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第一次吃到酪梨應該是在台南的夜市,每到夏天,涼飲攤上總會擺著一堆碩大、或綠或紫的酪梨。當然,擺到桌上時已經是一杯杯又香又甜的酪梨牛奶。至於這香醇美味的飲料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倒沒注意過。
一直到高中畢業的那年暑假到同學家作客,剛巧同學左鎮老家的酪梨園大豐收,廚房裡有一大簍吃都吃不完的美味酪梨,想喝酪梨牛奶時時就自己到廚房開冰箱。這才第一次知道,原來打酪梨牛奶時,除了酪梨和鮮奶之外,加上一顆甜美的布丁,更是美味的秘訣。
雖然酪梨牛奶是如此美味,但是比起其他夏季水果來,酪梨在市面上似乎較不普遍。其實園藝專家們給了酪梨一個封號叫「幸福果」,吃了會幸福的水果,可以想見一定營養豐富,有益健康。只不過它的糖度不如同時期上市的龍眼荔枝來得高,再加上果肉富含油脂,較不適合直接生食,通常還要搭配其它食物或佐料調理食用。在一切講求方便快速的現代社會中,大概也只能偶而嚐嚐鮮。
所以,我家從來不曾買過酪梨,自然也就沒有種子可以種出酪梨樹。直到大約六、七年前,有一次回老婆娘家時,剛好岳母買了一些新鮮的酪梨,送幾顆讓我們回家品嚐。一如往例,不久之後家裡面就有了一棵酪梨苗。
大家或許很難想像,這種果實碩大的植物,竟然和道路分隔島上常見的樟樹同屬於樟科。想想若是有一天馬路中央的樹上結了一粒粒讓人垂涎的酪梨,交通鐵定大亂。它的植株高度也和其他樟科家族一樣,都是會長得很高的大喬木,所以剛種的時候被侷限在花盆裏,當然是發育不良。
在加入第一批先遣部隊來到蘿蔔坑後,這棵酪梨在土地上恢復大喬木的野性,植株開始快速竄高。身為主人的我,只好不斷提醒它:「你是一棵果樹,你是一棵果樹…」。試想,如果一棵果樹衝到半天高,將來結果的時候,豈不是得爬到樹上才能摘得到果實?雖然小時後爬到荔枝樹上躺著吃荔枝的情景歷歷在目,令人懷念。但是試著想像一個中年男子爬到酪梨樹上摔下來的慘狀…,唉!怪不得這年頭的果樹都必須矮化處理。
而矮化最直接的方式,當然就是撂起傢伙幫它去頂了。剛開始的時候樹還小,只要踮起腳尖,手持鋸子將往上生長的枝條鋸掉就可以。漸漸地,鋸子搆不到了,只好買來一枝兩米長的高枝剪增強戰力。到了第四年之後,連高枝剪也已鞭長莫及,現在修剪都得站在老怪手駕駛艙頂端,伸長了高枝剪,就這樣開著老怪手轉山朝聖般地繞著酪梨樹兜一圈,才有辦法修掉樹梢上所有的徒長枝。
看到這兒,不知大家是不是會有一個疑問:既然樹都長那麼大了,那…果實呢?其實多年來我自己也一直期盼著收成。然而根據眾多園藝專家的說法,酪梨樹的實生苗至少要五年以上才可能結果,而且未必結得出和母本一樣品質的果實。再對照同事家中種植嫁接苗的經驗,沒兩年就結了果,而且之後每年結實累累。於是有務實派的朋友直接給我良心的建議:「砍掉重新種植嫁接苗可能還比較快一點。」
難道家裡小孩成績不好,可以砍了再去認養一個品學兼優的回來嗎?
只好自己更加努力教養了,除了每年修剪、偶而買些有機肥幫它補補身之外,不小心被颱風吹斜了,還得派老怪手將它頂回去。直到今年陽春三月,終於發現它開出了白色小花,數量還不少耶,吸引了許多蜜蜂前來採蜜。
原本期待著今年將是個酪梨豐收年,沒想到隨著花季結束,原本上頭著了一顆顆綠豆大幼果的花梗竟然也一根根隨之掉落,到最後竟然全部消失了,讓人好失望,難道還得等上一年?
過了幾個禮拜,五月下旬,當我經過酪梨樹下時,在先前開花並不多的一根枝條上,竟然發現了幾顆顏色濃綠油亮的小果。大概因為顏色與葉面相近,之前竟然完全沒發現。站在樹下仔細搜尋一番,總共有6顆小酪梨。
小酪梨日漸長大,重量使得枝條日益下垂,最後竟然長到有一顆金煌芒果那麼大。它們的果皮一直維持著油亮的濃綠,讓人不得不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採收啊?
其實判斷酪梨的採收時機是有技巧的,因為它必須在還青綠的時候採收下來,在平地的常溫下放個五天,才會完全軟熟,也因此採收的時機很難拿捏。依照專家的說法,判斷成熟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果梗變黃,二是果皮上的皮孔失去光澤。第一點對我而言不管用,因為我的酪梨打從幼果時果梗就是黃色的,大概是品種不同的關係。我只能憑著第二點的描述,自己判斷並且採下一顆回家進行後熟試驗。
剛採回家時的酪梨,綠油油、硬梆梆。一天…兩天…地數著,到了第五天,果皮果然開始轉紅,在不到一天的時間內,徹底變身為紫紅色,時間真的非常精準。
終於到了品嚐時間,將已經有點剝離的紅色果皮撕開,裡頭出現的是一顆翠綠得像超大顆芥末花生的果肉,一邊切,一邊偷嘗了一口,滑潤順口,口感絕佳。等到老婆買了鮮奶和布丁回來,哇哈哈!超好喝的酪梨牛奶終於在我家重現江湖了。
今年的收成雖然只有6顆,但是超優的品質令人驚喜。看到生鮮超市裡頭,比咱們蘿蔔坑還小一號的就可賣到一顆46元,自忖蘿蔔坑超優酪梨絕對有1顆60元以上的價值。期待明年大豐收,準備在門口擺攤叫賣了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