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0/14 18:57 賴宥霖
【台灣醒報記者賴宥霖綜合報導】買不起房子的「無殼蝸牛」漸漸增加,主因就在於房價太貴!對此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投書媒體建議,政府應積極在各地興建價廉質美的「社會住宅」,承租給買不起住宅的弱勢民眾。
林萬億今天在投書聯合報《蝸牛仍無殼…推動社會住宅》,文章中表示,在台灣因為土地、住宅被當成商品炒作,導致房價跟升斗小民的薪水不成比例,「要買一戶台北近郊廿七坪的普通住宅,要價六百萬,至少要十四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
在歐美國家,所謂的「社會住宅」,是政府、社福單位扮演仲介的角色,將願意租屋給弱勢者屋主介紹給弱勢民眾,或彙整相關資訊。將「社會住宅」平均分散在既有社區中,也可免去將弱勢民眾集中一處,反被視為貧民窟,衍生許多社會問題。
林萬億說,「社會住宅」就是「將住宅去商品化」,靠政府興建價廉質美的屋子,承租給買不起住宅的弱勢民眾,跟台灣的國宅不同的是,台灣的國民住宅興建是以販售為主,買得起國宅的人往往都是中上階級,「這與當初國民住宅興建的宗旨不符。」
林萬億說,我國其實有不同形式的國宅措施,如貸款給人民自建住宅,以及平價住宅、勞工住宅、漁民住宅、老人公寓等,「但這些住宅占我國住宅總量的比率量甚低,彰顯不出政府藉由政策提升低所得家戶居住品質、平抑市場房價的功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