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01 12:19:03| 人氣5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團結勞動媒希望 傳播教育更寬廣 —「媒希望聲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載自:95/12/1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三二三期】

「共同聲明單位:媒希望工作團隊、傳播學生鬥陣」http://www.wretch.cc/blog/mediahope&article_id=8539246

1990年初開始,隨著高等教育的膨脹,在短短10年之間,本地也新增了49個傳播相關系所。大眾媒體方面,電子媒體自由放任,大量籌設,24小時的新聞台,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

與此同時,大眾媒體卻也出現諸多異象:新聞內容娛樂化、置入行銷頻率高、報社裁員又倒閉、勞動條件日日糟。媒體問題一籮筐,不滿現狀意圖改變結構者,如要求成立且擴大公共廣電集團的規模;或強調個人途徑者,呼籲記者反叛,在主流媒體中激進。

前述方法都將產生不同效果,也都可能成為媒體改革動力。但一個較少人關注的現實是:本地媒體工作者普遍缺乏勞工意識,也無團結權觀念,擁有或參與工會者稀稀落落,鳳毛麟角,即便繳了會員費,也幾乎沒有進入工會組織,參與實際運作,更遑論團結。

我們認為,如不重視媒體工作者的團結權,如何奢求改善勞動條件以及堅持專業義理?如果媒體工作者不能體認其勞工身分,仍然自許為「高級白領人才」, 則任何反叛行為,將流於個人層次,無助於改變整體惡劣環境。

政客官員和媒體主,或可共謀無語,傳播系所學生教員和媒體工作者,卻不能、 也不應該毫無想像。站在前述基礎上,我們於2006年11和12月,籌辦了媒希望影展,廣邀傳媒和影像工作者,巡迴校園,與傳播學者及學生共同座談。

因此,除了期待這是媒體改革的開端,我們也同時與全國傳播系所學生組織接觸連繫,對本地傳播教育的現狀,提出看法。目的在於讓傳播系所學生踏入職場前,能有更多機會武裝思想、體察現實。

我們認為,傳播教育課程提供的種種技術課程固然需要,但勞動者在職場上所面臨的不僅是技術問題,而且也需要勞動意識的自覺與反省、勞動權益的保障與爭取,以及勞動者結盟的相關知識與經驗等。然而,這樣的訓練在傳播教育的課程中卻始終缺席。

我們認為,傳播高教課程嚴重缺乏對現實傳媒工作場域勞動條件的認知,也沒有檢討現狀是否合理的探討,更對任何未來彼此團結一致,凝聚共識、甚至進一步組織發聲的可能,毫無想像。

我們因此呼籲,台灣當前的傳播教育,應有大力調整:

1.傳播教育應培養媒體工作者即是勞工之認同。
傳播教育應使學生明白:媒體工作者和媒體主之間是僱佣關係,他們必須主
動捍衛自己應有的勞工權益,而非僅以握有第四權之無冕王自居。

2.傳播教育應增加關於勞動意識的課程比重。
傳播教育應該講專業操守,重視新聞倫理,鼓勵媒體工作者充實自身以求發揮 更高的個人影響力,固然是必須;但從結構面上看來,專業義理的實踐有賴於 工作權的確保、勞動條件的改善等,而這都需要媒體工作者透過集體行動的方式產生影響,與資方抗衡。因此,傳播教育更有其必要從勞動意識出發,以促 進學生未來進入職場,以集體力量悍衛專業義理、實踐新聞倫理。

3.技術課程與業界實習應重視反思與批判性。
技術課程培養學生勝任媒體工作的能力;實習課程使學生提早體驗媒體工
作環境。但在賦予能力和就近觀察之外,應該引導學生反思和批判現今
媒體勞動條件不良的現實狀態,培養積極改革的能動性,在「同流合污」
與「拂袖而去」中,尋求其他可能。

4.強化傳播教育中的媒體素養(識讀)課程。
媒體素養(識讀)除了揭示媒體商業邏輯的概念,教導閱聽人該如何辨識
真假新聞外,應該更細膩地描繪媒體工作者的勞動環境,分析他們所面
對的可能剝削與龐大壓力,從勞工的角度看待媒體工作者。如此一來,
方能改變將媒體問題直接歸咎於第一線媒體工作者的情形。

本地媒體現狀招致不滿,並非一日之寒。我們認為「媒體改造,希望無窮」, 應該從基本傳播教育著手,才共同集結以發表聲明方式,提出看法,期待拋磚, 能夠引玉,為傳播教育的變革,貢獻心力,共同建構更寬廣的康莊大道。

台長: 小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