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5-21 08:09:51| 人氣1,461|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當寂寞遇上美麗的十七歲 文/景翔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這一次選定了「十七歲」作為題目,是因為十七歲本身的特殊性。在台灣,大多數人在十七歲時往往都是陷溺於沈重的課業當中,儘管壓力龐大,但筆者卻認為這樣的壓力,其實不能完全抹殺掉天生即有的熱情與生命力。另外,十七歲是介於成年與未成年之間,生理、心理的駁雜交錯點,完全地不完全,是一個極端尷尬的時期,而面對諸多變化該如何衝破?是像破繭重生般迸發強烈的生命力?還是一縷幽魂般忘前生,擁來生?
十七歲,不是如此讓人懷念、著迷的時光嗎?

此次的主題共有十一篇作品,以下是筆者對此次作品的個人論點,希望各位不吝指教。

樂穎的〈釉色〉光以詩題而言就頗耐人尋味,釉色封存的是那一年的時光,即使就像第四節中所言,被書本餵得飽飽的,但還是有夢,因此在這首詩中,樂穎以夢作為勾勒的主軸,點繪著那一年最溫暖的時光。筆者最為欣賞的還是第一、二句「困惑,縫成日記理/最長的辮子尾巴」,簡單的兩句,我們彷彿可以看見年輕的女學生,拖著長長、油亮的辮子,低頭思量,那青春歲月裡的困惑,將之一筆、一筆繕寫進日記裡,猶如針黹工夫,謹慎且細密。回到詩題,樂穎確實讓我們看到了那一年釉亮的光彩。

晴兒的〈完璧歸趙〉就詩題而言有些模糊,但卻讓人隱隱的感受到,十七歲那年就像是諸國競奪的和氏璧一般珍貴,但是時間是一條河流,不捨晝夜,美好的時光只能經過、體會,進而回憶,要回頭,怎麼可能?無怪詩人不禁感嘆歲月「可否還我」那段好時光。

毓醨狐的〈盛夏裡獨剩回憶的浪漫〉在首節中「愛情如花開般走進生命的長河裡」,讓人感受生命的綻放宛如花朵,亦宛若煙花,只管開得燦爛,誰管永不永恆?而三、四節中,纏綿、瘋狂、葬身、曝曬、虛構等字眼,輕巧地點出了那年時光的矛盾與小小的固執,十七歲,彷彿站在停與行的當口,是稚氣,也是成熟,在當時是如夢如幻的,到了現在卻也還是如此,最終只剩下浪漫可以作為結尾。在回應中樂穎與毓醨狐的應答,其實也有所感觸,詩句的長度到底該怎樣才恰當?是顧及到閱讀的節奏感而有所節制?還是盡其所欲言地奔灑氾濫?我認為都對,畢竟文字猶如餐肴,豪放吃食是一種方式,細嚼慢嚥也是一種方式,並沒有比較好或不好的,能讀出韻味才是重要的,不是嗎?

流星雨的〈十七歲那一年〉經過了一次修改,在經過考量後筆者將兩首都放上去了(若流星雨覺得不妥我再將初作刪除)。其實筆者一直覺得流星雨詩友的經歷特別,所以詩作的內蘊也是有別人難至之處,雖然在初作中有些散文化的傾向,但是無損於流星雨詩友表述那一年,顛沛流離的深刻韻味。在閱讀此作時,筆者不禁想到「賦到滄桑句便工」這麼一句話,詩是人生體驗、情感的精粹,流星雨詩友的十七歲,流出一股淡淡的感傷。這首詩作中,其實緊扣的是「離散」的主題,這也是流星雨詩友與其他詩友較為不同的地方,離散構築而成的十七歲,沒有太多柔軟的夢,在那時,我們可以感到的是現實與徬徨,大時代下的十七歲,顯得渺小,卻又獨特。而不論在修改後的詩作或初作中,筆者不由感到一股言猶未竟的氛圍,斷得很突然,也使人愕然,如果在末節後再加上一個小節,我想整首詩會更加有韻味。

映彤的〈花漾〉以「漾」為題,點出了那一年輕柔散溢的青春,以蝴蝶、春天與夢為底的十七歲,我們彷彿可以看到春時青山裡的小溪中,詩人的倒影悠悠蕩漾,幾點的漣漪是水中的煙花,染出了一段曲調,纏成十七歲的歲月。筆者反覆咀嚼的是最後兩句「關於傳說中的美麗/從來不屬於春天的美麗」,彷彿把想像與現實拉得極遠,卻又以「美麗」二字扯得極近,但兩者卻又難以相疊,只是我們過了十七歲,那分內蘊深藏的美麗,早被模糊地折疊在一塊了。

在無楚的〈青春走在煩惱的歲月〉中,我們看到的是屬於求學時期的十七歲。在相同的大環境中成長的我們,大多能感受到十七歲時那份綿密、沈重的課業壓力,那些枯燥與乏味的課本,似乎和青春的十七歲扞格不入,而詩人何其有幸,能在這瑣碎的生活中,覓得一點沒煩惱的歲月。在這首詩中讓筆者著意思索的是,當那些煩惱與枯燥被納入了回憶的抽屜中,尖銳的、懊惱的、不悅的都似乎被磨去了稜角,於是十七歲,有了一個溫暖的書寫空間。

千朔的〈我願〉中,有兩個重要的主題,「願望」與「時間」。願望面對未來,是期望;面對過去,是想望——想像的願望,明知不可能卻不禁想望,這樣的願望是構築在過去種種小小的遺憾之上,這樣的願望乘以時間的向度,可以是詩人的懊悔,也可以是詩人面對未來願望的基礎,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這首詩當中,種種的「我願」是一種歡快的氛圍,沒有憂傷,只有期許,一種深深對自我的期許。在此詩中,詩人以生命、機會、命運、靈魂為書寫對象,這四者和十七歲其實是緊緊交扣的,筆者認為,十七歲是個矛盾的十字路口,在這樣的路口上,這四者被清楚地突顯出來,期許或自憐並不能囊括所有,但詩人卻讓我們看到了在這四者之上,其實有美好、溫暖的一頁。

斷章的〈消逝的17數字〉中,矛盾二字若有若無地牽掛起整首詩,因為矛盾,所以語言與青春僵持在進退之間,燦爛與頹廢的合同景致,豈是數字能簡單解釋?而最真實的部分卻莫過於歲月在臉上刻畫的細紋,清楚卻殘酷地告訴詩人,十七歲,其實已過去了。

一一的〈將春天的輪子,轉動〉似乎有點離題了,即使十七歲是有如春天般生機盎然,但卻少卻了十七歲時獨有了生命碰撞,若主題為「青春」當為更加適當。在閱讀此詩時有些疑惑,其一是第二節末句的「恬底」,似乎在意涵上有點模糊;其二是在標點上,第二節首句的「較著,勁」,第三節三行「深深~淺淺」、末行「等距,泥痕」,或許是筆者寫作及閱讀上的習慣所致,似乎讀起來有些窒礙,若能刪略標點或是改以空格,當在閱讀的順暢度上會有所提升;其三是末句的「曾層,迭疊」,不知是詩人的刻意營造,抑或是誤植,若能將意涵更加明確地刻繪,當使閱讀上更為流暢。整體而言,此詩其實包含了很高程度的動態感,是將春天的生機展現,甚至是湧現,字裡行間生機勃勃,唯一可惜的只是與主題稍稍脫節。

長河的〈無止盡的空虛〉是一則故事,以押韻的方式呈現,在閱讀上有極佳的流暢感。詩人絮絮地營構了故事,從開始到分離,再從分離到分離後,線性的軸線清晰挺立,賦滿了十七歲的熱情,以及毀棄的哀傷,筆者以為詩人將青澀時期的「純粹」發揮得淋漓,因為純粹的緣故,所以愛情可以義無反顧,但也因為純粹的緣故,愛情的消失,也痛得義無反顧,雖然在末兩節中顯得絕決、顯得孤寂,但這樣的痛徹心扉卻為十七歲的年紀,留下最難忘的銘刻。

在筠月的〈奢侈的單純〉中,筆者看到的是時間與歲月的對話。是什麼樣的原因,單純成為一種奢侈?我想是因為單純消失(失去的總最美好),十七歲是單純的日子,而在旅程中,累積的是數字,失去的是那份純粹。而最讓人感嘆的就屬末節,夢想在十七歲時儘管熠熠發光,卻不會覺得遙遠,但當時間流逝,曾幾何時,夢想只能成為一種形容,而且是一種不可能達到的幻想,面對夢想說再見,怎能不帶點哀傷的語氣呢?


以上僅是個人意見,希望本次參加主題或沒參加的詩友能給予意見。

 

台長: 詩友
人氣(1,461) | 回應(5)|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自在園地(各類文章) |
此分類下一篇:詩賞【鉛筆】  文/ 路痕
此分類上一篇:在幽幽的孔穴中,我們探問生命的起落 文/景翔

毓醨狐
謝謝景翔詩友的講評
講評的很好
真的很用心

謝謝你~
2010-05-21 15:01:22
版主回應
讓我彼此努力吧!
我相信在詩作與評論之間
我們都能有所成長
感謝妳的回應

景翔
2010-05-21 21:58:13
一一(錯字更正,上篇請刪。謝謝)
謝謝講評!

我寫這首詩時,的確在其中有些刻意營造,都被一一點出,還真是開心。

其實這是寫我在十七歲認識我先生的開端。
因著一只行李箱和營會裡同得當年的最佳男女演員獎(→第二節首句的「較著,勁」),開啟了兩個原屬平行的人,由淺入深的交集。十多年中我多次提出分手,他全島追著我跑的過程,緣自這個十七歲~我幫妳提行李好嗎?然後上火車,暢談~談出一段難得姻緣。所以"曾層,迭疊"~乃曾迭、層疊。
恬底~愛在心頭口難開的屬於十七歲的羞澀與靦腆。用這個屬於自己邏輯語言,我是經過思考後的大膽使用。

〈用春天的輪子,轉動〉就是在這樣的書寫後所產生的組合。→輪子啟動後,轉動十七歲的春天。

希望我的註解有助於閱讀。感謝講評。謝謝!^_~
2010-05-21 17:20:48
版主回應
一一您好:

經過妳的講解之後
這首詩的閱讀性就豁然開朗了
也感謝一一的熱情回應
讓我在繕寫評論後
能有再一次思索詩韻的機會

景翔
2010-05-21 21:50:19
千朔
謝謝景翔用心的賞評
寫詩是詩人個人情感的流露
讀詩則是讀者與詩人的交流
因而
倘若詩人的寫作與讀者的閱讀無法達成交流
其實作品只能吹冷風

所以,寫詩的人要學習思考
而讀詩的人,也要學習思考
希望在詩友會透過這樣的賞評
能讓大家不管那一方面
都能日益精進

千朔問候景翔安好
謝謝上週的值星與賞評~^^
2010-05-21 21:50:27
版主回應
詩人,詩作,讀者
詩人與讀者間就是藉著詩作
因而有所聯繫的
每每在書寫了評論後
不禁掩卷沈思
詩友會諸位詩友彼此間大多未曾謀面
而我們就藉著一首一首的詩作
有了聯繫
這教人內心如何不澎湃、悸動?
時時,內心湧動著這麼一句話
「遠方,有個人在讀我的詩」
即使不識,即使陌生
那字字句句卻勝過了千言萬語
詩,不就是如此可愛而又讓人感動的創作嗎?

感謝千朔回應
也感謝諸位詩友對於創作、評論間的參與

景翔
2010-05-21 21:57:19
筠月
我想每個人並非是專職的評論家,
但是一個寫作者對於其他作品,一定心有所得,深淺問題而已。
只是不得不說,認識景翔不久,每每覺得它的作品總有出乎意料的特別。現在即使寫作評論,也能夠將作者意思表達出來,甚至是更透徹。
畢竟連我自己寫的作品,也不見得能將其他含意訴說出來。或許這是寫作者易產生的「自蔽」?

若你知道,我就如同李昂〈一封未寄的情書〉中作者開頭所描述的:
「比較不幸的是....使得我整個少女時期,不曾看重那直接、簡單的歡樂.....可是我要特別說明的是,我並非蓄意如此,
只是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推繫著前往,我本身並不快樂,甚且悵然於我不能享有那樣年輕的快樂。」

我並不承認我有稱許的才智,才導致如此窘境。
只是真的就像作者所述的那股「無名的力量」在拉扯自己。
但假如因為這樣就必須犧牲活力、瘋狂的快樂,我寧願自己如同那些「每天照著鏡子妝扮,等待甜蜜的電話」的少年。
而我,處在這樣的尷尬狀況,有時還不得不偶爾稱讚一下自己,「這樣做很對」,一種阿Q式的精神贊助,所以末語才會感覺到悲哀。
2010-05-24 22:04:09
版主回應
誠如我在評論中所言
筠月的詩是時間與歲月的對話
而一首詩完成後
作者和讀者在閱讀上是不一定
也不需要達成共識的
回歸文本,單純地在詩上讀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我自覺並非是個模範讀者,寫評論也有不到之處
只是提出了一個看法,看是否能激發出更多的回音

「失去後才懂得失去的美好」
我想這是人的通病了
猶記得張愛玲在《半生緣》當中的名言:
「我們都回不去了。」
是啊!面對過去,我們都已經是過客了
回不去,連記憶都顯得斑駁
但再斑駁也教人動心不已
不是戀情、親情、友情
只因為那是最美好的時光

感謝筠月的回應
讓我還能有寫下去的動力

景翔
2010-05-24 22:33:12
筠月
我想張愛玲此句,是可以為一切作結尾,不論是說完或未說完的。
「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說完了。」

景翔的話,總能讓我多上一堂課。
謝謝!
2010-05-24 22:46: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