雜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一個人做為社會的一份子所獲得的能力和習慣。
2. 米德Mead:文化是一個社會或次團體所習得的行為。
3. 威廉斯R. Williams:包括生產組織、家庭結構、表現或是主導社會關係的機構。
4. 吉爾斯Geertz:我們對著自己訴說關於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的集合體,就是文化。

文化研究的特徵

文化研究反學科,不屈服於機制化的學科束縛。
1. 文化實踐、權力關係:暴露權力關係,檢視其如何影響文化實踐。
2. 文化不獨立:分析展現的政治社會脈絡。
3. 兩種角色:文化既是研究對象,也是批判及行動的場域,必須從事實證上的行動。
4. 調和知識區隔:挑戰默認的(直覺)、客觀的(普遍)的知識領域的割裂,認為知者/被知者之間存有普遍共同的利益。
5. 承擔對現代社會的道德評估及政治行動的激進路線。了解並改變無所不在的統治結構,特別是工業資本主義社會。

文化研究的方法:符號學(Semiotics)

「符號」sign必須是具體形式可以被認出,包括兩個部分:物質形式的「能指」signifier、所指涉對象的「所指」signified。
符號學的創始人索緒爾Saussure指出:言語是文化現象,透過關係系統的相似及差異的網路(並列及串列,「什麼是女孩?」),以特別的方式製造意義。
雅柯布森:主宰語言的原理,也主宰其他的傳播系統。
羅蘭巴特:我們吃的食物、穿的衣著、社交的方式…皆傳達了關於我們自身的事物,可以被當做符號來研究。
1. 「符號」signs由一連串「符碼」codes構成。經過「編碼」encode賦予意義及訊息。方式是經過使用成員的同意。
2. 「符號」 + 「符碼」構成「文本」text,可解讀出符號的「符徵意義」signification及編碼的意義。
(1) 文本只有在其脈絡之中才能判讀,考慮sign及signification的結合,文本的一般情境就被辨認出來了。
(2) 社會、權力關係被檢視才能了解到形塑文本的歷史動力。
3. 「再現」:給符號一個特殊意義。抽象的概念/符號被賦予特定意識的風貌。
4. 「他者」:己身之外的再現實體。如「印度人」這個概念/符號。

論述分析(discouse analysis)

文化或社會產生的概念群,包括文本(sign, code)加上再現(描述他者與權力的關係)便組成「論述」。
論述通常再現了某種知識和權力的結構。Foucault認為,論述分析便暴露此結構,試圖在更寬廣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關係中為論述尋得一個定位。

以印度餐廳為例子(店名及店招)

店名揭露了印度餐廳在英國社會重新自我定位的方式。
(1) Raj:英國在印度殖民政府的名稱。意謂著印度餐廳是殖民地的延伸,被粗暴地對待。
(2) Balti:烹調器具。強調該餐廳料理正宗性的提昇。1970年正統的印度餐廳用的烹調器材是土窯Tandoor,1980年代則是喀拉希Karashi ,1990年代就是Balti 。代表這家餐廳趕上潮流的正宗性。
(3) 外帶:代表其階級意義。1950年勞動階級的用餐方式,他們也習慣在外帶餐廳用餐。
(4) 咖哩:在英國被當做印度菜的通稱 ,也代表印度的地位,印度被「他者」化,再現方式就是「咖哩成為象徵社會上最低的廉價食品」,有如薯條一般。而印度人抵抗白人的無知的方式,就是把什麼菜名都加上「咖哩」。

店名變遷的意義

1. 店名是codes,揭露印度餐廳與英國社會變化不定的權力關係。
1960年代的店名,可能是Last Days of the Raj喚起逝去帝國的美好。
1970年代的店名,可能是泰姬馬哈,喚起印度文明的傳統豐富形象,遮掩英國曾經有過的主權。
1980年代的店名可能叫Lahore Karahi,透露殖民關聯,揭露新的種族類別,親疏關係的滲離,展現自信,請印度同胞回頭吃印度菜。
最近可能叫Jalabi Junction,展現真確性和自信。
2. 廚房是整個進餐經驗的一部分,提供了食物烹調新鮮的保證,更帶回廚師和食客之間直接且屬於觸覺的那份關係。

結論

經由論述分析到詮釋,顯示印度餐廳到達一個文化合法的狀態,使一個極度區域化、講究衛生的民族更全球化、更人性化。

文化研究的起源

1. 發源地:英國伯明罕大學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 Studies)。

2. 代表人物:賀加特R. Hoggat,威廉斯,湯普生E. P. Thompson,霍爾Sturart Hall。

3. 發展動機:以平民文化對抗高尚文化、對抗美式大眾文化。

賀加特是「文化研究之父」, 繼承Leavis文學批評理念,以批判的方式閱讀藝術,揭露社會中有所感的生命價值。他認為,英國人不能擺脫權力菁英(藝術菁英、媒體菁英)的控制。他認為權力菁英的文化形式實踐充分合法性和曝光機會,向外投射其「價值領域」以展示其權力。因此他認為,文化鬥爭是合法性、文化地位的戰爭。

威廉斯則繼承馬克思主義的兩大傳統(1)文化是有機社區內的一致性之具體表達(2)抵抗各種不同形式的決定論。他認為會有一般類型文化的誕生,由其時其地的系統加以定型。他主張:沒有所謂的「勞動群眾」,只有「人是如何被看成勞動群眾」的問題。他也認為,價值分配不是單純的行為。

湯普生著有《英國勞工階級的形成》,反對Althusser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反對「概念邏輯產生知識」。

湯普生認為:(1)階級是一個歷史現象,不能以結構或類別的觀念來理解,階級也不是物品,它發生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2)主張「共同根源」,就是歷史記憶,文化必須透過勝者及敗者的共同經驗與貢獻來理解。(3)大眾流行不是消費社會創造的,它有其獨特的歷史。(4)為勞動階級創造的文化,以及勞動階級自己創造的文化,有極大的不同。此外,他是樂觀主義者,他認為,在英國失敗的運動,在亞洲有可能成功。

霍爾在知識的實踐上維持了政治上的張力。他認為文化所造成的差異,如同經濟一樣,這是他的思想與馬克思相反的地方。

英國的文化研究學者雖然不斷地擴展議題,但是直到1980年代殖民地學者才進入文化研究。

英國的文化研究特徵:(1)研究題目高度分殊且具原創性,如青少年次文化及電視節目研究。(2)強烈的政治面向,提供精神的武裝。

Althusser對英國的文化研究的影響:他認為意識型態製造了文化,但是反人性、反個人行動。

A. Gramsci: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心中真正的英雄。「霸權」(Hegemony)是研究他的思想的關鍵字。
(1) 上層階級創造出「知識和道德的領導地位」來補強經濟力量,即達成霸權。
(2) 上層階級與勞動階級妥協,產生普遍同意。「協商」和「同意」是了解hegemony的重要字彙。
(3) 文化是爭取霸權的場域,知識和道德也在大眾文化之中競爭。
(4) 知識份子的角色:Gramsci習慣使用「有機知識份子」,指公開認同被壓迫階級,分擔其利益,代表該階級而努力的人。
(5) 理論運用:霸權理論超越其原本的設定(階級權力和關係的界限)而囊括種種問題,種族、性別、文化和消費主義、意義和逸樂。

4. 對英國文化研究的批判:
(1) 吹捧特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形式,將之視為文化的原型(MTV被過度解讀)。
(2) 英國電視的再現,如第四頻道被拱為「人民」和「少數族群」的代表。堅持保持差異的同時,又因其文化/社會的共通性而消解了差異。
(3) 仍與殖民主義維持關係,保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4) 非西方文化不能創造藝術(個體生命為藝術的來源)

文化研究的發展

1980年代之後,文化研究擴展到美、加、澳、法及印度。

一、 在美國:脫離了馬克思及政治運動。
1. 媒體研究走向觀眾的民族誌。
2. 檢視媒體文本在創造流行文化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
3. 將傳播註釋為一種創造和轉變共享文化的方式,特別是少數族群傳統。

二、 馬克思主義受到李歐塔(Lyotard)後現代主義的攻擊,在《後現代狀況》(The Post-modern Condition)介紹了關鍵字「大敘述之不可信」(incredulity toward Grand Narratives)爭論-解放的「大敘述」作為目的論和基礎理論的地位,以及其本質主義、決定經濟、歐洲中心主義。

三、 對美國文化研究的批評:
1. 概括式的文本分析。
2. 毫無目的的理論化。

四、 加拿大:國族議題。探討如何抵擋美式文化入侵,形成加拿大經濟的獨特性,探究自身的定義。

五、 澳洲:文學研究的批判。國族運動。在電影和媒體研究科系,資源豐富的科際整合,如何辨明「澳洲生活的明顯特徵」。

六、 澳洲政府在電影方面的補助,是海外再現國族的工具,在1970年以後,壓抑地方電影如激進民族主義(澳洲佬電影)《鱷魚先生》。因此,澳洲文化研究聚焦在地方文本、機構和論述。但澳洲身份要放進國族脈絡分析,仍然要經過英國文化研究擷取理論。《衝鋒飛車隊》:梅爾吉布遜是澳洲的民族英雄?

七、 法國:問題1:法國是什麼?問題2:法國人是誰?而巴黎對法國其他地區的霸權更製造出強烈的緊張。對抗美國文化的入侵?

科學研究及科技文化研究

一、 《高級迷信》(Higher Superstition: The academic left and its quarrels with science)一書的出版,炮轟學院左派、「科學的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vism of science)學者。

二、 索卡事件:Alan D. Sokal是美國一位抱持左派政治觀點的物理學教授,1996年在著名的文化研究期刊《社會文本》上發表了一篇〈逾越邊界:邁向量子重力的一個轉形詮釋學〉論文,其實純屬惡作劇。

三、 科技文化研究:誰在科技發展上佔有社會、文化和政治上的特權?科技常涉及神話生產、支配、剝削模式。

四、 廣告:電子民主天堂?網路沒有引進電子民主,反而將世界投入心理戰和公司封建體制的超現實混合。

五、 種族及認同是文化研究的核心觀念。多元文化主義:將焦點集中於文化的表層徵象,渲染異國色彩。

媒體和文化

一、 多媒體不只是訊息、符碼、敘述的多樣,也包括媒體的實際形式。娛樂化資訊(infotainment,指新聞)。

二、 包裝訊息和產品的媒體工業四組件:
1. 訊息和產品本身。
2. 閱聽人。
3. 科技、製造工業本身及訊息傳遞的方式。
4. 產品最後推出的外貌。

三、 電影、電視有其自己的語法和文法。影像包括更微妙的再現符碼。如男人走路-對真實世界資訊的描繪。

四、 媒體再現:牽涉語言和視覺象徵形式,將所傳遞的訊息加以編碼。旁白:紀錄片。文學:從前。視覺暗喻。性:火車進隧道、浪花拍石。

五、 媒體符碼可以內化成為心理再現的形式。「看起來很休閒」本身也可以成為一種流行。符碼助長符碼,世界被符碼化的個人淹沒。

六、 然而,不論看來多自然,都還是社會和文化的建構。如電視新聞,除卻即時性,仍是社會建構下的龐然大物。所有新聞都是社會現實的專業化建構。

七、 再現的基本議題:報導文化現實。
1. 包容問題。
2. 媒體如何再現不同的文化族群(刻板歷史印象)。
3. 不同的文化族群在製造成品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控制了什麼?

八、 全球化浪潮中,可靠的再現和適當的途徑,不靠奮鬥是無法達成的。市場機制偏愛回收舊有刻板印象並威脅多元再現,加重西方世界的主導地位,永久化及弱小國從屬化。

評價

學院外的異議知識傳統,戮力於暴露權力的所有文化形式,已成功適應知識工業,卻過於抽象、技術化。原本提供人民工具,卻與生活現實脫節。
幾乎沒有品質管制,某些拼命朝乏味的方向走去,將流行文化垃圾浪漫化賦予學術上的尊嚴。
「文本研究」青少年次文化,破壞了拓荒者在此領域的成就。
被輸出的西方中心主義。

圖片說明:這位老兄可不是一位趕時髦穿毛裝的老外。

台長: 買辦
人氣(3,69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悄悄話)
2013-05-20 05:20:27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