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 詹姆士艾佛利(James Ivory)
|
演員: | 安東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艾瑪湯普遜 (Emma Thompson) 休葛蘭 (Hugh Grant) 琳納海蒂 (Lena Headey) 克里斯多夫李維 (Christopher Reeve)
|
影片年份:1993
讓人見識英國式的拘謹,可以把人性壓抑到多令人生氣的地步。「矜」到真想拿花瓶或什麼的砸他的頭!
你無法從他沒有表情的臉讀出任何情緒,他害怕個人情緒干擾了他的工作,他也害怕別人亂了他的情緒,那是一種失衡。當客人向他打聽主人達靈頓公爵對世界局勢的看法,他總得體的回答他的工作是服侍主人,其他的事不是他該過問的。他不懂世界局勢,萬事唯主人的好惡為好惡。
父親去世,他可以繼續工作,他安慰自己父親也一定會這麼做;主人因為兩個女僕是猶太人,無緣無故想辭退她們,儘管他很欣賞她們的工作,但仍依了主人之意,女管家對此感到憤怒,但他卻是困惑的,在這件事上他顯得沒有是非,對人性中最最簡單的善惡也欠缺判斷力;雖然女管家再三暗示,仍無法打開他緊閉的心扉,最後嫁給自己不愛的人。愛情於他,必然是嚴重的混亂,遠超過他所能掌控,他得花很大的力氣才能壓得下去。
只有兩次他的情緒失控:一是有次他在看書,女管家以為他在看「淫書」(因他是那麼壓抑),硬是把書從他懷裡拿起來,原來只是一本通俗愛情小說,以為他會被打開心扉,不過女管家隨即又被他禮貌的言詞拒於千里之外。另一次是女管家決定嫁人離開那晚,他強壓起伏的情緒很有禮貌的道過喜,隨即到地下室拿酒招待客人,卻不小心摔破,失聲詛咒了一句。
二戰後,達靈頓公爵因支持德國而身敗名裂,去世之後,莊園易手美國國會議員。他徵得新主人同意找她回去當女管家,他對她說「這個家沒有妳不行」,但她以女兒生產,得去照顧孫子為由婉拒了他。臨別的握手,略帶遲疑地鬆開,卻仍是禮貌性的。當他發現自己錯過了人生中的重要事物,為時已晚。
最後一幕,有隻鴿子在屋裡出不去,他捉住後從窗口放飛,鏡頭隨之快速抽遠,偌大的莊園也迅速縮小,成為一只小小的囚籠,他還有新的主人得效忠。他逃避愛情,逃避自由。我想起德國人文主義精神分析學家Eric Fromm,他是猶太人,他的所有著作,包括Escape from Freedom、Man for Himself、The Art of Loving、The Sane Society、To Have or To Be、The Revolution of Hope........都是針對那個時代的個人與社會存在問題所做的深刻省思。
是什麼原因讓人被該死的禮貌壓抑得那麼不近人情,一輩子把自己禁錮在荒冷的世界裡?雖然你很想拿花瓶砸他的頭,卻又覺得他很可憐。一生活在父的權威中解放不出來,或許有些人需要的是一個主人,不是一個女人。從這個觀點來看,本片批判的東西可就大了,就跟Hannah Arendt批判納粹黨的官僚們所犯下的「平庸之惡」一般無異。
Anthony Hopkins把那個情感壓抑的平庸總管演得極為傳神,Emma Thompson也不遑多讓,她把情感不斷碰壁的苦悶景況演得絲絲入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