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1-02 16:55:45| 人氣8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腦中風高危險群之頸動脈阻塞的預防與治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林孟蒨南市報導〕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來源,總頸動脈二分為內外頸動脈之後,內頸動脈負責大腦前三分之二血液循環,頸動脈狹窄是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的重要原因,成大醫院內科部李政翰醫師指出,根據統計,高達八成的中風為缺血性腦梗塞,其中約有十至二十%導因於頸動脈狹窄。

 李政翰醫師提醒指出,長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血管疾病及有家族相關病史者,皆為頸動脈狹窄症之高危險群,而男性的罹病率較高。而最近天氣轉冷,溫差的變化較大,必要做好保暖、保溫。

 頸動脈狹窄在臨床上可能出現症狀與無症狀兩種;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在近半年內曾發生過缺血性腦血管症狀。頸動脈狹窄程度愈高,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性也愈大,而暫時性腦缺血其實就是嚴重腦中風前兆的警訊性輕度中風。

 李政翰醫師表示,暫時性腦缺血常見的臨床徵象,包括突發性的嘴歪眼斜、言語障礙、單側臉部或軀體麻木或無力、單眼暫時性黑矇等,應做頸動脈狹窄評估檢查,以及早做治療。

 李政翰醫師表示,目前對於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主要有:一、藥物治療:通常屬於輔助性療法,口服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並無法溶解動脈內膜硬化斑塊。對於無症狀的嚴重頸動脈狹窄,雖然無充足證據顯示口服抗血小板藥物能預防中風,但國內外專家仍建議應使用aspirin。對於其他會加重頸動脈粥狀硬化進行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高血脂、抽煙等,也應積極控制。

 國外對無症狀頸動脈六十至九十九%狹窄的五年追蹤研究發現,僅以內科治療,每年腦中風發生率約為二至三%。而有症狀性高度頸動脈狹窄予以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二年內仍有二十至二十五%的中風發生率;因此,台灣腦中風學會的共識小組建議,以血管成型術併支架置放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來治療頸動脈狹窄。

  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手術清除血管阻塞是傳統的治療方式,對嚴重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預後有明顯助益。但因病患需接受全身麻醉,患有心肺功能異常、頸部曾接受放射線治療、頸動脈狹窄部位過高或過低、對側頸動脈堵塞者,會有較高的風險。

  三、頸動脈支架置放術:血管整型術及支架放置可暢通血管增加血流量,亦可使內膜沉積之硬化斑塊表面平滑,防止血栓形成及剝落。目前國外臨床文獻顯示,頸動脈支架置放術之治療成效不亞於傳統內膜切除手術,且有較低的顱神經損傷及傷口感染率。經評估不適合開刀及全身麻醉者,可考慮施行此項治療。

 不適合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的,則有:頸動脈狹窄合併有管腔內血栓、導管或支架無法安全地到達與通過頸動脈狹窄處、合併有顱內血管畸形、不適合血管攝影(如照影劑過敏)等。

 李政翰醫師強調,預防頸動脈狹窄及腦中風,還是需要從健康的生活型態落實,對於會加重動脈粥狀硬化進行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也應積極控制。建議高危險群民眾應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篩檢,若有臨床懷疑症狀應及早至神經科接受診治,以達到腦中風預防更勝於治療的目標。

台長: coolanews
人氣(8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醫藥衛生 |
此分類下一篇:原發性失眠症
此分類上一篇:憂鬱、焦慮、躁鬱症易引起睡眠疾患
TOP
詳全文