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是狂牛,也不是大貓,更不是 dog、dog、dog,而是 dot、dot、dot 啊!
先來一個解釋,dot、dot、dot 就是標點符號中的省略號,點點點 ( … ) !
據說我國古時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只有「句」與「讀」(音逗) 兩種標記,來指出文章的休止處和停頓處。「句」用「圈。」標示,指休止處,而停頓處則會用「點.」來標示,即「讀」(有逗留之意) ! 我讀小學時,國文課是有教標點符號的,甚麼逗號句號,冒號引號書名號,專名號與破折號等等,皆有涉及。當時的老師說 :『寫文章,除了遣詞用字外,標點也不容忽視,每一標點符號,皆有其一定的獨特作用,來表示一篇文章裏的停與頓、句子的語調和詞語的性質。』
小學上作文堂時,最常用的便是逗號與句號,冒號和引號也有用到,最不明白是分號,至於省略號則甚少用得著。那時思想單純,以為凡事非黑即白,話與句,就只有停與頓,清楚分明。長大了才知道,原來世事紛紛,說話共文句,卻並非如此簡單! 近幾年於網上為文,始發覺到自己很喜歡用上省略號,點點點,我通常只落三個小點 ( … ),故此篇文章名為《dot、dot、dot》。
其實,有十大理由支持我常用 點點點 :
(1) 有些事是沒完沒了的,並不能畫上完美句號,故以 dot、dot、dot 終結
(2) 懶之過! 在引用名人警句時,只寫了部分,其餘的以 dot、dot、dot 代之
(3) 欲語還休,無意繼續多言,便用 dot、dot、dot
(4) 欲語無言、欲言又止,一切盡在不言中,故用 dot、dot、dot
(5) 心情複雜,既不是驚嘆,也不是唏噓,百感交集下,無奈地以 dot、dot、dot表示
(6) 思緒突轉,忽然念及一些要寫的,用了dot、dot、dot 後,一轉而變了另一話題
(7) 有些話,說不出口,更寫不出來,一言難盡,唯有 dot、dot、dot
(8) 說了些不該說的,突然知所節制,便以 dot、dot、dot 來掩飾那唐突
(9) 是寫給知音人的,故刻意選用,如同悄悄話兒,只有兩心知
(10) 一言以蔽之! 總之是 …
有時,想起古人寫詩詞時,沒能用到 dot、dot、dot,真不是味兒。試看以下名句,便可知一二 :-
溫庭筠《望江南》的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
(情邈邈、意綿綿,就只有那點點點,最能表達)
馬致遠《天凈沙》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殘陽下,斷腸人踽踽獨行的腳步,清晰可聞)
溫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
(那一刻的心情共雨點,一一活現眼前)
晏殊《蝶戀花》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點點點,點出那一片蒼茫深遠之意境,多麼的貼切)
李清照《聲聲慢》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
(點點點,是落得那麼的恰當)
所以我認為 dot、dot、dot 宛如文字,用在文章裡的恰當處,就好像畫龍點睛,頓使文章生動而情感也活現起來。一小串,兩三點,像簷前滴答,飛鴻爪泥,讓讀者能超越文字所描繪的,進入聯想境界。所謂言有盡,意無窮,小小幾點的魅力,真不可思議。網友們,您喜歡用dot、dot、dot 嗎?
(後記 : 昨日,百易靈部落格的累積瀏覽人數剛好過萬,順道一記! 明天踏入庚寅虎年,為免諧音「苦苦」連聲,故以大貓稱之並以聯句壓卷 …『憂愁伴著狂牛去,喜悅跟隨大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