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重點有機器人、人工智慧,物聯網聽起來好像很遙遠,還有十年,其實,人工智慧/機器人這類的觀念,在電影裡很早就有了。
說起來還真早,你以為是在40、50年代發生的事情。不早在1927年,好萊塢電影的科幻片,Fritz Lang就拍了部'False Maria'的電影,機器人這個題材就讓好萊塢的電影製作人既著迷又驚恐。
最新的一部關於這類題材的,就是由Alex Garland所拍的'Ex Machina',今年初在歐美已上映。 票房中上,台灣還未排上映時間表,這部電影的中新思維,就是要表達身為人類的重要意義,就是生存。
當然,這樣的議題,以前的電影也不是沒有拍過,只是深度與廣度不一樣而已。
劇情由一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被挑選參加一個AI的突破性實驗,是要提升一位女性AI的人類特質開始,
是一部非常深層的心理驚悚片,兩個男孩與一個機器人女孩的三角戀情帶出,探討意識的本質、情感、性、真理及謊言等主要概念。
其中還牽涉的如挑逗、激情等這些看似只有在人類的本質上才有的特質,能否在機器人的身體被複製? 最後,這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史密斯被愛娃的人格特質所感動,
決定幫助她逃離這個監獄,重獲自由。
同樣是講被遺棄的題材,還有2001年的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史蒂夫史芬伯導演的,改編自英國科幻小說家,Brian Aldiss 的短篇小說,
故事的主角是機器人,Mecha是個能傳達愛的原型機,但被遺棄,的情境,發展出,他回家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由,Stanley Kubrick傳給史帝夫。
機器人能否跟跟機器人談戀愛呢? 這議題看似簡單,但同樣的探討機器人與人類的差異性,情感,更進步的探討,同性之間的議題,兩位同性別的人工機器人能否談戀愛?
太快了吧,機器人要不要有性別都還沒弄清楚。
這部音樂 Bjork,是由才華洋溢的女藝術工作者(我認為更勝任於她是位歌手的角色)在1998年推出的MV中所探討的主題:All Is Full of Love (1998):
Wet, oozing androids kiss in Chris Cunningham's video for Bjork
一個以知名的冰島精靈女歌手碧玉( Bjork)為模特兒 , 用精緻白瓷製作的機器人,純真如嬰兒似的。她一面用動人的嗓音唱著歌,像是對她初次降生的世界,
有著無限的冀盼與好奇……。佈滿金屬純粹光澤,及線條的幾何機械世界裡,機器人竟浪漫地產生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性的情慾張力。
中英文歌詞對照:
你將被賜與愛 You'll be given love
你將被好好照顧 You'll be taken care of
你將被給愛 You'll be given love
請你要相信 You have to trust it
或許這愛不是 Maybe not from the sources
你當初所傾吐的 You have poured yours
或許這愛不是來自 Maybe not from the directions
你正注視的方向 You are staring at
但是,請環顧四周 Twist your head around
那圍繞你的 It's all around you
全都充滿愛 All is full of love
在你身邊不曾離開 All around you
全都充滿愛 All is full of love
你只是還沒收到 You just aint receiving
全都充滿愛 All is full of love
你的電話沒掛好 Your phone is off the hook
全都充滿愛 All is full of love
你所有的門都關了 Your doors are all shut
但是,愛一直都在 All is full of love
而這部MV,更奠定了她日後MV的藝術創作性。這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工作者,不僅在歌唱實力,被主流媒體所認可,她
的MV、服裝造型,創作概念,都是相當的前衛,超過當代的許多思維,領導思想的許多創新也是潮流領導的趨勢指標。
2014年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宣布,將全球首款結合音樂專輯的應用程式(App)、冰島國寶級歌手碧玉的作品《自然定律》納入館藏。
現代藝術博物館是全球最著名的藝術品收藏中心之一,館藏包括梵谷的《星夜》、莫內的《睡蓮》、畢卡索的《亞維農的少女》,以及抽象派藝術家傑克森波拉克、
「普普藝術」開創者安迪沃荷等大師的作品;現代藝術博物館向以蒐羅風格前衛的藝術作品著稱,這次將碧玉的專輯互動式App納入館藏,也開了博物館收集App的先河。
「碧玉這個大膽的嘗試,剛好搭上平板電腦興起的熱潮,」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築與設計部資深策展人寶拉奧托涅里解釋,《自然定律》專輯改變過去「被動」聽音樂的習慣,
透過互動式App將聽覺具體視覺化,讓聽眾更貼近碧玉的創作概念。
曾獲選為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及葛萊美獎14度提名的碧玉,不僅擅長音樂創作、演奏及演唱,對專輯封面等視覺影像設計也有獨到之處;
《自然定律》正是她融合音樂與影像概念製作出的全球首張「跨媒體App專輯」。該專輯發想自英國神經內科醫師奧列佛薩奇斯的著作《Musicophilia》,
10首歌曲融合了自然、科技與樂理,佐以古典弦樂、電音、爵士、搖滾、前衛等各式曲風呈現。
碧玉為《自然定律》中每首歌曲設計了專屬的動畫、影像或互動式小遊戲,以單曲〈病毒〉為例,
她採用木琴及鋼片琴混搭的音源表達病毒的「跳動」感,再搭配色彩鮮明的動畫,呈現病毒「入侵」細胞的過程。
「當你戴上耳機並閉起眼睛,那是有畫面的,」碧玉接受英國音樂網站「Drowned in Sound」訪問時表示,「我希望透過這套App,
分享我在創作及聽音樂時『看到』的景緻。」
可惜的是,這款APP非免費,要台幣394才能下載,不過若是對這樣的議題有興趣的讀者,我相信這個代價是輕微的。若不想花這個前,也沒關係,有興趣的讀者,
不妨到她的官方網站,同樣的處處是驚喜!
今年,碧玉更進一步與將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合作,展出他過往的音樂、音樂專輯、影片創作過程,展期從(3/8-6/7)。
2015年的碧玉Björk回顧展,將由美國當代藝術機構MoMA PS1的首席策展人Klaus Biesenbach策畫。
照片+影帶
其實,這位話題十足的藝術工作者,光是介紹她,等下回有機會,就可以製作許多專輯。
好,有點離題了,在拉回介紹智慧機器人這個話題,既然人工智慧是模擬人性,人性的善、惡也就同樣受到重視。
同樣取材自Isaac Asimov短篇小說中所探討的人工智慧,就強調惡的這一面了。故事背景要拉到 2035, 一位芝加哥的警察、調查一起謀殺案,
一位企業老闆被他的機器佣人所謀殺,
但威廉史密斯認為事有蹊蹺,介入調查時,全面受到網路連線的機器人圍捕,追殺,雖然最後是水落石出,
但可以看出作者憂心智慧機器人,對人類是禍害,連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說,人工智慧(AI)突飛猛進,或許100年後,
我們要擔心的就不是誰來控制機器人,
而是要害怕機器人受不受我們控制。特斯拉(Tesla)老闆馬斯克(Elon Musk),主張不應任由人工智慧發展,如果不好好注意智能機器,人類未來將一片黑暗。
同樣探討人工智慧負面影響的議題,拉回到1982年,導演,雷利史考特,取材:Philip K Dick’s 小說,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改拍成電影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這部電影是我們學生時代,最常拿出來討論的參考資料之一。
影片時空背景是在2019年11月,洛杉磯,強大的泰瑞公司以及其他大企業通過基因設計生產被稱為人造人(Replicants)的一種生化人,
他們在外觀上和正常成年人類沒有區別。人造人被禁止在地球上使用,所以這種生化人只用於地外殖民地中危險、卑下或娛樂業的工作。
被稱作「銀翼殺手」的特別警察負責追捕及「退役」(即結束生命),因為他們只有四年的生命週期,反抗禁令並回到地球的生化人。
主要劇情聚焦於一個最近逃脫並躲藏在洛杉磯人造人小團體,而已退休的銀翼殺手瑞克·戴克(哈里遜·福特飾)勉為其難地接下任務追捕他們。
電影中比較有趣的道具為:人性測試機,該機器類似測謊機,用來幫助銀翼殺手判定一個人是否為生化人。
它測量目標對象在回應情緒激發性問題時的呼吸、臉紅反應、心跳頻率、眼球運動等生理活動。片中有李昂和瑞秋兩位生化人接受了測驗。
戴克告訴泰瑞通常要用20到30個互相對照的問題才能測出結果,在原著中只要用「六或七個」問題就行,但在電影中,戴克用了超過一百個問題才能判定瑞秋是否為生化人。
也因為是經典,經典科幻作品《銀翼殺手2》傳要開拍,由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一直都是好萊塢最神秘的當紅小生,生涯初期不太接觸商業電影的他,
前幾年陸續繳出了《熟男型不型》(Crazy, Stupid, Love)以及《風雲男人幫》(Gangster Squad),但又突然消聲匿跡,
更在超級英雄電影熱潮中拒絕了不少邀約,甚至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
如今終於有一個比較符合他身價的消息傳出,萊恩葛斯林即將與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在經典科幻作品《銀翼殺手2》中合作!
同樣是說生化人的人工智慧主題,以東方的角度,有興趣的主題,顯然與西方不太一樣,西方的重點都是偏於探,討人工智慧的人性面,不管是善、惡的可能性。
那東方呢?最成功被探討的就要算Ghost in the Shell,這部日本動漫天王,士郎正宗的作品,1989年4月22日首次連載於講談社青年漫畫月刊《Young Magazine海賊版》的漫畫,
進度為每三個月一話,第一部總共收錄有12話,在結束了第一部以後正式開始了第二部的連載,於1991年10月5日以一千日元的高價(相對同期的其他漫畫而言)
第一次印刷發行攻殼機動隊第一部漫畫的單行本。《攻殼機動隊》還被改編為電視動畫、動畫電影。
故事的背景舞台設定在近未來的日本,時間是2030年代前後,街道是以香港作為繪圖基礎。當時進步的科技已可將人體的大部分替換為生化軀體,且透過埋藏在大腦中的線路,
人類意識可以進入數位網路之中。此時出現了許多生化人與網路駭客的新型態犯罪事件,因此成立了直屬於首相的「公安九課」(通稱:攻殼機動隊),以武力來直接打擊犯罪。
本作品對於未來科技的考據、設想,以及精緻細密的描寫,塑造出獨特的世界觀而吸引眾多的科幻愛好者,並對後來的許多科幻作品有顯著的影響。
與其他探討人工智慧機器人的電影不同的是,這部同為探討人工智慧,但人類的硬體則偏向餘生化人的概念。同樣的是,人工智慧能否經由智能網,自我再進化,
提升的程次,將人性的惡的那一面移植到生化人以控制而犯罪呢?
更進一步的探討,能否將人類自身都還不是很瞭解關於靈魂的能,移植到生化人的軀體當中呢?這裡以東方哲學的觀點,
點出靈魂與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差異性,是西方的議題比較少碰觸的主題。
故事中女主角草薙素子自幼即全身都是義肢,2029年正式成為公安九課隊長,搏鬥戰實力也是九課內最強,並以她卓越的指揮能力獲得隊員們的信賴,
隊員們都稱呼她為「少佐」。
也由於這系列的動漫全面受到歡迎,也如同其他日本的動漫原著:變形金剛、Gorillza一樣,也被好萊塢相中,準備重拍成電影版,故事中女主角草薙素子,
據傳Scarlett Johansson,電影露西的女主角所飾演,,可惜目前還找不到任何劇照,只有合成照,檔期排在2017年上映。
人工智慧機器人或生化人的話題,到底是要比較像機器人,還是比較像人呢?
這話題,已經延燒將近一個世紀,難道話題已經燒完了嗎?想是還沒有,只要人類存在的一天,這個話題就會一直延燒下去,我猜。
本篇文章的參考資料如下:
http://bjork.com/
http://www.moma.org/visit/calendar/exhibitions/1501#related_events
http://www.piecesofc.com/2015/03/moma-bjork.html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616-Die2
http://wacowny.com/bjorkmomaexhibition/
http://blog.xuite.net/sinner66/blog/13769434-%E5%85%A8%E9%83%BD%E5%85%85%E6%BB%BF%E6%84%9B%EF%BC%9AAll+is+full+of+Lov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B%E6%AE%BC%E6%A9%9F%E5%8B%95%E9%9A%8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AHtaRDG4SU
http://cinestar.hu/2016-tol-forog-a-ghost-in-the-shell-mozi/
http://www.theguardian.com/culture/gallery/2015/jan/08/the-top-20-artificial-intelligence-films-in-pictures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3%B6%E7%BF%BC%E6%9D%80%E6%89%8B
http://www.hypesphere.com/archives/48446
2025年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重點內容有機器人、人工智慧,物聯網,聽起來好像很近了。
其實,人工智慧機器人這類的觀念,早年的電影就不斷的被拿出來討論。
1927年,好萊塢電影的科幻片,Fritz Lang就拍了部 'False Maria' 的電影,機器人這個題材,就讓好萊塢的電影製作人既著迷又驚恐。
最新的一部關於這類題材的,就是由Alex Garland所拍的 'Ex Machina',今年初在歐美已上映,台灣還未排上映時間表,這部電影中的新思維,就是要表達身為人類的重要意義,就是求'生存'。
當然,這樣的議題,以前的電影也不是沒有拍過,只是深度與廣度不一樣而已。
劇情由一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被挑選參加一個AI的突破性實驗,要提升一位女性AI的人類特質,探討意識的本質、情感、性、真理及謊言等主要概念。其中還牽涉的如挑逗、激情等這些看似只有在人類的本質上才有的特質,能否在機器人的身體被複製?
最後,這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史密斯被愛娃的人格特質所感動,決定幫助她逃離這個監獄,重獲自由。
同樣是講被遺棄的題材,還有2001年的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由史蒂芬 史匹柏所導演,改編自英國科幻小說家,Brian Aldiss 的短篇小說。
故事的主角是機器人,Mecha是個能傳達'愛'的原型機,但被遺棄的情境,發展出他如何追尋回家的故事,有意思的是,這個故事是由,史丹利 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放棄,而被史蒂芬 史匹柏所接手的劇本。
有關機器人更有興趣的議題,莫過於機器人能否跟跟機器人談戀愛呢?
這議題看似簡單,但同樣的是探討機器人與人類的差異性,情感,更進步的探討,同性之間的請感互動的議題,兩位同性別的人工機器人能否談戀愛?太快了吧,機器人要不要先有性別都還沒弄清楚。
碧玉 Bjork,這位才華洋溢的女藝術工作者,在1998年推出的MV中所探討的主題:All Is Full of Love (1998):Wet, oozing androids kiss in Chris Cunningham's video,就是探討這個議題。
MV中,女歌手碧玉( Bjork)以自我形象為為模特兒 , 製成的精緻白瓷製作的機器人,純真如嬰兒似的。她一面用動人的嗓音唱著歌,像是對她初次降生的世界,有著無限的冀盼與好奇……。
佈滿金屬純粹光澤,及線條的幾何機械世界裡,機器人竟浪漫地產生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性的情慾張力。
中英文歌詞對照:
你將被賜與愛 You'll be given love
你將被好好照顧 You'll be taken care of
你將被給愛 You'll be given love
請你要相信 You have to trust it
或許這愛不是 Maybe not from the sources
你當初所傾吐的 You have poured yours
或許這愛不是來自 Maybe not from the directions
你正注視的方向 You are staring at
但是,請環顧四周 Twist your head around
那圍繞你的 It's all around you
全都充滿愛 All is full of love
在你身邊不曾離開 All around you
全都充滿愛 All is full of love
你只是還沒收到 You just aint receiving
全都充滿愛 All is full of love
你的電話沒掛好 Your phone is off the hook
全都充滿愛 All is full of love
你所有的門都關了 Your doors are all shut
但是,愛一直都在 All is full of love
而這部MV也開啟,更奠定了她日後MV的藝術創作性。這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工作者,不僅在歌唱實力,被主流媒體所認可,她的MV、服裝造型,創作概念,都是相當的前衛,超過當代的許多思維,領導思想的許多創新也是潮流領導的趨勢指標。
2014年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宣布,將全球首款結合音樂專輯的應用程式(App)、冰島國寶級歌手碧玉的作品《自然定律》納入館藏。
現代藝術博物館是全球最著名的藝術品收藏中心之一,館藏包括梵谷的《星夜》、莫內的《睡蓮》、畢卡索的《亞維農的少女》,以及抽象派藝術家傑克森波拉克、「普普藝術」開創者安迪沃荷等大師的作品;現代藝術博物館向以蒐羅風格前衛的藝術作品著稱,這次將碧玉的專輯互動式App納入館藏,也開了博物館收集App的先河。
「碧玉這個大膽的嘗試,剛好搭上平板電腦興起的熱潮,」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築與設計部資深策展人寶拉奧托涅里解釋,《自然定律》專輯改變過去「被動」聽音樂的習慣,透過互動式App將聽覺具體視覺化,讓聽眾更貼近碧玉的創作概念。
曾獲選為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及葛萊美獎14度提名的碧玉,不僅擅長音樂創作、演奏及演唱,對專輯封面等視覺影像設計也有獨到之處;《自然定律》正是她融合音樂與影像概念製作出的全球首張「跨媒體App專輯」。該專輯發想自英國神經內科醫師奧列佛薩奇斯的著作《Musicophilia》,10首歌曲融合了自然、科技與樂理,佐以古典弦樂、電音、爵士、搖滾、前衛等各式曲風呈現。
碧玉為《自然定律》中每首歌曲設計了專屬的動畫、影像或互動式小遊戲,以單曲〈病毒〉為例,
她採用木琴及鋼片琴混搭的音源表達病毒的「跳動」感,再搭配色彩鮮明的動畫,呈現病毒「入侵」細胞的過程。
「當你戴上耳機並閉起眼睛,那是有畫面的,」碧玉接受英國音樂網站「Drowned in Sound」訪問時表示,「我希望透過這套App,分享我在創作及聽音樂時『看到』的景緻。」
可惜的是,這款APP非免費,要新台幣394才能下載,不過若是對這樣的議題有興趣的讀者,相信這個代價是微不足道的。若不想花這個錢,也沒關係,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到她的官方網站,同樣的處處是驚喜!
今年,碧玉更進一步與將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合作,展出他過往的音樂、音樂專輯、影片創作過程的回顧展,展期從(3/8-6/7/2015)。
碧玉Björk回顧展,將由美國當代藝術機構MoMA PS1的首席策展人Klaus Biesenbach策畫。
其實,這位話題姓十足的藝術工作者,光是介紹她,就有許多題材,等下回有機會,再以專輯的方式介紹。
好,有點離題了,在拉回介紹智慧機器人這個主題,既然人工智慧是模擬人性,人性的善、惡也就同樣受到重視、關注。
04年的I, Robot,同樣取材自Isaac Asimov短篇小說中,所探討的人工智慧,就強調惡的這一面了。故事背景要拉到 2035, 一位芝加哥的警察、調查一起謀殺案,一位企業老闆被他的機器佣人所謀殺,但威廉史密斯認為事有蹊蹺,介入調查時,全面受到網路連線的機器人圍捕,追殺,雖然最後是水落石出。
但可以看出作者憂心智慧機器人,對人類是禍害,連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說,人工智慧(AI)突飛猛進,或許100年後,我們要擔心的就不是誰來控制機器人,而是要害怕機器人受不受我們控制。特斯拉(Tesla)老闆馬斯克(Elon Musk),主張不應任由人工智慧發展,如果不好好注意智能機器,人類未來將一片黑暗。
同樣探討人工智慧負面影響的議題,要拉回到1982年,導演,雷利史考特,取材:Philip K Dick’s 小說, 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改拍成電影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這部電影是我們學生時代,最常拿出來討論的參考資料之一。
影片時空背景是在2019年11月,洛杉磯,強大的泰瑞公司以及其他大企業通過基因設計生產被稱為人造人(Replicants)的一種生化人,他們在外觀上和正常成年人類沒有區別。人造人被禁止在地球上使用,所以這種生化人只用於地外殖民地中危險、卑下或娛樂業的工作。
被稱作「銀翼殺手」的特別警察負責追捕及「退役」(即結束生命),因為他們只有四年的生命週期,使用年限一到,反抗禁令並回到地球的生化人。主要劇情聚焦於一個最近逃脫並躲藏在洛杉磯人造人小團體,而已退休的銀翼殺手瑞克·戴克(哈里遜·福特飾)勉為其難地接下任務追捕他們。
電影中比較有趣的道具為:人性測試機,該機器類似測謊機,用來幫助銀翼殺手判定一個人是否為生化人。
它測量目標對象在回應情緒激發性問題時的呼吸、臉紅反應、心跳頻率、眼球運動等生理活動。片中有李昂和瑞秋兩位生化人接受了測驗。
戴克告訴泰瑞通常要用20到30個互相對照的問題才能測出結果,在原著中只要用「六或七個」問題就行,但在電影中,戴克用了超過一百個問題才能判定瑞秋是否為生化人。
也因為是經典,經典科幻作品,銀翼殺手2,傳要開拍,由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一直都是好萊塢最神秘的當紅小生,生涯初期不太接觸商業電影的他,前幾年陸續繳出了,熟男型不型,Crazy, Stupid, Love以及風雲男人幫,Gangster Squad,但又突然消聲匿跡,更在超級英雄電影熱潮中拒絕了不少邀約,甚至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如今終於有一個比較符合他身價的消息傳出,萊恩葛斯林即將與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在經典科幻作品《銀翼殺手2》中合作!
同樣是說生化人的人工智慧主題,以東方的角度,有興趣的主題,顯然與西方不太一樣,西方的重點都是偏於探,討人工智慧的人性面,不管是善、惡的可能性。
那東方呢?最成功被探討的就要算Ghost in the Shell,這部日本動漫天王,士郎正宗的作品,1989年4月22日首次連載於講談社青年漫畫月刊,Young Magazine海賊版,的漫畫,進度為每三個月一話,第一部總共收錄有12話,在結束了第一部以後正式開始了第二部的連載,於1991年10月5日以一千日元的高價,相對同期的其他漫畫而言,第一次印刷發行攻殼機動隊第一部漫畫的單行本。攻殼機動隊,還被改編為電視動畫、動畫電影及電玩,還有許多周邊的相關產品。
故事的背景舞台設定在近未來的日本,時間是2030年代前後,街道是以香港作為繪圖基礎。當時進步的科技已可將人體的大部分替換為生化軀體,且透過埋藏在大腦中的線路,人類意識可以進入數位網路之中。此時出現了許多生化人與網路駭客的新型態犯罪事件,因此成立了直屬於首相的「公安九課」(通稱:攻殼機動隊),以武力來直接打擊犯罪。
本作品對於未來科技的考據、設想,以及精緻細密的描寫,塑造出獨特的世界觀而吸引眾多的科幻愛好者,並對後來的許多科幻作品有顯著的影響。
與其他探討人工智慧機器人的電影不同的是,這部同為探討人工智慧,但人類的硬體則偏向於生化人的概念。但成為人的中心思維不變,人工智慧能否經由智能網,自我再進化,提升的程次,將人性的惡的那一面移植到生化人以控制而犯罪呢?
更進一步的探討,能否將人類自身都還不是很瞭解關於靈魂的能,移植到生化人的軀體當中呢?這裡以東方哲學的觀點,點出靈魂與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差異性,是西方電影比較少碰觸的主題。
故事中女主角草薙素子自幼即全身都是義肢,2029年正式成為公安九課隊長,搏鬥戰實力也是九課內最強,並以她卓越的指揮能力獲得隊員們的信賴,隊員們都稱呼她為「少佐」。各種不同版本的女主角造型。
也由於這系列的動漫全面受到歡迎,如同其他日本的動漫原著:變形金剛、摩斯拉一樣,也被好萊塢相中,準備重拍成電影版。故事中女主角草薙素子的角色,據傳事由 Scarlett Johansson,電影 '露西' 的女主角所飾演,,可惜目前還找不到任何劇照,只有合成照,檔期排在2017年3月上映。
人工智慧機器人或生化人的話題,到底是要它們,不他們或她們,比較像機器人,還是比較像人呢?
這話題,已經延燒將近一個世紀,難道話題已經燒完了嗎?想是還沒有,只要人類存在的一天,這個話題就會一直延燒下去,我猜。
以上所有圖檔及MV,都由網路下載,版權歸原著所有,特此聲明。
本篇文章的參考資料如下:
1. http://bjork.com/
2. http://www.moma.org/visit/calendar/exhibitions/1501#related_events
3. http://www.piecesofc.com/2015/03/moma-bjork.html
4.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616-Die2
5. http://wacowny.com/bjorkmomaexhibition/
6. http://blog.xuite.net/sinner66/blog/13769434-%E5%85%A8%E9%83%BD%E5%85%85%E6%BB%BF%E6%84%9B%EF%BC%9AAll+is+full+of+Love
7.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4%BB%E6%AE%BC%E6%A9%9F%E5%8B%95%E9%9A%8A
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AHtaRDG4SU
9. http://cinestar.hu/2016-tol-forog-a-ghost-in-the-shell-mozi/
10. http://www.theguardian.com/culture/gallery/2015/jan/08/the-top-20-artificial-intelligence-films-in-pictures
1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3%B6%E7%BF%BC%E6%9D%80%E6%89%8B
12. http://www.hypesphere.com/archives/48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