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內心深處一定有個屬於幸福的片段。
對他來說,小學二年級時,傍晚五六點鐘,洗過澡後,倚在陽台的鐵欄杆上,望著天邊西沉的夕陽,一面嗅著廚房傳出的炒菜味,一面等候跟爸媽及妹一起晚餐,是他記憶中屬於幸福的片段。
雖然那幾年,家裡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晚餐經常只有一菜一湯〈通常是薑片炒豬肉絲跟紫菜蛋花湯〉,但可以一家人一起吃飯,還是讓他很開心。〈也可能是因為他從小就沒什麼味覺,除了西瓜之外,幾乎什麼都吃。〉
幾乎沒有過自己烹飪的念頭,反正家裡隨時都有飯菜,就算沒有,台灣到處都有便利商店跟速食餐廳,解決吃從來只是件小小事。
話雖如此,關於吃飯這檔子事,他卻有一堆原則。
第一、 他不去吃到飽的餐廳用餐。
第二、 盡可能不吃應酬飯。〈這讓他消化不良。〉
第三、 不參加無謂的聚餐。〈不喜歡花一兩個小時陪兩個以上的人東家長西家短說八卦。〉
說起來,可以跟他用餐的人只剩下家人、情人和為數不多的兄弟朋友。
話題扯遠了,繼續來說烹飪。
第一次下廚是去倫敦唸書的時候,和幾個同樣的外國來的學生分租一間公寓,大家一發現他是中國人,立刻央求他做中國菜請客。
‘ Chinese can cook’ 他們異口同聲這樣說。
這倒難倒他了,為了不給中國人丟臉,硬著頭皮打了國際電話回家,問了媽媽羅宋湯的材料及做法〈國際電話太貴,只隨便問了大概〉,因為他直覺地認為這道菜很簡單,只要把一堆材料洗淨切好丟進水中煮滾就好…….,結果當然是慘不忍睹。
但神奇的是----同學們居然很捧場地把整鍋湯喝光,可能大家的味蕾都被英國的料理弄壞了!
不久後同住的室友中來了個瑞典的廚師,大家樂得達成協議----由其他人分擔買菜的費用,然後請瑞典的同學幫大家做晚餐,後來因為有人無法準時回宿舍吃晚餐及些瑣碎的小事,協議沒多久便破局。
倫敦的物價貴到他無法在外面用餐,只好煮些簡單的料理充飢,諸如:義大利麵條搭配罐頭義大利麵醬、牛角麵包夾培根或直接生吃蔬菜……..。好在他沒在倫敦生活太久,雖然曾經想過要認真學習烹飪,但回到台灣之後,要忙的事情實在太多,烹飪這件事又被他丟到九霄雲外去。
最近兩三年,歷經很多變動後,難得沉澱下來後的某天,他忽然興起「來做菜吧!」的念頭,並著手執行起來。
他是一個愛唸書的人,學習的第一步當然從閱讀食譜開始!
他買了幾本食譜參考,分別是詹姆士的《59元出好菜----創意日式料理》、MASA的《給料理新手的100道開心食譜》、《250道電鍋料理》等。
他以每週完成一道的速度,逐一完成自己感興趣的料理。
一開始祇是很單純地想做點東西給自己吃,沒想到做著做著也做出興趣來,烹飪相關的材料、道具越來越多,會做的料理也越來越複雜起來,更別提某幾道料理還獲得家人與情人的喜愛,紛紛點餐,讓他更有成就感。
很多人會抱怨,一個人做菜很難備料,他當然也會碰到同樣的問題。不過,他這個人沒什麼味覺,就算一直吃同樣的料理也不會抱怨,而且所謂「熟能生巧」,每多做同樣的料理一次,他就能找出更有效製作料理的方式。
運氣更好的是----住家附近有家蔬果店,就算一次只買一顆洋蔥或蕃茄,老闆娘也不會擺臉色給他看,偶而他也會去傳統市場買菜,儘管到目前為止,他還沒辦法分辨太多種蔬菜……。
當然,如果食材剩下太多,而近期又沒有做菜的計劃,他會把材料帶回家作為送給媽媽的禮物。〈笑〉
前一陣子出國旅行時,甚至報名參加了當地的料理學校,從早上道傳統市場採買食材、洗菜、切菜,到最後完成料理,真是非常有趣且有助於了解當地文化的旅行方式。
曾經有人問他:「是否有開店或出書的打算?」
其實沒有。到目前為止,對他來說,烹飪比較像是一種遊戲與生活體驗。
前一陣子,他試著複製了小時候吃到膩的薑片炒豬肉絲,不知怎麼地,跟記憶中的味道相去很遠,他再三問了媽媽料理的方式,也確認操作無誤,但味道就是不對。
怎麼會這樣呢?
他想了很久找不到答案。
不過,如果可以,他會盡力多陪家人吃飯,甚至嘗試為他們做一頓飯。
《徹的話》
1. 最近也談不上忙碌,只是,或許少了點寫電子報的動力吧!哈!不過,徹的前編輯文君說:「如果連雜文都不寫,可能就真的什麼都不會寫了吧!」嗯。可能是。應該還是會繼續寫下去吧!
2. 書籍的話,在看《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3. DVD的話,雜七雜八地看了一堆。
4. 電影的話,看了《陳真》。
5. 你做菜嗎?最近因為天氣太熱,有好一陣子沒嘗試新菜了,想想要來做啥吧!歡迎留言喔!
(圖說:這是在料理學校的照片,把食材洗淨排列好,真是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