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28 20:31:49| 人氣1,705|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流行病學討論:蕁麻疹的病因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好久沒談流行病學了,這違反了設立這個部落格的初衷,現在剛好看到一個有關研究設計與相對應假說的好例子,就拿來跟大家討論一下:]

18歲以下 急性蕁麻疹 感染是元凶
記者謝鳳秋/台中報導

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醫師吳漢屏針對千名18歲以下患者研究顯示,「感染」是引發青少年及兒童得急性蕁麻疹首因,顛覆一般認為,蕁麻疹多數為食物引發的印象。

吳漢屏針對蕁麻疹的系列研究,有兩篇刊登在小兒科國際期刊上,研究顯示,蕁麻疹患者中,男童佔56.1%,高於女童的43.9%,最常發生的平均年齡是4.9歲,一歲以下14.5%;學齡前罹患比例最高,佔58%;學齡23.3%;青少年4.3%。

引發18歲以下兒童、青年出現蕁麻疹的原因,感染居首位,佔48.4%,其次是食物23.5%、藥物11.5%、不明原因13.2%、吸入物1.7%、昆蟲1.5%,接觸金屬物0.2%。

因感染引發蕁麻疹的情形有上呼吸道感染,像感冒出現的鼻咽炎、喉炎、鼻炎,及胃炎、肺炎、支氣管炎、泌尿道感染等。

吳漢屏表示,這項統計顛覆一般認為,急性蕁麻疹以食物引起居多的既定印象。像一名兩歲小女生感染病毒引起感冒,出現皮膚疹,打針、吃藥4天都沒有用,小朋友四肢、身上都是疹子,癢到抓破皮,吃不下也睡不著,經診斷為急性蕁麻疹住院治療才改善。

食物類病因仍居次,蝦、蟹、魚、牛奶、雞蛋、花生、奇異果、水梨、草莓、芒果、香瓜都常引起蕁麻疹;藥物類以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引起最常見;吸入性導致的過敏項目中,常見的是羽毛、毛屑、花粉;昆蟲則是蜜蜂、螞蟻。
吳漢屏曾遇過一個特別案例,一名10歲男生對蜜蜂螫過敏,家人嚴禁他進入樹間花叢,仍百密一疏,竟在買水果時,遭藏在裡頭的蜜蜂螫到,發生過敏性休克,緊急送醫才挽回生命。

豐原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育欣則指出,雖未精確統計,但門診粗略印象中,不論年紀,急性蕁麻疹患者5成以上是因食物引起,包括吃下易過敏食物及人工添加物,感染引起的反而沒那麼多。

引發蕁麻疹病因很多,吳漢屏建議病患,仔細記錄發病病況及飲食、接觸物,找出病因,避免再接觸,以減少再發機會。

[我的看法:

這位吳醫師發表的這類研究,叫做「描述型研究」,他描述了一群他的病人的特性,很典型的 case series study,只是這樣的資料真的可以登上小兒科國際期刊上嗎?我不確定耶!在研究設計上,他至少有「缺乏適當的對照組」與「研究設計無法回答他所提出來的假說」等兩個問題。

第一、他這麼一位醫師的病人,跟別的皮膚科醫師的病人也許在特質上有所不同,所以他提出的「蕁麻疹跟感染比較有關」假說,也只是基於他自己的臨床觀察(這個的流行病學術語是「選擇性誤差」-selection bias-)。除此之外,他的研究對象缺了一大塊:沒有蕁麻疹,但也許有感染的一群人。這樣的對照組,才能夠回答「是否真的罹患蕁麻疹的病人,的確是有比較的機率是之前有過某些感染的」。要是像現在冬天,普遍每個小朋友都常常或多或少有某些感染,那他觀察到「多數的蕁麻疹病人都有感染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也解釋不了什麼。

第二、沒有沒病的健康對照組沒關係,他也可以做內部比較(internal comparison),把曾患有蕁麻疹的一群病人當作一個 cohort,然後追蹤下去。這樣的研究設計,就有很多好東西可以挖掘了:例如說他會發現曾得過蕁麻疹的人,在春天復發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季節;或是他發現某個特殊民俗節日(例如說端午節吃粽子)病人復發的機率就大增。這樣的發現,對於蕁麻疹的病因研究才會有幫助。光只對一群很有可能具有選擇性的少數病人做橫斷式的觀察,實在很難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在科學上也無法回答感染是否真的是蕁麻疹的主要危險因子。

沒有任何科學是與測量無關的,就算是古代天文學家只是盯著天空看星星,那也是一種「測量」:觀察星星運行的規律。哥白尼就是發現了天上的星星有的幾乎不太動(恆星),有的卻是以螺旋狀的軌跡一直在動(金星、火星、水星等近地行星),才提出偉大的「地動說」(但卻被思想保守卻掌握權勢的教會捉去關,真理總是孤獨的)。當然,醫學研究當然也不例外。有關類似這種蕁麻疹等過敏疾病的研究,困難之處就在於暴露的測量(exposure measurement),病人可能只是接觸了什麼很普遍的環境暴露,加上這種疾病可能是很多的因子加在一起的結果(基因、環境變化與某些特定食物或是感染,甚至是治療這些感染的藥物)。光看報導,我是不明瞭這位醫師他的研究是用什麼工具做測量的(但很有可能只是做問卷或是察看病歷紀錄),我只是要強調:不論什麼醫學研究,測量總是很重要但卻不容易做得好的工作(套句土匪國的習慣用語,這是「重中之重」)。好的測量,才有好的醫學研究(就好像「要有好的商標,才有百年企業」的吳董事長企業理念一樣…XD)。

當然基於尊重臨床專業的角度,我還是傾向相信是記者不懂、亂寫(所以大家去罵記者,不要來罵我喔),我們這種非臨床工作者的流病學家(無足輕重的一群白羊Ms, PhD),還是要靠醫生們留口飯給我們吃的,嗚呼哀哉,無力啊~。誰叫我高中不夠用功,沒考上醫科呢?
]

台長: 阿國
人氣(1,705) | 回應(4)|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流行病學 |
此分類下一篇:令人心疼的「研究」
此分類上一篇:花太郎與「干擾因素」

潛水員
有趣!!
2010-01-29 16:45:37
allen
阿國您好,有二個問題請教一下
1.在您的評論中第二點有提到「沒有對照組是沒有關係的」,不曉得有那些研究方法可以允許沒有對照組的呢?
2.最近二篇有關流行病學的討論中,都有提到cohort study的內部比較(interal comparison),不曉得可否簡略解釋一下嗎?
2010-02-08 15:00:35
版主回應
1.有啊!世界第一例的罕見卻嚴重的疾病,就可以沒有對照組而發表在一流的雜誌上。XD

2.所謂的「cohort study」,就是一群人有著得某種病的潛在可能性(at risk for a specific disease),然後被持續地追蹤著看有沒有得這種病(一般教科書寫的「cohort 就是一群有類似暴露經驗的人」似乎不完全對,因為沒有強調「at risk」的概念)。而這個 cohort 裡有暴露的人,可以跟裡面沒有暴露的人一起做比較,這就是 internal comparison,好處是每個人可獲得的資料品質比較類似,壞處是若是這個 cohort 的人大多有暴露(例如說某工廠有特殊的職業性暴露),那就比較難做比較了,統計上的 power 可能比較不夠。這時,也許就需要做外部比較了(external comparison),可以跟其他的人口群做比較(例如說跟其他沒有這種暴露的行業人口)或是跟全人口作比較,問題是:其他人口不一定有同樣的暴露資料可以利用(或是外部比較的人口沒有干擾因素的測量等問題)。所以內部比較跟外部比較各有利弊,要看情形而定。但不論怎麼做比較,都是要有對照組的。我常舉的例子就是:量一個物體的長度時,你所用的尺就是醫學研究中的「對照組」,沒有尺的話,你說的長短,可信度就不大了。

希望這樣子解釋對您有幫助!
2010-02-08 23:14:16
阿資
您好:
關於蕁麻疹問題想請教您...
如同一般皮膚科醫生說蕁麻疹原因不好找, 我是40多歲女性 小學時曾有蕁麻疹症狀但經治療已有相當時間不曾復發 !
最近因為不斷復發,已超過3星期,吃藥就緩和停藥就復發,不甚其擾 ! 最近壓力比較大, 會影響嗎 ?
您的建議要做任何檢查嗎 ?
謝謝.
2011-09-06 11:33:36
版主回應
不好意思耶!
我不是皮膚科醫師,只是個做流行病學研究的人,所以我們注重的方面是醫學研究的設計是否真的能回答他們假說中當初所設定的問題。
我是覺得你若認為你去看的皮膚科醫師沒有辦法幫妳(或是他太忙沒有時間回答你的詳細詢問),可以考慮去看家醫科,他們比較有時間給妳做諮詢,並且指導你避免蕁麻疹復發的方式,甚至可以開一些檢查的單子,讓妳做一些免疫學方面的檢驗,這樣也許會有幫助。

阿國
2011-09-07 00:37:29
小六
版主提到的兩個研究設計上的重點講得很好: 我們需要對照組與嚴謹的研究設計以及明確的研究假說, 才能有好的研究結果, 否則就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囉. 謝謝版主讓流病的學習簡潔明瞭!
2011-09-07 01:33:3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