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名藥」藥效不如「原廠藥」?藥師揭露台灣不能說的秘密...
大醫院小故事 About
撰文者Patty Chou 引自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AArticleM.aspx?id=ARTL000074067
隨著健保年年虧損,原廠藥和學名藥(台廠藥)的議題已經不是新聞,但一般民眾所認知「學名藥藥效比原廠藥差很多」的這個概念,其實不是完全正確的。
根據TGPA中華民國學民藥協會的定義,學名藥(Generic Drugs)是指原廠藥的專利權過期後,其他合格藥廠依原廠藥申請專利時所公開的資訊,產製相同化學成分藥品。學名藥和原廠藥有90%以上的主要成分是完全一樣的,兩者只差在藥物載體(註1)不同,然而,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指出,藥物載體不會影響藥效,只是有人可能會對某種載體產生過敏的現象,因此基本上,學名藥就等於原廠藥:藥效應該要是完全一樣的。
據了解,台灣的學名藥之所以會被詬病藥效不如原廠藥,原因不是出在它是「學名藥」,而是出在台廠藥的成分和品管,這同時也是在台灣藥界,大家心照不宣、其中一個不能說的秘密。然而,若我們再往上推,便會發現,不是「made in Taiwan」出了問題,而是台灣的健保制度逼良為娼,賤價了藥品,導致原廠藥慢慢退出,部分台灣藥廠為了生存,不得不讓成分及品管「略有差異」,導致台灣的患者體驗後覺得「台廠藥品藥效跟原廠差很多!」以抗生素為例,匿名受訪的醫學中心藥師也低調表示,不只一家台廠的抗生素藥效和原廠藥有明顯的差別。
美國當地的保險公司百家爭鳴,與台灣全民健保壟斷市場有很大的差別,各家推出的「健康保險」也都不盡相同(給付的項目不同),因此每一個人買的保險也都不一樣,美國國內大多數人的保險方案都不願意給付原廠藥,只願意給付學名藥,再加上境內學名藥沒有成份和品管的隱憂,因此,在當地,有將近8成的處方是學名藥,患者也很習慣服用學名藥;反觀台灣,過去人手一包原廠藥,這樣的情況在美國醫師的眼中,簡直是不可思議。
根據FDA今年發表的文獻(註2)指出,美國境內一項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研究中的38項心血管疾病學名藥與原廠藥的效果是一致的,沒有任何數據可以證明原廠藥的藥效比學名藥的藥效來得更好。此外,文獻中也以研究結果說明,學名藥的價格之所以能比原廠藥低,是因為製造學名藥的廠商不需要砸重金在新藥的臨床試驗,也相對不需要提撥大量的廣告和行銷預算,加上市場上同類型的學名藥品項變多後,自然會有競爭,價格也就會更加親民。FDA更強調「便宜並不意味著品質低。」
你知道台灣的健保生病了嗎?
醫師作家劉育志曾於去年投書媒體,直言「全民健保是威權時代的產物,圖的是政治目的,為的是1996年的總統直選,而非永續經營」。文中提到,前衛生署署長的張博雅曾透露,當時在很多制度的細節、準則都還沒有妥善研究、討論、規劃,就為了政治因素和選票,匆促上路。
劉育志提到,這些年來,有關單位不只縱容財團醫院利益至上,更放任醫療資源被無度浪費,然而政客、官員總為了選票和政治利益,只好用「用醫療美夢的迷湯來餵養民眾,試圖掩飾即將破滅的泡沫」。
全民健康保險中心思想是讓民眾免於「因貧而病,因病而貧」,本身立意良善,開辦這20多年來,的確較少有因為家人生重病,需要傾家蕩產治病的個案,然而相較於今日,過去那個會「因貧而病,因病而貧」的年代,正因為醫療資源的稀少、昂貴,更加被珍惜。
「全民健康保險」到底是「福利」還是「保險」?這個問題吵了數年,至今仍然無解。健保因為制度的漏洞和不完善,讓原本良善的立意被踐踏,健保如今變賤保。
醫療技術日新月異,台灣的醫療技術更是超美趕日、每日躍進,然而,若既得利益者不願意良心發現,有關單位不願意正視這個東抄一半、西學半套的架構整體,長痛不如短痛,打掉重練比較快;若民眾依舊濫用醫療資源,繼續不珍惜,健保只會變得更加四不像,品質日趨下降,最後,你看病吃下肚的、擦在皮膚上的,到底是什麼,你都不要問,因為你知道了會害怕。
註1:藥物載體,Drug Carrier/ filler,簡而言之就是裝載運輸藥品的物質,目的是用來提高藥物的療效、降低和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減少給藥次數等。(參考資料:StockFeel 股感知識庫)
註2:Understanding Generic Drugs >Facts about Generic Drugs- FDA, June 28, 201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