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30【明報專訊】卑詩大學一位華裔教授所參與的研究顯示,貧困讓人的判斷能力和智力受到折損,導致一錯再錯的惡性循環。
該報告的題目為「貧困導致智力折損」(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昨日通過《科學雜誌》(Science)在網上發表。
報告的主要撰寫人,卑詩大學教授趙佳穎(Jiaying Zhao)表示,過去的觀念是,貧窮人士本身要承擔個人失敗的責任,又或者貧困起因於環境的掣肘。但該研究的結論是,貧窮本身壓抑了智力,從而影響到個人的判斷力,導致貧困進一步延續。
報告引用的其中的一組實驗顯示,受到財務問題困擾的個人,本身的智力表現以及邏輯思維受到負面影響。一個受金錢問題困擾的人其智力會出現13個IQ點的折損,又或者等如喪失一個晚上的睡眠。
在另一系列的實驗中發現,務農人士在拿到報酬之前,智力出現折損。而生活條件較寬裕的其他人則沒有出現這一情況。這種表現並不能以營養差異以及體力透支來加以解釋。研究顯示,貧困所帶來的精神壓抑不同於壓力,壓力有時候反而可以激發出一個人的潛在才能。
報告的其他撰寫人包括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莎菲(Eldar Shafir)、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Sendhil Mullainathan、 沃里克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Anandi Mani。
莎菲表示,當一名貧困人士作出錯誤判斷時,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加慘重。而貧困人士會作出更多錯誤判斷,形成惡性循環,一錯再錯,讓貧困人士更加難以擺脫困境。延遲繳費最後演變成延遲交租。時間掌握不準可能導致喪失工作等。
趙佳穎是卑詩大學的「行為可持續性」加拿大研究主席(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Behavioural Sustainability),他也是心理學系的教授。
英文新聞報導:
Poor concentration: Poverty reduces brainpower needed for navigating other areas of life
http://www.princeton.edu/main/news/archive/S37/75/69M50/index.xml?section=top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