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驪珠集》書摘 下
(唐潭州大溈山靈祐禪師) 云:「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初習氣,未能頓淨,須放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 (p.161)
(黃檗山希運禪師):「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隨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則境空,境空則心滅。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耳。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 (中略)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p.169)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 偈讚藥山惟儼禪師:「從來共住不知名,任運將相只麼行;自谷上賢猶不識,道次凡流豈可明?」 (p.207)
(筠州洞山良价禪師) 偈:「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在,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p.215)
(明州奉化縣布袋和尚,自稱名契此) 偈:「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 梁貞明二年(西元916年)丙子三月…將示滅,…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識時人,時人自不識。」 (p.253)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箇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閑閑究竟出家兒;若覩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復若乎,不彊分別聖情孤;無价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分量清高稱道情;攜錦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p.253)
(昇州清涼院文益禪師):「他古人猶道: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又道: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 (p.259)
師問修山主:「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兄作麼生會?」修曰:「毫釐有差,天地懸隔。」師云:「恁麼會又爭得?」修云:「和尚如何?」師云:「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修便禮拜。 (p.260)
(永明延壽─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 偈:「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 (p.267)
《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維摩經》云:「法離見聞覺知。」《圓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楞伽經》云:「不了心及緣,則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 (p.269)
(臨濟義玄禪師):夫如真學道人,並不取佛,不取菩薩、羅漢,不取三界殊勝。迴無獨脫,不與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十方諸佛現前,無一念心喜;三塗地獄頓現,無一念心怖。緣何如此?我見諸法空相,變即有,不變即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唯有道流目前現今聽法底人,入火不燒,入水不溺;入三塗地獄,如遊園觀;入餓鬼、畜生而不受報。緣何如此?無嫌衣法,爾若愛聖憎凡,生死海裏沉浮,煩惱由心故有,無心煩惱何拘?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
(p.281)
(汾陽善昭禪師) 坐禪詩:「閉戶疏慵叟,為僧愛坐禪;一心無雜念,不行自通玄。」 (p.293)
(楊歧方會禪師) 問:「古人面壁,意旨如何?」師曰:「西天人不會唐言。」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亡性即真。 (p.307)
(杭州西天目高峯原妙禪師):門外有一人,用盡機謀入,入不得;門裏有一人,做盡伎倆要出,出不得。出不得,入不得,且置。且道:門外人與門裏人相見時如何?愁人莫向愁人說,說向愁人愁殺人。 (p.335)
(無明慧經禪師) 偈:「透徹乾坤向上關,眉毛不與眼相參;聖凡生死俱拋卻,管甚前三與後三。」 (p.349)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憶念者,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繼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嗔煩惱諸念之所雜亂。 (p.363)
(紫柏尊者達觀真可禪師) 專持〈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p.367)
《楞嚴經》:「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p.377)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云:「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