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千燈的理由之一,我想去看看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先生的故居,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能造就出反制明代王陽明『心學』空言心性、無益於世道,而提出『新仁學』為儒家思想另闢蹊徑的思想家?
吃過午餐,穿過窄窄長長的千年石板路,走到顧炎武故居門口,突然有點楞楞地不敢進門去,拿著相機站在門口發呆,老張問:『你在幹嘛?』『我在想顧炎武的文章。』『什麼文章?』『吼~你高中沒畢業喔?不是都背過嗎?就是那個”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那個啊!」彼得:『ㄟˊ你這樣一說,好像有背過喔!』
笑笑鬧鬧的跨進門,瞥見旁邊牆上懸了張告示:『如果您有任何不滿意的地方,請向……投訴』走向告示:『我要投訴!我要投訴顧炎武,沒事寫一堆文章,我明明跟你無冤無仇,害我高中的時候不能看電視,背書背得要死要活,這樣對嗎?』
原以為亭林先生是窮酸文人(讀書不求甚解,誤以為寫文章的一律都窮酸),來到千燈才知道,顧家是當地三大戶之一,祖先世代明朝為官,是以故居佔地很廣,清兵渡江南下,崑山城破之時,生母被清兵砍斷右臂,養母絕食自盡,遺言要他不事二主,因此顧炎武終身不仕。同樣是崑山人寫『圓圓曲』的詩人吳梅村,則因母親苦苦哀求,而短暫在清朝為官,後雖以身體不適為由辭官,卻因此受盡文人奚落笑罵,晚年引此事為『誤盡平生』之憾而終。
胡正之老師在史記講授刺客列傳時問同學:『你們說,有哪個媽媽會讓自己的孩子背負一輩子的遺憾?』曾不知天高地厚的回答:『有啊~吳梅村的媽媽。』當時老師說:『那是特例。』這個清冷的午後,在陽光灑照的顧家庭院,仰望百年老樹,不禁想:『如果睿睿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像吳媽媽那樣希望他茍活著成全延續家族命脈的使命,還是會像顧媽媽那樣支持他抵抗外侮去成全孩子一生的名節呢?』
就像要把孩子拴在身邊,成全自己老來含飴弄孫的願望;還是要鼓勵他們向外發展,成全孩子自身的生命完整。這問題,想了很久,看著大阿姨臨終,都要咬牙等孩子們繞過大半個地球回到床前,見了最後一面才安心閉眼,那時,心裡暗自下了個決定:『阿姨用身教告訴我,不管再愛再放不下,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將來不管睿睿離開多遠多久,我都要鼓勵他放心放膽去闖去拼,不要讓睿睿的人生因媽媽的想法而遺憾。』
顧宅後花園叫做顧園,曲水小橋,軒閣錯落,枯枝殘葉,空曠寂寥,循徑漫步,遊人極少,隨意取景,自在愜意。
邊照邊跟老張、彼得請教,發現不是鏡頭不夠好,是自己不會用,冤枉了這顆旅遊鏡。開始學著看光線拍照,如果抓對光線、調整好設定,照樣綠是綠、紅是紅,這樣看來,要學的拍照技巧還很多。
秋山亭位在顧園最高的小山丘上,居高臨下,視野遼闊,頂蓋造型特殊,一般亭子是單頂四簷的樣貌,這個可是雙頂喔!不知道有什麼特殊用意?
出門之前,上網查了資料,複習一下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學史,亭林先生講求『經世致用』主張作人之本『行己有恥』,為學之法『博學於文』,反對詞藻華美的純文學,提出貴創、博證、致用三種研究考證的方法,想想這些為學的基本準則,到現在都還經得起考驗。
台灣四季皆春,除非到山區,很少看見整片光禿秃的樹林,從秋山亭俯瞰,一片『葉落盡,只剩細枝條』的樹林,拍了好幾張,才拍出樹幹上的光影。
拍枯葉上光影的練習照,所以構圖上比較沒注意,看起來沒主題,除了光影之外,我也很喜歡這張相片的清透感。
在顧炎武墓前鞠躬致意,不敢真的向亭林先生投訴他害我高中要背『廉恥』、大學還要繼續背『新仁學』,心裡是真的佩服他,不論為學、作人都有為有守,還能從固有窠臼中提出新看法,蔚然成家,讓我乖乖背書,也是應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