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區高房價問題高居十大民怨之首,經建會提出北、中、南十三條具發展潛力的通勤廊帶,擬以增加台鐵發車班次、拉新支線、或蓋輕軌、公車捷運系統等方式,規劃點對點的通勤時間在一小時內,通勤的尖峰時刻每七到八分鐘就有一班車,讓大量通勤人口到達市區內或回家。
經建會十三條具有發展潛力的通勤廊帶,是從北、中、南三大都會區依據人口密度、運輸距離與產業發展等因素所篩選出來,其中,台北到宜蘭、台北到基隆、台中到豐原、台中到員林、台南到新市、高雄到路竹與高雄到屏東等七個廊帶都有台鐵的鐵路通過,經建會建議增加班次即可。另鶯歌到林口支線原本是載運煤炭,則需更新鐵軌與增添車廂。
5條廊帶缺鐵道‧需另興建
另外五條通勤廊帶目前沒有鐵路或捷運經過,如台中到鹿港、台中到南投或台南到關廟、高雄到東港等,經建會建議建設輕軌電車或是類似嘉義縣的巴士捷運系統。比較特別的是台北到三峽,官員說,因距離不遠,且根據模型推估,台北到三峽屆二○一五年每日通勤人次將達五萬人,需求潛力高,從台鐵樹林站拉支線到三峽,或是延長土城捷運到三峽都是可能的選項,也不排除由民間業者參與投資興建。
經建會指台鐵局對此表達高度意願,兩單位今將開會討論可行性。不過,交通部澆冷水指出,這十三條路線究竟有無足夠運量,必須評估,既有路線加密班次則較可行,但像三峽等新闢路線就不太可能。
交部:無足夠客源‧難營運
交通部直言,台鐵現有幾條支線都已營運困難,沒有足夠客源運量,若一條路廊乘客量每小時不到五千人次,公車系統就足以因應。
經建會官員說,地下捷運一公里造價六十五億元,成本高,若無限制延伸,恐使捷運系統功能扭曲且降低運轉效率。官員表示,台灣鐵路系統長期以來呈線形發展形態,舊有支線卻大多拆除或廢棄,非常可惜,若將重心轉移至都會區通勤運輸與城際運輸市場,不僅節省政府財政支出也提升運輸市場效率。
【自由時報/記者陳梅英、李文儀/台北報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