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2-16 01:14:48| 人氣1,96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躲在當代影子裡嘲諷社會─莫里哀之「達爾杜弗」(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作者生平資料

莫里哀(1622─1673)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喜劇劇作家。他的喜劇成就超過了古典主義悲劇,成為法蘭西古典主義最傑出的代表。

本名為「巴蒂斯特‧波克蘭」的莫里哀,父為王家室內陳設商。他從小生活在富裕的資產階級環境中,在克萊蒙中學讀書,學過物理、數學、舞蹈、劍術,並熟悉經院哲學,常常對之加以嘲弄;他還學過拉丁文,能夠閱讀普勞圖斯和泰倫斯的劇本。1642年,他作為王家室內陳設商,陪同路易十三到過納爾本。但他從小就有戲劇天賦,喜歡看市集上的鬧劇和江湖藝人的雜耍。1643年,他罔顧當時的偏見,在得到父親的支持下決定從藝,藝名為莫里哀,與女演員瑪德萊娜‧貝雅爾建立「光耀劇團」,上演流行的悲劇,卻競爭不過布戈涅劇團和瑪雷劇團。莫里哀多次因負債而入獄。於是他決定到外省去碰碰運氣。光耀劇團和受到埃佩爾農公爵保護的杜弗雷斯納劇團聯合,從1645年至1650年在各地巡迴演出。1650年夏天,杜弗雷斯納劇團也歸莫里哀領導。1658年,莫里哀來到魯昂,獲得國王弟弟的保護,於當年10月回到巴黎。

在外省的十二年多是他創作的第一階段。首先,外省給他提供了觀察領域,他同城市和農村形形色色的各階層人物廣泛接觸,了解到他們的生活、風俗習慣和可笑之處。其次,莫里哀作為劇團領導和劇本的唯一提供人,不得不研究其他劇團特別是義大利人劇團的劇目和演技,義大利人劇團上演的都是喜劇;莫里哀也諳識道統鬧劇。在這樣的基礎上,莫里哀才有可能改造喜劇。莫里哀集劇團領導、演員、導演于一身,積勞成疾,開始咳血,推斷此時可能已得到肺病。

莫里哀創作的第二階段(1659─1663)也是古典主義喜劇的開創期。鬧劇《多情的醫生》(1658)獲得成功,此後劇團被允許在小波旁劇場演出。莫里哀為了站穩腳跟,設法博得路易十四的青睞,他以嘲笑迂腐的社會風氣揭開了自己新創作的序幕︰《可笑的女才子》(1659)抨擊了貴族沙龍矯揉造作、濫用隱喻的談吐,它對風俗的描繪開創了諧劇的新路子。在藝術上,他也力求符合古典主義「三一律」的要求。五幕詩體劇《太太學堂》(1662)是莫里哀的第一部大型喜劇,它以對現實的深入觀察、對性格的生動描繪和哲理性而別樹一幟。劇本批判了修道院教育和封建夫權思想,具有明顯的現實精神。此劇的成功使莫里哀獲得國王的1000利弗年金,但也遭致攻訐︰他的敵人認為莫里哀在進行人身攻擊,並詆毀莫里哀的私生活。莫里哀寫出《太太學堂的批評》(1663)和《凡爾賽即興》(1663),給予那些「小侯爵」、宗教教育衛道士有力的回擊,同時闡明了自己的藝術主張。莫里哀的喜劇順應了路易十四的喜慶、娛樂要求,同時又符合國王抑制大貴族和教會的政策,所以能得到路易十四的支持。

莫里哀創作的第三階段(1664─1668)是成熟期,他寫出了一系列重要劇作。莫里哀的鬥爭精神有增無減。《偽君子》的上演經歷了曲折鬥爭,卻磨礪出思想和藝術上的精品。五幕散文劇《堂璜》(1665)揭露了貴族的腐朽墮落、橫行霸道。堂璜的傳說出自西班牙,傳至義大利,最後流傳到法蘭西。莫里哀加以改造,背景多次變換,將神奇性與現實性相結合,既描寫農民,也描寫幽靈和石像,悲喜混雜。堂璜不僅是一個浪蕩鬼,而且是一個偽君子,正是這一點而遭到上天的懲罰。《堂璜》和《偽君子》一樣被禁演,直至作者死後才能印行。《恨世者》(1666)塑造了一個憤世嫉俗者的形象。這部劇作被看作當時上流社會生活的一份歷史資料,在莫裡哀的喜劇中,它是唯一寫到大貴族圈子的。莫里哀揭露了這個圈子的庸俗和虛偽。大貴族表面上的彬彬有禮掩蓋不住內心的枯槁;他們談話的藝術就在於巧妙地詆毀別人,或者彼此間交換尖酸刻薄的言辭;蔑視婦女和愛情與典雅談吐相結合。五幕散文劇《吝嗇鬼》(1668)取材於普勞圖斯的劇作,但有很大發展,它成功地刻畫了資產者貪婪吝嗇、嗜錢如命的醜惡本質。主人公阿爾巴貢具有資本主義發展初期資產者的斂錢模式和活動特點,是歐洲文學史上著名的吝嗇鬼形象,他的名字已經成為吝嗇鬼的代名詞。

莫里哀創作的第四階段(1668─1673)似乎於應付路易十四的娛樂要求,為宮廷的喜慶活動寫劇,但他仍然寫出了優秀的風俗喜劇。五幕散文劇《貴人迷》(1670)嘲諷了醉心貴族的資產者。據說路易十四因土耳其蘇丹的使者傲慢無禮,便吩咐莫里哀寫作此劇加以諷刺,不過,莫里哀顯然並沒有把這一內容作為重點,他著眼於暴發戶汝爾丹力圖改變社會地位的心理,同時抨擊了破落貴族變成騙子的社會現象。三幕散文劇《司卡班的詭計》(1671)塑造了機智和逾越了等級理念的僕人形象。布瓦洛批評莫里哀在這部劇本中作了「民眾的朋友」,而這正是莫裡哀民主主義思想的體現,這部劇本的精華所在。鬧劇的形式獲得了深化,喜劇場面富有獨到的觀察和現實精神。這部喜劇直接影響了博馬舍的《費加羅的婚姻》。此外,《女博士》(1672)批判了學究氣的風氣;《沒病找病》(1673)是對覬覦財產心理的揭露。上演此劇時,莫裡哀已經心力交瘁,但為了維持劇團的開支,他不得不繼續擔任主角。2月17日,第四場演出中,他頹然倒下,幾小時後與世長辭。在路易十四干預下,巴黎大主教才允許讓莫里哀的遺體葬入墓地。

二、寫作、主題及來源

1. 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是17世紀歐洲的主要文學思潮。它形成和繁榮於法蘭西,隨後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

古典主義文學思潮是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在政治上妥協的產物。16世紀,由於這兩大階級的衝突而爆發了長達36年的宗教戰爭,最後亨利四世成為國王就是這兩大階級妥協的結果。亨利四世為了安定局面,改奉天主教,1598年頒佈的南特敕令規定天主教是國教。同時,新建立的波旁王朝在17世紀上半葉一直奉行重商主義政策,促進了工商業發展。力量得到壯大的資產階級支持王權,使中央政府得以加強,抑制了貴族割據和分立的行動。路易十四繼續推行這一政策,他為了讓貴族俯首聽命,任命平民出身的柯爾柏和勒泰利耶管理財政,但是,他又讓大貴族擔任最高軍職和神職,以取得政策上的平衡。君主專制是作為衣冠文物中心、社會統一的基礎出現的。社會安定和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因為民眾已經厭倦了戰亂。與此相應,17世紀30年代,流行一時的巴洛克文學迅速向古典主義文學過渡。波旁王朝為了加強對文學藝術的控制,建立了發放加菜金、津貼和檢查的制度。1634至1635年建立的法蘭西學士院,目的是要在語言文學方面設立適應君主專製政治需要的統一規範。當高乃依的劇作《熙德》違反了三一律時,官方理論家夏普蘭就撰文加以干預。古典主義文學便是在這樣的政治氣候和文藝政策的條件下產生的。

古典主義的繁榮同路易十四的愛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關係。他愛好宮廷喜慶和熱鬧場面,鼓勵戲劇創作。雖然他喜歡崇高壯麗的風格,但他同樣欣賞莫里哀的滑稽諷刺,莫里哀由於得到他的保護而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取得《偽君子》上演的勝利。他使拉辛、布瓦洛等在文壇獲得聲譽。他儘管一言九鼎,卻不願強加一行字給文學。他深知天才與順從不相調和,甚至容許作家有某種抨擊社會的獨立性。這個熱中於榮耀的君主明白,後世會讚賞他,因為他是文學藝術的明智保護人。

古典主義文學的思想特徵是︰

A.受到王權的直接干預,在政治思想上主張國家統一,反對封建割據,歌頌英明的國王,把文學和現實政治結合得非常緊密。古典主義作品大多描寫主人公的感情與家族責任或國家義務的衝突,表現感情服從責任,個人服從義務的主題。不少作品直接歌頌國王賢明,或者由國王充當矛盾的裁決者和調停人。對於不利于社會穩定的非法活動加以犀利抨擊,表現出擁護中央王權的強烈政治傾向性。

B.宣揚理性,要求克制個人情慾。布瓦洛指出︰「首先必須愛理性︰願你的文章永遠只憑理性才獲得價值和光芒。」要以理性去處理個人與國家利益、家庭義務和榮譽理念的矛盾,因而愛情或情慾只能放在第二位。有的作家將吝嗇、偽善、淫邪等等看作是不符合理性的情慾橫流,力求加以諷刺。

C.尖銳地抨擊貴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墮落,同時也批判資產階級的愚頑、附庸風雅和想成為貴族的心理。古典主義作家敢於揭露社會上的惡習和弊端,對披著宗教外衣進行罪惡活動的不法分子和團體給予毫不留情的打擊。尤其是喜劇,主張在笑中移風易俗。

D.古典主義悲劇多以帝王將相、宮闈秘事為題材,繼承了古希臘悲劇的道統。這是宮廷和貴族上層生活的折射。古典主義喜劇、寓言和散文則具有較廣的文學視野和較多的民主精神。較之悲劇,喜劇、寓言和散文反映的生活面要廣闊得多,思惟也較為活躍。喜劇描寫到資產階級、平民、學人、醫生、戲子、僕人、廚師等等;寓言除了以動物寫人外,也接觸到同樣多的人物;散文除了記錄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外,還有人物特寫,哲理沈思,善於思索人生的重大問題。

古典主義文學的藝術特徵是︰

A.從古希臘古羅馬文學中汲取藝術形式和題材。這一點似乎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一樣,實際上存在不同之處。就法蘭西而言,人文主義者所做的工作是將淹沒一千多年的古籍發掘出來;人文主義作家僅在詩歌和散文方面從古代作家那裡學到東西,至於戲劇形式則可以說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寓言就更不用說了。古典主義的悲劇和喜劇與古希臘羅馬的悲劇和喜劇已有很大的不同,它們已具備現代戲劇的基本形式,有一定的幕數,適宜於在一定的時間內演出。戲劇衝突十分尖銳,心理刻畫非常細膩,達到了悲劇和喜劇的新尖峰。從世界範圍來看,也處於一個發展的重要階段。

B.有一套嚴格的藝術規範和標準,例如戲劇創作要遵守「三一律」。(於第二點詳細介紹)雖有使劇情集中,衝突尖銳的作用,但更多的是束縛。此外,古典主義對文學體裁作出高低之分,推崇悲劇,貶低諧劇、寓言和民間文學,反映了一種貴族理念。

C.主張語言準確、精練、華麗、典雅,表現出較多的宮廷趣味。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劇最有代表性,它們都具有莊重、典雅的風格,高乃依的悲劇多一點雄健,拉辛的悲劇多一點柔情,但同樣都有雅致的特點。詩體同典雅有密切關係,因為詩歌語言精練,而且出於押韻的需要,表達較之散文要委婉曲折;詩體悲劇比起散文悲劇,情調自然高雅一些。古典主義詩劇往往是完美的藝術品,它們不僅達到兩千行左右這一精練的標準,而且詩句優美。古典主義文學對民族語言的規範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D.人物塑造類型化。布瓦洛要求「凡是英雄都應該保持其本性」。古典主義作家只追求「普遍人性」,性格單一。他們把人的本質看作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抽象的屬性,而不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將人物的性格塑造成凝固不變的嗜癖,忽略環境對人物產生的影響。

2.三一律

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十七世紀時在義大利與法國等地所流行的戲劇寫作方式,其中包括了時間統一律(Unity of Time)、地點統一律(Unity of Place)及動作統一律( Unity of Action )。其重點是要求一齣戲達到這三種統一。
 A.從頭到尾的故事發生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
 B.必須是在一個固定的地點
 C.事件本身必須嚴守在一個主線上而沒有分支

  有關此說最早起源於十六世紀,由義大利的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戲劇家卡世德菲卓(Lodovico Castelvetro)提出,他在西元1570年所著的《詩學(La Poetica di Aristotele Vulgarizata et Sposta)》中主要翻譯和闡釋了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詩學(Poetics)》一書,並加入了他個人的觀點。

  三一律中的動作統一律是早在里斯多德的書中明言,卡世德菲卓則增加了其餘二者:他認為觀眾來到劇場,知道看戲時間不過數個小時,因此劇作中整體的故事時間太長將無法取信於他們。相同的,觀眾身處在劇場中,戲劇中超過一個以上的地點也會讓觀者無法接受。他的論點深深地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對古希臘戲劇和亞里斯多德《詩學》的翻譯與了解。

  在1570年後,新古典主義劇作家嚴謹地規定了一齣戲必須只有一個明確的故事主線,發生在同一地點和24小時內。而後,地點統一律有較為寬鬆的傾向,可以有不同的地點加入,但必須以在24小時內可到達為準。這教條式的規定,直到十九世紀浪漫主義(Romanticism)的戲劇興起後才逐漸被打破。

3. 聖體會

十七世紀六十年年代,法國專制政體越來越反動,宗教偽善幾乎遍及整個上層社會,其中包括天主教會的大主教和其他高級僧侶,以及皇太后為首的許多皇親國戚和達官大臣。早在二十年代,法國就有一種反動的天主教組織,叫做「聖體會」,又名「信士幫」,披著宗教慈善團體的外衣,一方面把勢力伸向上層資產階級,一方面又代表封建貴族利益,與王權進行鬥爭。他們暗中執行祕密警察職務,迫害異教徒、自由思想者和無神主義者,差遣人混入可疑人士家中,監視他們的行動,一旦罪證搜集齊全,就把「罪犯」扭送當局處理。另外,他們竭力宣傳禁慾主義,批評時髦女人的低胸服飾和世俗的音樂與戲劇。劇中的達爾杜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

4.布瓦洛和《詩藝》

N.布瓦洛法蘭西文藝理論家,著名作品為的《詩藝》是古典主義文學理論的重要著作。雖然《詩藝》中的理論已為前人所提出,作者並沒有提出系統的古典主義理論,但古典主義的許多原則性的意見在《詩藝》中獲得集中的闡述。這是一部具有古典主義文藝宣言性質的重要論著,概括和總結了幾十年法蘭西古典主義創作的實踐,要求文藝“模仿自然”(包括人性的自然),“研究宮廷”,“認識城市”;把體裁(史詩、悲劇、諧劇等)分為界限分明的不同的等級,並對每種體裁進行嚴格規範;依據笛凱爾的唯理主義提出理性至上的美學原則。

台長: 女伶

美國黑金
是男人必須有的 http://www.yyj.tw/
2019-12-12 22:59: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