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17 15:46:12| 人氣424|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鷇音之音--簡覆語冰室主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語冰室主人:

多謝指正。
我無意離間文學與哲學,也無意為之分家。在〈文字與鷇音〉中,之所以提出「文學家呈現已知,而哲學家挖掘未知」,理由如下:
且不論哲學或文學,人們思想和表達的行跡應該是:
先有靈感、感觸、觀點或模糊的想法等等,進而在腦中進行推理、論證或任何使之明確的工作,然後才是完整地表達出來。

當靈感等物闖進心中時,或許還只是恍惚若有其事的;而真正落實下來,以概念、語句等形式,構築我們思考過程、並使之清晰化、具體化的,誠然是語言(廣義)──如你所言。

因此,當語言或文字出現於思想中,將靈感、感觸或想法等具體化時,那些靈感、感覺與想法,已經是「已知」的了--對那個思考者而言。
我們能否寫出自己所未曾想過、遇過的語句呢?
當那些"東西" 成為語句時,豈非已為我們所知?

因而,「文學(家)呈現已知,而哲學(家)挖掘未知」原意是指:
文學(文字、語言)是一種表達工具──即使它有自己的意志──;最後呈現在你筆下的,還是你已經知道或想過的事情(此處未包括「扶鸞」的情形)。
而(好的)哲學是要於不疑處有疑,也努力去try to think different. 亦即,嘗試去想以前從來不曾懷疑或不曾想過的事情……。

然而,我同意你所說的「真正拓荒踽踽前行卻只能是語言具體化之為文字。」
當哲思落實化為文字之時,已經包含語言文字在內了;
所以我們接觸不到化為語言前的哲思--除了自己的。
因此,若單純用已知與未知來區分文學與哲學,顯然有其瑕疵。

此外,在以上的論述中,我也略過了「詩」這門大宗。
在賦、比、興三種進路中的「興」,究竟有沒有未知的成分呢?
因為我不是詩人,所以無從論起。
我想,面對不知道的事物,保持沈默,或許方為上策~~^^

或許,能請你惠賜高見?
〈附錄〉
文字與鷇音
文章回應

留言人:語冰室主人
我不太能認同「文學家呈現已知,而哲學家挖掘未知」這樣的論點,語言與哲思曾經有一段混沌曖昧的狀態,在最初的階段是,我相信在最後未知獨獨的領域裡也是。關於語言與思想的關係,心理學應該有了一些具體的結論才是(不過別叫我去看那些書),依我的意見,靈明的思考或許能夠帶領我們電光一閃闖進未知的領域,然而真正拓荒踽踽前行卻只能是語言具體化之為文字。

文學與哲學領域的劃分是近代學科興起才發生的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是二而一的事,這是歷史事實,然而也可能昭示某種意義,我相信聰慧如你是能夠再進一步思考的,太麻煩的哲思我也做不來。
2005-12-15 09:02:19

台長: 長風
人氣(424)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予豈好辯 |
此分類下一篇:無友不如己者
此分類上一篇:文字與鷇音

語冰室主人
以下的觀點,算不上討論,僅以分享:

我不知道字裡行間懷疑、猜測的心情算不算是「已知」?另外,王夢鷗先生的文學概論將文學的要素簡略歸納為文字、虛構性、與抒情性,並且認定完全符合此嚴格定義的文類只有「詩」,推而展之符合的包括「戲劇」與「小說」,我的意見與他彷彿,並且著重於文學的虛構性。文學自來最引起爭議的就是「想像」,許多的理論用意就是將之合理化——亦即符合現實的狀況。那麼,我的疑問是,在哲學的討論中,「想像」又該居於何種地位?
2005-12-18 07:58:08
版主回應
「想像」在哲學探討中,居於何種地位~~這,我也不知道。
不過,在〈文字與鷇音〉中,我是將之歸為「已知」的
也就是說,到了落筆之際,這些想像......都已成了已知。
2005-12-18 09:16:34
語冰室主人
還有一個想法也很有趣,用來表達同樣一個意涵的說法到底有幾種?我的答案是,應該會比圍棋的下法多一點吧。就意義來說是早就被瞭解了,就構成來說卻沒完沒了,文學的創作與閱讀,有很大一部份樂趣不就是建立在這種「未知」的追尋嗎?
2005-12-18 08:07:53
版主回應
有趣的觀點。
原文中提到「文學(家)呈現已知,而哲學(家)挖掘未知」
所以,我的觀點是
文學家是「用未知的方式」試著去「呈現」已知
亦即,此處的「未知」是副詞地位,而「已知」是受詞....
2005-12-18 09:18:36
HIYORI
還有一點沒說清楚:
文中所謂的「已知」,並非只是指「知識」之知;
而是指已經進入意識層的部分。
也就是已經被我們/那名將執筆者 意識到的層次。
2005-12-18 10:40:2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