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是個愉快的過程,而結婚後的生活若只是兩人世界,基本上感覺跟作男女朋友時,也差不了太多,頂多家事得兩人分配、三餐自己打理,但其他的時間都是自己的,生活起來當然還是頗為愉快輕鬆。
不過這大概是因為我們特別幸運,能夠「躲」在國外,不必面對中國人結婚後雙方家庭附帶而來的責任與壓力,環顧身邊的朋友,許多都是結婚一到三年不等的小家庭,生活中最大的挑戰多半只源於個人的工作或生活壓力,自己搞定解決後,也就度過了。
不過同樣的生活,要是在台灣,就必須再加上一重壓力:娘家和夫家之間的取捨和平衡,這包含了金錢、時間、情感、責任義務等各方面的付出(當然也有得到啦)。我雖然到目前為止,都很幸運地沒有遇上太多這方面的難題或痛苦,但光是聽女朋友們的「故事」,就已經讓我感到挺深的無奈了,而最難的是,這種問題是永遠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所有的觀感、互動後的解讀、價值觀的角力,在對方的角色中,絕對是正當而合理、理直而氣壯,所以各自背負著自身幾十年生活經歷的兩方,因為一場婚姻,必須重新進場磨合適應,箇中難處,難怪可以千古循環上映,沒有冷場。
雖然我對這注定難解的習題還不至太過悲觀,不過對於不遠的未來中,遲早得碰到的考驗,還是充滿了不確定的閃爍感,希望自己能有足夠的耐心與智慧,愉快地度過。
附上一篇吳淡如今天的文章,談談台灣人的三怕。
******************************
台灣為何怕親家 2004年04月15日
美國某有線電視調查亞洲人的恐懼,得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數據:印度人怕海怕水、泰國人怕牙醫、印尼人怕閃電、香港人怕胖怕獨處。
台灣人有三怕:怕蜘蛛、怕黑(我覺得怕黑和怕獨處是很類似的)、怕親家。
這個調查值得探索,為什麼台灣人既怕孤單一人留在黑暗裡,又特別把親家提出來當成最大的恐懼。
我想,那是因為,和其他的亞洲人比較起來,台灣親家的影響力相當大,婆媳問題當然是台灣女人最畏懼的問題。大部份國家的人,並無兩三代同堂的傳統。
就算婆媳互看不順眼,可能也都隔個天高皇帝遠,頂多在聖誕節時一年一次相見,大家自掃門前雪,彼此助益不多、破壞力也有限,很少有因「婆媳不合」而離婚的例子。
其他民族也很難理解閩南人傳統上「最大母舅公」的俚語,西方人恐怕一輩子都見不到自己舅舅幾面,而在台灣人在某些傳統婚喪喜慶中,舅舅的地位恐怕都比岳父岳母的地位更受抬舉。
我看過不少實例:母親娘家的舅舅常常管到自己姐妹的婚姻,有正面幫助的不能說沒有,但常有舅舅欠下的帳款,由姐妹負責償還,拖累一大家子的例子。
台灣人注重親族關係,所以才害怕親家關係。不過,依我所見,現代親家對別人婚姻的干涉程度,最好是收斂一點,而碰到婚姻問題時,能以最少人數參與解決過程最好。
一旦扯上兩派親家七嘴八舌的角力,百分之百只會把簡單搞成複雜,小怨變成大仇。一個人的性格越獨主越成熟,越不用勞動親家,也越不必怕親家!
吳淡如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