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人認識山蘇是從餐廳那道豆鼓炒山蘇開始的。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這種長在樹上的大型蕨類出現在野菜餐廳的菜單上,然後由於食材特別、口感也不錯,因此很快推展到大小餐館,普及程度直追高麗菜。別看樹上的山蘇一大欉又一大欉,似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實啊,由於山蘇可食的部分是中間剛冒出來的嫩芽,因此一大欉的山蘇花上頭,可以取用的部分其實只有一點點。而且若是不斷地摘取嫩芽,不讓它有機會展成新葉的話,植株的葉子不斷老化,又沒有新葉補充,生長勢也會逐漸衰弱。
還好,因為它通常長在高不可攀的大樹上,讓採摘的難度增高,於是聰明的人們想到將它種到地上來,當成高級蔬菜栽培管理,也讓野外的族群可以獲得喘息。通常種植山蘇花的環境必須要有足夠的遮蔭,因為平常它是長在濃密而潮濕的樹冠下緣,因此生長環境需要陰涼潮濕。它的基質也不能是一般的土壤,因為長在樹上的它,賴以維生的營養源其實是落葉腐化的腐植質。
有了這些基本概念,就可以嘗試在地上種一棵山蘇了。我就有一棵種了將近10年的山蘇,印象中好像是從田尾的園藝店買來的,當初其實也是幻想除了觀賞它美麗的型態之外,偶而還可以割下幾根新芽,打打牙祭。沒想到種了之後,才從書上得知,樹上看來清一色鳥巢模樣的山蘇,竟然還分成三種。要想從外表分辨種類並不容易,得翻到葉背,像猜明牌一樣研究它背後的孢子囊群分布情形,才能判斷是哪一種。其中最好吃的是南洋山蘇,台灣山蘇和山蘇吃起來則據說有苦味。
很不幸地,我種的那棵正是不太好吃的台灣山蘇,所以從來也沒打過它的主意。就這樣種著種著,花盆一次換得比一次大,不知不覺中,它的直徑已經將近1公尺了。
不是沒有想過把它種到蘿蔔坑去,但是因為剛開始的蘿蔔坑開闊、乾旱、沒有樹蔭,怎麼樣也不像適合山蘇生長的地方。而且那麼大一欉山蘇,要把它種到樹上去的話,鐵定必須是棵又粗又壯的老樹。在蘿蔔坑,唯一夠格的樹只有南邊界上那棵老油桐。問題是,該如何種上去呢?僱一台吊車嗎?那還得先解決如何將吊車開到樹下的問題。
因此,老山蘇就一直在咱家一樓的簷廊下候著,靜候移民署的通知。繼續長大的它已經沒有盆子可以換,因為盆子再大,我就沒力氣搬動它了。連老婆都嫌它太佔空間,意圖將它驅逐出境。
其實坑主我並沒有遺忘它,一直都在思考著該給它哪個位置才好。這麼龐大的身軀吊到樹上鐵定是不可行,只能種在地上,而什麼時候才有一棵樹大到可以庇蔭這棵老山蘇呢?
有一天,我突然靈光一現,最大的一棵樹,不就是咱們的蘿蔔坑小屋嗎?它的北側,一年的日照時間只有兩、三個月,而且每天曬得到陽光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半天,旁邊的筆筒樹已經長得很健壯,顯然這兒蠻適合蕨類的。
於是這個禮拜六清晨五點多,趁著鄰居尚未起床,不會誤將我當成採花賊。一個人獨自將花盆從中庭拖出社區大門、搬上車、載往蘿蔔坑。
要種植山蘇的溫室前花圃中原本種了孤挺花,所以第一件工作必須先將孤挺花的球挖除。挖著挖著,竟然挖出了滿滿一畚斗的花球,看來溫室南方的綠籬材料有著落了。一邊挖球,一邊感受著朝陽照在身上的暖意,陽光好像還是有點強,乾脆一不作二不休,把旁邊自生的第二代筆筒樹也挖起來,改種到山蘇花新家的東側,讓它以後幫山蘇花遮點涼蔭。
接下來要挖植穴,由於這兒種過植物,而且最近雨水豐足,土壤鬆軟,因此可以不費力地挖出一個大坑來。然後就要放介質了,之前拔草時堆置的草堆已經開始腐爛,剛好塞進去坑裏頭當介質。不要懷疑,這棵山蘇能長到現在這麼大,就是這樣種出來的。在植物殘株上頭再灑上一層培養土,把山蘇種上去,覆上原來花盆裏頭的爛泥巴,移植工作大功告成囉。
對我的種植方式感到疑惑嗎?其實對我而言,這也是觀察山蘇花的天然生長環境,自己揣摩出來的無師自通法,可不保證一定成功。還好種下去之後,老天爺幫忙,下午就下起了大雨,而且據說有機會連下三、四天。這對剛搬家的山蘇而言真是幫了大忙。至於它能不能順利存活,繼續長大呢?下禮拜再去看它的時候,一切就見分曉囉。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國內旅遊」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