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神的后院秘密
想必一般人們總有萌起死志之時,只不過到頭來還是無奈的選擇生存—倒不必忌諱,這世界有多美好,稍微清醒地張目側耳,似乎不難知道答案。“好死不如歹活”──“好死”大抵是年高德劭的終結愿望,可修不可求;“歹活”的標準不一,明顯的區分少不了是以世俗眼里的金錢地位作衡量。越是舉足輕重的越不想死?但名人自尋死路的頗多,窮窘無路可走當然不在話下。轉過念頭千百回暫時沒有付諸行動的,肯定更多;恐怕是長期活在沮喪失落的泥沼里的人,最易浮起告別紅塵的意念吧?然而他們普遍上早已認命或者麻木不仁,老死的皮膚再淋一桶熱滾水,感覺全無,跟死沒有分別,何苦多一層手續。還是過慣瓊樓笙歌的夜夜春宵,一個不小心從云端跌下來,承受不了,倒不如一死──能屈能伸的何曾少見?天上鳳凰化作地里家禽,到底是一場歷煉,苦盡或許能甘來,當中又可啟發一種人生哲理。事情的一體兩面,兜轉游旋的余地。“戰勝命運”與“人生搏斗”,于是就畫上光環。
死亡惘惘的存在還是不散。雖稅我們如同夜半行路一樣,大聲的拍打胸膛,走得地上巴巴作響,這幽昧昏暗的轉彎處沒個提妨,它便會悄悄的走來,于你打個照面…不為什么,是因為召喚它,就乘一個灰色而軟弱的時刻,迅速無聲的潛進──再也不想忍受一張張臉孔。不愿意看見預期升落的日月星辰;不甘心日日月月印證乏味無光的未來,于是便決絕的剪斷了生命,走向拜訪黑暗之神的道路。大概一過了這關鍵的頃刻之間,一切又歸為平靜無事;反之戲劇性的猝死自殺案添了一宗,防不勝防,像臨時起意出游,沒有預告。周詳細致的策劃全程,不是沒有,只屬少數──死亡不能算是疲憊逃避的出口,應該是追求的理想了。探討死亡的內在秘密,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不可得…任何心理分析不過是假設或模擬,甚至這批死者不是活得不耐煩,照理是更渴望的活覑,眼前的世界絕不是他們所要的,卻受夠了妥協茍且,也不愿美其名的“退一步想”。太認真?他們的尊嚴在于選擇了切斷了塵世的連系,勝卻自欺欺人的偷生殘存…活覑的當然是勇者,不如此稱呼,也無法說服自己支撐下去了。『游花園』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