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從921開始的吧!?
「社區」這個名詞時常被提起,社區發展、社區改造、社區產業……開始浮上
抬面被民眾知道,我不禁想問:我們都了解我們生活的社區嗎?其實包括我在
內,我除了不了解生活的社區,我也不了解我站的這塊土地的歷史,更誇張的是,
連我阿爸也不知道他的祖先從哪裡來、什麼時候來、做過什麼事......。
這很重要嗎?如果有人這樣問我。我會搖搖頭! 比起為求生存而做的爭鬥,這一
點都不重要,只不過,有那麼一點羨慕,不!是很羨慕!羨慕澎湖二崁社區理事
長阿伯,他娓娓道來他的祖先們是怎麼從福建、廈門到了二崁,部份族人又因著
哪些理由搬遷到馬公甚至到台灣本島。他問我從哪裡來,我說不知道,是真的不
知道。
三地門的大社(德瓦蘭)、德文(德庫富勒)部落朋友們,對於自己祖先的故事也是如數家珍,藉著故事的引導,我們才有機會了解部落朋友們是用什麼樣的角度
與立場過著他們認為「這樣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我們自認的「這樣比較好」
,你們應該這樣過日子。
最貼近的例子就是88風災後,許多部落遷村不遷村的問題都引起相當多的討論,每一方代表都有他認為的理由,我們只能期望做決策的公部門能盡一切的力
量來了解與評估災民們的需求,並給予最適當的協助,不是只讓災民們「有地方」
住如此而已。
反觀平地社區,地方執政者/團隊有時也會「自認為」民眾需要某樣東西,因為沒有經過溝通與討論,導致某些建設或設施最後淪為「閒置空間」,除了浪費公帑,建設時所消耗的資源與造成環境的負擔更是無法估算,目前台南市政府就有
「一里一活動中心」的規劃,試問,每一區的圖書館、區公所我們都妥善的利用
了嗎?社區要辦活動可不可以和該區的公共空間進行結盟與合作?例如台南市
立延平國中的學生人數少,有一整棟教室閒置,於是台南市社區大學進駐,校園
就活絡了起來,這就是將資源做更好的利用。
如果政府/公部門必需像民營企業一樣被股東評比「獲利率」、「績效」,相信各公
部門CEO在做任何「投資」決策的時候,都會更加的小心與謹慎,畢竟,花自己的錢與花別人的錢是不同的呀!
活動中心相關新聞
http://blog.yam.com/park/category/722584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