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蘭是居家常見的盆栽植物,修長略帶卷曲的劍形葉,淡綠色葉片兩側葉面具有深綠色波浪狀橫紋,葉肉質,沒有葉脈,具備多肉植物的特質。屬於龍舌蘭科的它抗旱、耐陰,生命力強,橫走的地下莖還會不斷冒出新芽,再粗心大意的人都很難把它種死,陽台、室內皆宜,讓園藝新手種起來很有成就感。
就因為它太好養,無性繁殖又快,因此許多人往往從欣喜地分出第二盆、第三盆…,直到陽台滿滿擺不下,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努力分送給更多園藝新手,激勵他們的自信心。
達可大概就是因為這樣而獲得Lulu家贈送的一大盆黃邊虎尾蘭。黃邊虎尾蘭之所以冠上「黃邊」二字,顧名思義,就是在虎尾蘭的葉緣多了黃色邊框襯托,使得虎尾蘭的氣質更形高雅。
2007年初春,達可在蘿蔔坑小屋旁平台的末端整理出一小片園地,將黃邊虎尾蘭一叢叢分株後,種植在平台外緣,內側則是移植一些尚未萌芽的孤挺花球。
沒幾天工夫,孤挺花就開始冒出新葉,一個多月後,在四月份綻放艷紅的花朵,展現出欣欣向榮的氣象。反觀一旁的黃邊虎尾蘭,不動如山,感覺上似乎完全沒有變化,或許它是屬於溫火慢熱型的,正在悄悄蘊釀些什麼吧!
這一年,黃邊虎尾蘭就這樣靜靜地杵在原位,要說有什麼變化的話,大概就是有些高大的葉子從劍尖開始慢慢枯黃,似乎是受不了蘿蔔坑的乾旱氣候,整體的感覺呈逐漸萎凋狀,一度,讓達可以為它們遲早會從蘿蔔坑的土地上自然淘汰。
到了2008年初,冬天的腳步還沒離開,情況就有了改觀。有幾叢黃邊虎尾蘭從葉基處抽出挺立的花葶,
上頭一簇簇燭台般的黃綠色小花苞,自二月份開始綻放出一朵朵白色小花,
而從每叢黃邊虎尾蘭之間的土地上,也悄悄冒出一株株幼小的虎尾蘭。原來去年一整年,這些黃邊虎尾蘭默默蓄積著陽光、雨水與養分,絲毫沒有偷懶。而當春天來臨時,終於爆發出生命的能量。
仔細瞧瞧地上冒出的小虎尾蘭,有的鑲著黃邊,有的沒有,這更加深了「黃邊虎尾蘭等於鑲黃邊的虎尾蘭」論述的合理性,沒有鑲邊的小虎尾蘭,應該就是返祖現象的表現吧!
既然虎尾蘭開花了,接下來當然期待能見到它的果實。手上的圖鑑未見果實的面貌,網路上的資料則是東抄來西抄去,無論是查詢「虎尾蘭」或「黃邊虎尾蘭」,幾乎都清一色寫著「果圓形,成熟時橘紅色」,可卻鮮少見到實物相片。後來總算在http://mypaper.pchome.com.tw/hps654/post/1321502871的網頁上一睹果實的真面目,從此,每年花季開始,達可就會帶著相機在虎尾蘭叢中搜尋那橘紅色圓果的蹤跡。
可是奇怪的很,從2008年首次開花,經過了5年,黃邊虎尾蘭的花一年開得比一年多,
然而開完花後,花葶總是整枝枯萎,一顆果實也未曾出現過。到底是水土不服,亦或缺乏授粉昆蟲?原因著實是個謎。
今年六月底,已然是花季末期,達可終於在一枝花葶的頂梢見到種植黃邊虎尾蘭六年來的首顆果實,原本該是個驚喜,可是卻也多了一個疑惑,因為它的顏色是綠色的。這還不打緊,更懸疑的事情是:它的果實不是圓的,而是像孤挺花果實一樣的三稜球狀,天哪,難不成和孤挺花種在一起,被同化了?
再隔一個禮拜之後,綠色果實總算轉為橙紅色,符合資料上的描述,可是形狀卻終究無法變成圓形。
我不相信自己會有那種好運,種出一株突變種的黃邊虎尾蘭。那麼,該如何解釋這顆與眾不同的果實呢?
達可的推論是:會不會虎尾蘭與黃邊虎尾蘭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物種呢?由於黃邊虎尾蘭授粉成功的機率較低,果實少見,使得大家一直將兩者視為同一種,所以在描述果實時,即便沒見過它結果,還是一窩蜂的全都描述成「果圓形,成熟時橘紅色」,而其實,黃邊虎尾蘭一直被誤會了?
這只是達可瞎猜,如果有專家明白這顆與眾不同的果實箇中奧妙的話,懇請釋疑解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